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2012-03-04 18:33:46)
标签:

大理

乡村

行摄

彝族

大麦地

分类: 国内行摄

云南乡村行摄(五)

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从啄木郎一路下山,按计划将前往此次行摄的最后一站——大理古城。

       路上,大家依然沉浸在啄木郎带给我们的五彩斑斓的彝族风情中。昆明的影友有点遗憾地说道:彝族人的篝火打歌在这一带很有名,如果能让你们再看看彝族篝火打歌的场面就好了。

      什么是“打歌”?影友介绍说:在彝族人聚集的地方每当夜幕降临,在彝寨常常能看到有熊熊的篝火燃烧,伴随着火苗的欢腾与跳跃,全寨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围着篝火欢歌跳舞,一般要到黎明才散,甚至通宵达旦。——这就是彝族人的集体歌舞“打歌”。

      影友的话,一下子勾起了我们对篝火打歌的憧憬与向往。此时,影友话锋一转又说:自己有一位几十年未见的老朋友,家住在大麦地,也是个彝族村寨,就在这儿附近,不如我们碰碰运气到那里看看如何?说不定能碰上篝火打歌呢!

      好啊!好啊!大家一致同意前往。我们的车子迅速掉转,朝着大麦地飞速前进。

      大麦地虽地处群山环抱中,但交通非常方便,很好找,很快我们的车子就开进了村口。

      一进村口,就让我们眼前一亮,咦?这里的大人小孩怎么也是盛装在身?莫非真要有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别看老奶奶拄着个棍儿,但依然精神矍铄。要求我给她拍个照。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大家立刻就觉得又有戏了,打起了精神,耐心等待一旁影友进行着电话联络。

       放下电话,影友已是喜形于色:老朋友找到了恰好就在村里;老朋友亲戚家的新房落成宴席正要开始,请我们马上过去;今晚正好有篝火打歌。

下图就是新落成的新房。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新房正房挂着的对联和画幅。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哇塞!接踵而来的惊喜意想不到的好消息,如同天上掉下一大馅饼,把我们都乐晕了,想想啊,一天之内连着参加两处新房落成吃请,还能碰上篝火打歌,这好运气哪找啊!

    人还没进院,就路遇了这红红绿绿......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走进了新房小院,里面已聚集了不少男男女女,忙忙碌碌的身影穿梭在小院的里里外外。

女人在忙活着洗菜。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同样的热情重复了啄木郎的情景,再加上老朋友这层关系,我们理所当然成了贵客。可我们哪顾上吃饭啊,那些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们,早已把我们的目光吸引过去了。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女人们在悄悄诉说着知心话。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同是彝族这里女人的头饰和啄木郎不尽相同,而是形态各异,多彩多姿看得我是眼花缭乱。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老妇已七十多岁,这身打扮太惊艳了,一点不输年轻的女子们!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这身上穿的、头上戴的、背上挎的、脚上蹬的,色彩鲜艳、五彩斑斓!绝对是小院里的一级棒!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这背着相机、玩着手机的彝族少妇已经很时尚了。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小院里点起了一小堆火,围坐在一旁的人们聊着天、喝着茶,静静地等待着“打歌”时刻的到来。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同行的朋友在与当地人分享照片。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小孩子们吃饱了更是高兴、兴奋,男孩们满院奔跑嬉戏,女孩们也是穿红戴绿,给小院带来勃勃生气。孩子们张张灿烂的笑脸如同绽放盛开的花朵。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趁“”还没有开始,先把彝家人“打歌”的由来,给朋友们介绍一下。

      彝族人“打歌”的习俗,世代相沿,源远流长。

       相传远古部落时期,云南各民族间战火不断。一次彝族与傈僳族之间发生了战争。彝族人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山头,危在旦夕,就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彝族人急中生智,在山上燃起熊熊篝火,火光冲天,彝族人围着篝火,手舞刀棍,转来跳去,吼声四起,这吼声随阵阵晚风传到了山下,“傈僳族,你瞧着!”、“傈僳族,你瞧着!”喊声震天动地,悲壮、雄浑、激昂,大有与敌一死相拼之慨,山下傈僳人见此状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不敢恋战,全军慌忙撤退。于是,彝族人转危为安,从此,彝族和傈僳族之间的战火遂熄。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便在彝家世代相传至今,它被视为是神圣的“民族魂”,凝集了彝族人团结一心的民族性格和精神。

       只是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代的变迁,打歌的歌词由原来充满火药味演化为而今充满生活情趣、轻松愉快的歌词,舞蹈也由原来充满悲壮的“战地之舞”演化为而今洋溢着欢乐的“喜庆之舞”。

       如今,每逢彝家节日、丰收或遇村寨里婚丧嫁娶之事,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待酒足饭饱、夜幕降临之后,必要燃起篝火,围着篝火边歌边舞,尽情舒发人们内心的喜怒哀乐之情。

       彝族人通过“打歌”这种形式,将美好的祝愿:吉祥安康、家庭幸福、庄稼丰收、六畜兴旺……带给全寨的家家户户。

      宴请从下午到晚上就没断,翻了大概三次桌,我们也被邀请了三次。这是当天打歌前最后的晚宴。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女孩们打扮得个个像花仙子,使我们的镜头都不忍心离开那张张可爱的脸庞。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夜幕终于降临,熊熊的篝火点燃了,拉开了打歌的序幕。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打歌也终于在晚上十时掀开了它神秘的面纱:首先由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身系红绸,挥舞着长刀,引领着男人们上场。

(以下照片为同行朋友东风孙所拍)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而后另一老者,手捧芦笙,边吹边舞,走在最前面。身后的男人们,虽然衣着普通,但跳的绝不含糊,舞步粗犷奔放,神态如痴如醉。

(以下照片为同行朋友东风孙所拍)

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也许是乐极生悲吧,打歌刚开始我也开始出状况了,闹起了肚子,时不时往屋后野地里跑,拍照的事自然也因此耽误了,特别是打歌的场面几乎没有记录下来。只好借用好友东风孙的几张照片,下面就以文字做些补充吧。

    男人都出场了,才轮上女人们出场。女人们全部都身着色彩艳丽的盛装。有的轻盈娇美,有的婀娜迷人,有的含蓄典雅。

女人们全身上下都被大花朵包围着,配上红红的篝火,真是红火又鲜艳。

(以下照片为同行朋友东风孙所拍)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不一会儿,打歌的行列自动变成了两男两女双行,中间还加入了一群孩子们。大家合着芦笙的节奏,围着篝火逆时针旋转,踏足而歌。

(以下照片为同行朋友东风孙所拍)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仔细观察他们,舞步原始并简单,好像是:每向前跳上二或三步就狠跺一脚并欢呼一声,然后半转身后退一步再跺一下脚……如此循环往复。

      夜幕下的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脸庞,暖暖的照在我的身上,热乎乎的感觉也令我舒服了许多。 

     已经零点了,打歌人丝毫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依旧踏着快乐自在的节拍,继续跳着、继续着彝家人的激情。

(以下照片为同行朋友东风孙所拍)云南乡村行摄(五)大麦地—激情奔放的篝火打歌

      旁边观看的老乡热情地对我说:真可惜你们听不懂他们唱的什么,歌词都非常美好,都是他们生活中家庭、婚姻、爱情、亲情、情感的真情流露! 

      听不懂歌词的确是个小小的遗憾,不过,那红火热烈的场面足可以感染每一个人,在男人们粗犷豪放、女人们优雅含蓄的舞姿里,在那充满情调的歌声中,我完全能感受到,彝族人对美好幸福生活的渴望,感受到来自他们心中的一种生命的力量、一丝情感的流动、一次激情的舒展、一个灵魂的升华。 

      夜更深了,也到了我们不得不离开的时候了,这二十多个小时我们过得真是太丰富太给力了,伴随着打歌声声,汽车驶出了大麦地,载着满满的收获,向大理疾驰而去。


以下再补充一点“打歌”小知识:

    "打歌"遍及云南,不仅彝族,就连白族、纳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这种歌舞形式,打歌也是最受欢迎的全球民间舞蹈,1986年,美国国际民间艺术组织曾把这种民间自娱性的歌舞列为最受欢迎的"全球十大民间舞蹈"之一。

    彝族打歌在历史文化长河里酝酿发展,逐步形成了不同地区鲜明的个性和风格。有巍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等几种流派。

    芦笙一响,脚杆就痒。笛子一吹,调子就飞。这是对巍山彝族人打歌真实、生动的写照。也因为如此,巍山被云南省政府命名为彝族打歌之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