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美食 |
说起下午茶的人气担当,自然要数Denlen~Denlen~乱颤的美味布丁啦。上回书说到在原生地英国,布丁依旧是香肠或板油糕点的代名词,而如今被我们视作“正版”的蛋奶布丁,则是到了近代才被美利坚带火的,那么今次就来好好聊聊蛋奶布丁的那些事儿吧。
养鸡专业户的拿手好菜,古罗马蛋奶糊糊
说起来,蛋奶布丁才不是米国的本土食物,这枚小甜心是从欧洲辗转流传过去的,在腐国亦可觅见踪影,不过人们并不以布丁谓之、而是称其为卡仕达。
卡仕达(Custard)并非某种食物独享的称呼,这个总结性的词语一直到14世纪才出现,本意是指鸡蛋与奶类的混合物,通常以酱汁状的半流体或含水量很高的固体形态存在,一下子将当时非常多种不同的食物都归入了麾下,而所有这些不同的卡仕达都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古罗马(是的,又是古罗马)。
自家鸡从印度被引入起,罗马人就开始饲养这种美味的鸟儿。不仅建立了不少设施完善的大型养鸡场、发明出许多行之有效的催肥技术、还选育出了优秀的蛋鸡品种,使得家鸡的数量很快超过了当时的主流家禽--提供肥美鹅肝的大鹅们。鸡蛋的营养与美味并不输肥美的鸡肉,当时的罗马人笃信食用鸡蛋可以保肝护肾、提高生育能力、改善尿道功能,是备受推崇的优质食材。
不断的料理实践中,人们发现了将鸡蛋混入液体中、再通过温和加热便可使其增稠的妙用,西方世界最早的食谱书《论烹饪》里就粗略记载了一种名为“Tyropatina”的蛋奶糊,这是一个拉丁语词汇,它由来源于希腊语奶酪(tyros)的前缀tyro-和表示盛器的patina组成,意为盛在碗中像奶酪糊糊一样的食物(质地介于酸奶和豆腐脑之间)。书中所描述的料理方式,关于蛋与奶的混合以及煮制方式已和如今的卡仕达做法十分相似了,只不过那时的蛋奶糊更加兼容并包,虽然也会有加入水果、蜂蜜、香料的甜版,更多的还是使用到肉类、胡椒、橄榄油的咸口儿蛋奶糊,通常作为配菜出现,例如坚果蛋奶糊等。
从《论烹饪》所涉及的高级食材(整只动物、昂贵香料、葡萄酒等)和其极简的烹饪步骤不难看出,它是一本仅面向贵族和有钱人所聘厨师的专业书籍,因此这种浓稠的糊状卡仕达虽受欢迎却并不普及。
饥饿的力量,熬过漫漫斋期的甜点
随着罗马帝国的扩张,家鸡被带到了欧洲各地逐渐成为主流食材。然而帝国轰然崩塌之后,饲养水平却直线退化到铁器时代,欧洲家禽界头把交椅的地位一度被鹅和鹧鸪取代,鸡肉和鸡蛋价格昂贵,卡仕达更是成为只能出现在富人的餐桌上的奢侈品。
罗马衰落后(4世纪起),基督教开始宣扬禁食、禁欲对精神升华的益处。教廷将最初复活节前1-2天的斋戒与祈祷,逐渐延长为足有40天的大斋节(Lnet);在圣诞节前也增加了20余天的的降临节(Advent);除了这些重要的日子,平日的每个周三、周五、甚至周六也需要封斋,很长一段时间里一年有近一半时间都处于斋戒中。早期的斋戒力求饮食的简单粗糙,但奢靡惯了的王公贵族们怎么可能真的以陋食果腹?于是人们开始对使用鱼类(被认定为“非肉”)、蛋类、奶制品的菜肴投入更多研发精力。
蛋、奶为主料的卡仕达,只要剔除其中的肉类就能成为完美的斋期佳肴,逐渐发展出了诸多截然不同的进化路径:一部分依然保持粘稠的糊状质地,只使用鱼来代替原本的肉类,比如鳗鱼蛋奶糊;还有一部分变得相对烯薄一些,作为搭配菜肴的酱汁或加工甜点的原料,经过漫长的岁月逐渐演变成为一切法式甜点基础的卡仕达酱;最后一类则变得更为复杂,将糊状的甜卡仕达作为馅料盛装在挞壳之中以方便徒手取食,表面装饰各式水果或搭配果酱,自此卡仕达化身为果馅饼(Flan)开始向甜品届正式迈进。
然鹅到了7世纪,教会对斋戒的要求越来越严苛,不仅是肉类、连蛋和奶也通通被下了禁令,这下果馅饼失去了出现在斋期餐桌的资格。不过好在其早就因为美味而出圈,已经成为欧洲全境都大受欢迎的日常甜点了。
告别黏乎乎,烤出来的鸡蛋羹
到中世纪末期,教会对于饮食的禁令才逐渐松动,料理技术也得以充分发展。利用烤箱闭火后的余温或低温小烤炉,使得温和的烘烤成为可能,果馅饼也因此从大锅熬煮进化为烘焙甜品。烤制的果馅饼不再需要先分别烹熟挞壳与馅料再进行组装,把混合好的蛋奶液填入挞壳一起烤制就能享用了。而低温烘烤出来的挞馅儿,与煮出来的粘稠糊状挞馅儿截然不同,会形成湿润而柔嫩的固态,这种全新的口感迅速风靡欧洲,逐渐发展出甜版如蛋挞、乳酪挞,咸口儿如乳蛋饼等诸多美味。
固体的內馅儿除了味道好口感佳,还有另一个显著优点--不必再依附挞壳、可以单独成菜,或是直接在碗中烤制、或是倒扣出来盛在盘子里。没了挞壳束缚的Flan,无论从形状还是口感上,都已和如今的蛋奶布丁没有太大差异了,虽依然和挞式的果馅饼共享着“Flan”这个称谓,但仍译作“果馅饼”就不大合适了。
同一时期我们中国正处于宋元交迭之时,如若大宋子民瞧见这款异域甜点一定不存在翻译上的困扰,大约会脱口而出“这不就是鸡蛋羹么!”与印度同为最早驯化家鸡的国家,又因稻米文化深蕴蒸制的烹饪技法,中国早在汉代就有了蒸蛋的记载,宋元时更是吃出了各种花样,后来还漂洋过海流传到霓虹国诞生了茶碗蒸。在这样的饮食氛围和语境当中,将布丁式的
Flan 译作“奶油蛋羹”似乎更为妥帖。
焦糖和香草,好基友们华丽登场
起初,大部分奶油蛋羹仍然是以蜂蜜、果干来提供甜味的。其实在甜品调味这件事儿上,糖当然是最佳的选择,但因其实在太过昂贵,即便是最富有的人使用起来也需有所节制。
16世纪初,随着新航路的开辟,西班牙成为航海殖民时代的第一任霸主,来自美洲的蔗糖源源不断地涌入伊比利亚半岛。前所未有的充裕砂糖供应,让甜味剂的运用持续花样翻新,焦糖的美味很快就被人们发现了。适度的焦糖化后,金灿灿的琥珀色、令人愉悦的焦香味以及那一丝恰到好处的微苦,将砂糖原本苍白而单一的甜衬托得更迷人、更有深度,成为当时最受人追捧的味型。
最新潮的味道与最有人气的甜点之间势必会擦出爱的火花,焦糖奶油蛋羹就这样在欧洲第一个砂糖自由的国度诞生了,而后从伊比利亚半岛踏上了征服世界的旅程。一支翻过比利牛斯山经由法国悄悄影响着整个欧洲的味觉走向,另一支则跟着西班牙无敌舰队一路向西抵达了美洲大陆。
几乎所有中美和南美人都难以抗拒焦糖奶油蛋羹的美味,尤其在被西班牙统治最久的墨西哥,简直到了餐餐必备的程度。这当然不能全部归功于奶油蛋羹本身的魅力,当地的本土香料--香草荚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被阿兹特克人用来给传统可可饮料调味的香草荚,不仅产量十分稀少、豆荚的陈化发酵工艺还非常复杂,堪称最昂贵的辛香料。到19世纪人工授粉的技术难关被攻破前,墨西哥一直是其唯一的产地,香草荚的贸易也始终由西班牙人垄断着。香草荚有着浓郁而迷人的馨香,与柔滑的蛋羹无比契合,最终成就了西班牙最经典的甜蜜味道。
此时的焦糖香草奶油蛋羹,虽依旧被西班牙人称为Flan,不过经过先熬制焦糖浆、再倒入蛋奶液、混合香草籽进行烤制、冷却后倒扣出来的步骤,不仅视觉上有了标志性上棕下黄的圆台状外观,入口也是焦糖加香草的熟悉味道,如今我们认知里的蛋奶布丁终于在甜品界正式出道了。
法餐的仪式感,烤脆的糖壳儿你值得拥有
而在比利牛斯山的另一边,要想自由使用贵如黄金的香草荚可就没那么容易了,人们只好从焦糖着手企图给奶油蛋羹带来一些新鲜感。焦糖不仅有迷人的香气,还有着多变的身姿。仔细控制加热温度,便可以得到不同的硬度与形态:高温迅速加热会得到一整片坚硬的焦糖块;温度稍低慢慢熬煮可以拉出纤细的焦糖丝;趁热沾取焦糖浆能作为甜点的粘合剂、也能起到装饰作用;适时加入水或牛奶就可以制得焦糖酱。
焦糖烤布蕾(Crème
Brûlée)就是基于此的创新之作:最易翻车的熬煮焦糖酱步骤不再必须,做好后也无需倒扣出来、还要多洗一个盘子,直接在烤好的奶油蛋羹表面撒上一层砂糖,用烧红的金属汤匙来熨烫就可以得到一层脆脆的焦糖壳儿。吃的时候先用勺子敲碎糖壳儿再舀上蛋羹一同入口,不仅过程非常有趣,焦脆的糖壳儿更是与嫩滑的蛋羹形成强烈口感冲突,新奇的食用体验让其迅速积攒大把人气、成为和焦糖奶油蛋羹一样受欢迎的甜点。
焦糖烤布蕾最早的记载出自17世纪末的法国食谱书《皇家烹调》(《Le cuisinier royal et
bourgeois》,名厨François Massialot所著,于1691年出版),然而虽通用名Crème
Brûlée是源自法语的,不过认为其起源于英国的似乎也不在少数。剑桥大学一直流传着一个Diao丝学生仔逆袭的传说:三一学院(Trinity
College)的一位学生将一种全新甜点的做法告诉学院厨师,希望能将其加进学生食谱中去却被一口回绝了。然而当他留校剑桥成为学院老师后提出了同样要求,大厨的态度立马180度大转弯,于是这道甜点才被顺利的传承下来。
长久以来,英法之间一直对烤布蕾的起源争论不休,比如剑桥周边就会在烤布蕾厚厚的焦糖层()用有剑桥校徽的烙铁印上彰显“主权”的Logo。
而这场起源之争,发明了焦糖蛋羹的西班牙也总想掺一脚进来。西班牙的加泰罗尼亚地区有一种以地名来命名的焦糖烤蛋羹(Crema
Catalana),相比英法的烤布蕾加入了比例更高的奶油,因此味道更浓郁、质地也更柔软,虽舍弃了昂贵的香草,但使用到大量传统香料--肉桂来调味,也别有一番风味。西班牙宣称加泰罗尼亚式蛋羹才是布蕾的真正鼻祖,却遭到英法的群嘲,毕竟到了18世纪才有关于其的记载,应该只是烤布蕾的一种有地域特色的变体啦。
没有鸡蛋还是布丁吗?大佬说是那就是喽
无论是熬煮焦糖酱的还是熨烫焦糖壳儿的蛋羹,都是可以提前准备好、能够储存一段时间、点单时立马上菜的甜点。基于这种便利性,焦糖奶油蛋羹迅速占据了欧洲餐厅甜点菜单的很大份额。然鹅并不是每个人都拥有享用这种美味的权利,对于鸡蛋过敏人群来说无论奶油蛋羹还是卡仕达都是让人避之不及的存在。
19世纪初,英国化学家伯德(Alfred
Bird)为鸡蛋过敏却难割舍卡仕达美味的妻子找到了一种完美的折中方案,他使用玉米粉代替鸡蛋增稠、调入香料模拟醇厚风味、加进着色剂赋予其乳黄色,终于发明出了完全不含鸡蛋却能假乱真的“卡仕达”。粉质的卡仕达原料(Custard
Powder)一经问世就倍受追捧,它不仅解决了一小部分人的食物过敏症,还让这种甜点彻底脱离了对新鲜鸡蛋的依赖--原料的储存期限一下子被延长数十倍,更是大大简化了繁琐的烹调过程:不再需要盯着火慢慢熬煮、只需加入热牛奶就能完成,当然最最重要的是它非常便宜、人人都能消费得起。
19世纪上半期,随着美国工业的崛起,大量欧洲人涌入北美形成了第一次移民潮。作为速食品的卡仕达粉,正顺应了美利坚急速扩张的发展节奏,一下子被普及开来成为人气第一的甜点。于是没怎么吃过、见过的米国人,就直接将速食卡仕达与英文中泛指一切甜点的布丁(Pudding)划上了等号,并凭借着自己“大哥”的地位将这个名字深深刻进人们脑海中(除了腐国依旧坚守着对下午茶和甜点的最后倔强)。
众多不同口味的软质布丁之中,最为成功的要数巧克力软布丁。除了主流的玉米淀粉外,木薯粉和竹芋粉也常常被用作卡仕达增稠剂,而它们则是许多古老的草本保健配方中常见的身影,被认为对儿童和体弱的人极有益处。从中发现商机的食品公司,由此将软布丁鼓吹为健康食品而大力推广,最受欢迎小孩子欢迎的巧克力口味就成为一代人记忆深处的味道了。
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越来越多的食品添加剂被发明并改写着饮食世界的格局。1845年食品级明胶粉问世,剔透的Jell-O果子冻在全球范围流行开来,加入蛋和奶、不透明的固体状凝胶布丁也跟风出现在人们的视线中。1874年香兰素被人工合成出来,曾经高不可攀的香草口味,逐渐成为凝胶布丁的标配。
虽然食品工厂已可以供应口味稳定的成品布丁,但由于习惯使然,欧美市场还是以速食布丁粉为主,需要回家DIY一下才能吃得到。如今我们熟悉的即食杯装焦糖布丁,则是将速食钻研到极致的霓虹人开发出来的。
1972年,甜食公司格力高开始贩售以梅花形塑料杯盛装的经典款布丁--噗叽(Pucchin)。从口味和食感上依然是传统的焦糖凝胶布丁,噗叽布丁真正的卖点其实在于杯底这个并不起眼的小机关--只要掰断就可以让原本密闭的布丁杯连通空气,整颗布丁就能完美利落的滑落到盘中。顺畅脱模的神奇体验以及布丁本身颤巍巍的水嫩质感都十分疗愈,让噗叽布丁一直热销至今,仅1972-2012的40年间累计销量就已经超过51亿,成了被吉尼斯世界纪录认证的“全世界卖得最好的布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