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 武松打虎与李逵杀虎有什么区别──小说的情节
(2011-12-05 15:52:52)
标签:
杂谈 |
分类: 文本解读 |
──小说的情节
说起小说的情节,同学们可能会饶有兴趣。因为对于一般人来说,看小说主要就是看小说的情节。看完一篇情节惊险曲折的小说,有人往往不满足于独自欣赏,还要眉飞色舞地讲给其他人听。可是,看小说,不仅仅看情节,还要看其他;即使是看情节,也不单单是追求惊险曲折就行了,还有其他许多门道要去领悟。
什么是情节?说到底,一部小说的情节就是它的故事,是一系列相互联系的、主要按时间顺序发展的事件。如蒲松龄的《席方平》其简要情节如下:席方平,东安人,父亲名廉.性格梗直,得罪同乡富室羊某。羊某比廉先死,几年之后,廉病垂死,对儿子说:“羊某贿赂冥吏拷打我。”周身红肿,呼号而死。席方平说:“我要去冥府,代我父亲伸冤。”说完觉得魂已离身,行至冥府,见父亲被关在地狱中。廉向儿子痛述苦情。席方平大骂狱吏,立即写状,告至城隍。但城隍这时已接受羊的贿赂,以“事出有因,查无实据”,拒绝受理。席方平只好告至郡司(府城隍),可郡司也已经受贿,打了席方平一顿板子,并批至原处复审,席方平又受酷刑。席方平不服,告至阎王处,阎王不问情由,施以炮烙、锯剖之刑,并问敢不敢上告了。还拉拢说:“今令汝生富贵之家,百年之寿。”席方平誓不罢休,最后告至上帝之子九王殿下,冤狱才得以昭雪,阎王、郡司、城隍**冥官和狱吏等人,均受到严厉处罚。这些情节,是按照席方平告状的时间先后顺序发展的。
欣赏小说情节,可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欣赏故事情节,理清情节发展线索。看完一篇小说,当然起码要知道这篇小说写了什么故事,如果这一点都做不到,那就谈不上欣赏了。例如,看完了波兰作家显克微支的短篇小说《灯塔看守人》,你就应该知道小说讲的是这样一个故事。美国纽约港附近的一个荒岛上,需要一个灯塔看守人,这个工作既艰苦,又**,而且责任重大。70岁的老人史卡文斯基前来应征。他经过多年革命战争洗礼,饱经忧患,四海为家。他愿意到荒岛上来,是因为他渴望找到一个安静的地方。这里也确实安静,几乎与世隔绝。但老人不能忘怀苦难的祖国。当他收到寄自祖国的诗人密茨凯维支的诗集时,老人哭了,他多么怀念那离开了40多年的祖国!他沉浸在诗歌里,忘记了一切。暮色降临,夜更浓了,灯塔上的灯没有亮,他失职了。这样他不得不离开灯塔,坐上一条小邮船,漂向天涯海角。了解故事之后,就要分析情节线索,这样才便于掌握情节的来龙去脉。《灯塔看守人》的情节线索就是老人的应征-守塔-失职-离岛,基本按时间顺序发展情节的。如《红楼梦》这样大部头的作品,如果不理清其中的情节线索,阅读后可能头脑中就一团乱麻;而理清了线索,小说眉目就会显得清晰。《红楼梦》是以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作为全书总纲,安排了三条重要的情节线索:一是以贾宝玉、林黛玉为代表的封建叛逆者与以贾政为代表的封建卫道者之间的矛盾斗争;二是以晴雯、鸳鸯等为代表的被压迫奴隶与贾政、贾母、王夫人等为代表的压迫者的矛盾斗争;三是压迫者内部的矛盾斗争。掌握这些线索,对于小说人物和主题的理解也可能就会更深刻了。同样,普希金的中篇小说《上尉的女儿》中,有两条情节线索:彼得和上尉的女儿玛莎的爱情线索,彼得和普加乔夫的友谊线索;法国作家大仲马的《基度山伯爵》中有邓蒂斯受难复仇的情节线索,还有法利亚长老的故事,伯都西奥的故事,海蒂、安德里、卡弟罗斯等人物活动的情节。
欣赏小说情节中的人物性格。这是欣赏情节的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我们知道,小说以刻画人物性格为主要目的,其他如情节、环境等要素都为刻画人物性格服务。所以有人说情节是性格成长的历史,这是没错的。如《水浒传》中,大闹翠屏山这一情节,是为了塑造石秀的狠毒精细的性格;拳打镇关西、大闹野猪林等情节是为了塑造鲁智深为朋友两肋插刀的性格;误入白虎堂、刺配沧州、风雪山神庙、火并王伦等情节是为了描述林冲从逆来顺受到奋起反抗的性格轨迹;景阳冈打虎、手刃潘金莲、醉打蒋门神、血溅鸳鸯楼等情节是为了塑造武松的刚直不阿等性格。孙悟空的勇敢性格,也只有通过他所受的九九八十一难才表现出来,而这九九八十一难,正是81个情节。《林海雪原》中杨子荣机智、勇敢、坚强等英雄性格,是通过他剿匪进山、智服座山雕、巧布酒肉兵、舌战小炉匠等情节表现出来的。
古典小说中,相似的情节,写相同的事,却表现不同的性格。如《水浒传》中有林冲买刀和杨志卖刀、武松杀嫂和石秀杀嫂、江州劫法场和大名府劫法场、林冲起解和卢俊义起解等情节,均表现不同人物的不同性格。这里以武松打虎和李逵杀虎的情节为例。第43回,写武松景阳同打虎,武松见老虎跳出,拿哨棒闪在青石边,大虫从半空中撺下来,武松心凉,酒做冷汗出,闪在大虫背后;后面,武松“躲”“闪”“劈”“跳”,之后武松:
却退出十步远。那大虫恰好把两只前爪搭在武松面前,武松将半截棒丢在一边,两只手就势把大虫顶花皮疙瘩地揪住,一按按将下来,那大虫急要挣扎,被武松尽气力纳定,哪里肯放半点儿松宽。武松把只脚往大虫面门上,眼睛里,只顾乱踢。
最后用拳头把大虫打死。再看李逵的杀虎情节。李逵看到老娘被老虎吃了,心头火起,杀死一只幼虎,又一头钻进洞中追杀另外一只幼虎。正往外走,母老虎回洞,李逵一刀捅入其粪门,母老虎逃跑,正要追赶,一只吊睛白额雄虎袭来,李逵手起刀落,正中大虫颌下,伤了气管,死在岩下。同样是杀虎的情节,从中表现出来的武松的性格和李逵的性格就不一样。写武松打虎是精细,写李逵杀虎是大胆。武松虽然神勇,却没有李逵那样不要命,而是先惊出一身冷汗,待到将老虎打死之后,看到草丛中又有老虎时,他没想到这是人所扮装,他哀叹“我今番罢了”,完全失了英雄视死如归的本色;李逵则有勇无谋,不过也难怪他刚失去老母,恶从胆边生,生死不顾,才敢一头钻进老虎洞中。倘若当时不是雄雌老虎都已外出,而是都在洞中,则李逵纵有天大的本事,也难逃劫数了,李逵杀虎是杀得侥幸。同是灭虎的情节,表现的是不一样的性格。
欣赏情节的曲折回环。情节是吸引读者的重要手段,要讲求曲折生动而不是平铺直叙、呆板单调。《水浒传》第36回写宋江在浔阳江遇险的情节,就写得惊险曲折。先是写宋江作为一个因杀阎婆惜而吃官司的“囚徒”与两个押送公人在赴江州牢房途中的一个镇上,因给一个街头卖艺的教头五两银子而得罪了穆家兄弟,弄得无处吃饭也无处投宿。接着写宋江等人摸黑走了几里路,好不容易遇到了一个可以投宿的庄院,却不知竟是仇人之家穆家庄,于是宋江等人慌忙连夜逃走,却到了绝路之上的“满目卢花,滔滔浪滚”的浔阳江边。宋江不由得仰天长叹:“早知如此的苦,权且在梁山泊也罢。谁想直接断送在这里!”正在宋江惊魂未定之时,遇上一只小船,宋江满以为可以逃**虎口了,却不知穆家兄弟认识船上的艄公,待宋江三人上船后,艄公竟取刀逼宋江三人跳水自毙;正在“宋江和那两个公人抱做一块,恰待要跳水,只见江面上咿咿呀呀橹声响,宋江探头看时,一只快船飞也似从上水头摇将下来。”来人是混江龙李俊、出洞蛟童威和翻江蜃童猛,宋江这才得救,并结识了穆家兄弟。这一段情节,一波三折,读者欣赏起来觉得很有意思。
欣赏情节中巧合的艺术手法。美国小说家欧·亨利的短篇小说《麦琪的礼物》,巧合手法令人赞叹。杰姆和德拉是一对穷苦的年轻夫妇。杰姆有一只心爱的金表,却无表链;德拉有一头可爱的头发,却无发梳。他们在圣诞节各向对方互赠礼物,杰姆把金表卖掉,买来发梳;而德拉却卖掉美丽的头发,买来一只表链。这样,年轻的夫妇互赠礼物时,一方没有了金表,一方没有了长发,表链和发梳对他们都失去了意义,礼物成了废物。这就是情节中的巧合。巧合要合乎情理,要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命运发展的轨迹,否则,就会使情节和人物变得虚假,甚至荒诞离奇。所以情节要写出偶然性中的必然性。宋元话本《错斩崔宁》,写刘贵丈人给刘贵十五贯钱,刘贵的钱偏偏被盗,人也被杀。而崔宁卖丝所得偏偏也是十五贯。崔宁要到褚家堂去,谁知道刘贵之妾陈二姐也要逃命到褚家堂的娘家。二人邂逅,于是同行。这里,巧合产生了:钱数相同,一文不少,一文不多,恰巧十五贯,而刘贵被杀,这岂非谋财害命?而同行者又是一男一女,这又岂非勾搭成奸?谋杀亲夫?由于这些巧合,构成了一桩奇冤,崔宁和陈二姐被官府处死。这种巧合我们并不觉得它虚假做作,因为它符合生活逻辑和人物性格发展轨迹,反映了社会的某些本质。
欣赏小说中运用的悬念手法。悬念,也是情节艺术中重要的一面,是在情节安排中打一问号,又不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让读者将信将疑,怀着解开谜团的心理去阅读小说,最后揭晓。如《三国演义》中“赵子龙大战长坂坡”一段情节,先让人带来一个消息,说赵子龙投降曹操了,形成悬念,再以赵子龙送甘夫人回来,揭开悬念。
关于小说情节,这里不妨提几个问题,让大家在今后阅读小说、欣赏情节时思考。①故事梗概是什么?你能概括出故事情节吗?②故事的主要矛盾是什么?③故事发展的次序是怎样的?④小说有巧合、悬念等手法吗?能否可信?⑤故事情节塑造了什么样的人物性格?③情节是如何帮助阐明主题思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