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乡村行摄(四)
啄木郎—大山深处的艳丽风情
岁末年初的云南乡村行摄,有一个藏在深山中的彝族小村—啄木郎,原生态彝族村落其淳朴和谐的民风,尤其是当地彝族女子艳丽的服饰和独特的头饰,给我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当昆明影友推荐啄木郎时,这个奇怪且吸引人的名字一下就刺激了我们的好奇心,早晨告别了巍山古城后就一路驰骋直奔啄木郎。
啄木郎地处大山深处,在网上几乎找不到任何相关资料,到啄木郎首先要到大仓镇,从大仓镇再走18公里山路就可到达。这18公里盘山路几乎都是窄窄的崎岖的石子路和土路,走了很久看不到一个人影一辆车,以至于大家都在怀疑这路是否通向啄木郎。
车子行至视野开阔的山顶,停车俯瞰大仓镇全景。



继续前行,路更窄更难走,正当我们感到困惑的时候,忽听前面传来突突的车子声,很快,几辆小卡车已经来到了眼前,车子里装满了大麻袋,麻袋上坐满了男男女女,哇塞,这么颠颠簸簸的坐在上面多悬啊!趁机赶紧问问路,回答说翻过山口很快就到。对答之时隔窗赶紧抢拍了几张。


一辆车上坐着的女人们身着十分艳丽的衣裤,令我们的眼前一亮,对即将到达的啄木郎更添了一份期待。

翻过山口,眼前“柳暗花明又一村”,群山环抱着一个开阔的山谷,在层层梯田和浓密林木之间,青瓦白墙的民居依山而建,密密匝匝,梯田一片翠绿,民居炊烟袅袅,橙黄的玉米搭晒在院墙上,一幅田园美景尽现眼前。充满神秘色彩的啄木郎终于到了。




也许是处于冬闲时期,田里看不见劳作的身影,村里村外也显得格外安静,任我们尽情地拍照,尽情地享受着这世外桃源般的宁静与秀美,置身其中真有一种令人恍惚、与世隔绝的感觉。




远处一群身着红红绿绿衣裳的妇女一下子吸引了我们的目光,赶过去一看,这些妇女是在往村里背石头,男人们只负责把石头放在女人背上。




女人们用一根粗粗的绳子,一头兜住石头,一头绑上宽布条罩在脑顶,再用双手或在头边紧拽或在下面紧托,她们有说有笑,步履矫健,把我们看的目瞪口呆。沉甸甸的石头压在她们的背上,也压在了我的心里!




看到我们这些不速之客拍她们,她们有点不好意思,躲避着我们的镜头,嘴里嘟嘟囔囔说着什么,云南的朋友听懂了,她们在说我们穿漂亮的时候你们不来照,今天穿的衣服不好看别照了。我们异口同声的说你们很漂亮很漂亮真的很漂亮!
深山小村的质朴、女人们劳作的身姿以及眼前的大红大绿,展现出来的美,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令我感到新鲜,同时在心底里也多了一份感动。

她们穿梭往返的身影,像一幅流动的画面,为古朴的山村平添一抹亮色,为苍茫的大山增加一道艳丽风情。

昆明的朋友从和她们的聊天中,传达了一个好消息:今天村里有一户新房落成,中午全村都要去吃请,欢迎我们也去!对我们而言这真是一个意外大惊喜!
跟在一位老乡的身后,攀登了一段陡峭的山路,来到了新房院落前。小院里热闹非凡,怪不得在村口那么安静,原来村里的人都集中到这里来了。

不大的院子里摆满了小桌,孩子们围坐其左右已经开吃了。(吃饭的顺序:先孩子,再老人、女人,最后才是男人们)
新房主人把我们这些不速之客视为贵客,对我们的造访表示十分高兴。
女人们此时都是盛装在身,其中好像还有刚才还在背石头的妇女,现在再看居然判若两人了。

我们的镜头追琢着年轻女人们的头饰与服饰,太惊艳太漂亮了!
先看头饰:年轻女人把头发在后面用红色的头绳扎紧向上挽成锥形圆柱体,用一块绣花黑缎包裹,状如倒立的陶罐,当地人称“头囊”。



黑缎上绣着两大朵鲜艳的牡丹花,花朵正好在人的正面。但你无论从哪个角度观看,都特别美丽和醒目。
再看服饰:年轻妇女浑身上下花团锦簇,简直可以用“春色满园”来形容,衣裤一般是绿地小红花,坎肩和围裙则是花色各异,上面绣满了山茶、杜鹃、石榴、吊兰、八角花……,这些展示了彝族女人们飞针走线的手工刺绣看家手艺。
盛装的女人就像色彩斑斓的美丽使者,使这个新落成的小院满院生辉!
吃请完全是流水作业,有人烧火、有人做饭、有人端盘、有人洗碗、有人招呼,一桌吃完了,马上撤下换上新的饭菜,忙而不乱,井然有序。村里人就像一家人一样,相聚一起其乐融融。

中老年妇女的服饰要显得淡雅很多,有的身背第三代,享受着天伦之乐。





老妇风采不减当年。


我的镜头把这个小娃娃吓哭了。

这几口热气腾腾的大锅里都是肉,炖肉的香味飘散在小院上空。

新房的屋檐下挂满了主人自制的腊肉、熏肉和香肠,屋台上高高码放着金黄玉米,诉说着不错的生活和收成。


令人没有想到的是,主人盛情邀请我们入坐吃饭,还把桌子摆在最上面屋子里,由村里有声望的人陪我们一同吃。弄得我们那叫不好意思,来拍照还混上饭吃了。盛情难却之下,我们吃了一顿别具特色的山村宴席。
照片拍了,饭也吃好了,我们该下山赶路了,村里的人们微笑着欢送我们,并一再叮嘱:欢迎下次再来啊!

此刻,这个深山小村以及它的纯朴民情、彝族风情、艳丽服饰都给我们留下了难忘记忆,更令我感触颇深的是:在大自然的怀抱里,虽地处深山,但村民们生活平和,彼此依赖,共生存,同患难,那种有点原始但质朴、纯真的生活场景,不正是真正意义上的和谐吗!!
刚出村口,遇到了一处盖房基地,男女共同劳作的场面以及女人们灿烂的笑容再一次吸引感染了我们,停车又是一通拍照。








心满意足的我们终于踏上了回程之路,收获之大是不言而喻的。但令我们万万想不到的是,这一天,就在不太远的另一个彝族村庄——大麦地,更大的惊喜——篝火打歌,正在等待迎接我们的到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