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五讲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小说人物性格的对比映衬

(2011-12-05 15:43:14)
标签:

杂谈

分类: 文本解读
 第五讲 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小说人物性格的对比映衬

  17世纪荷兰大画家伦勃朗有一幅名画叫做《夜巡》,画面上一群军官似乎要出发打仗,有的在商议,有的在擂鼓,有的在擦枪……其中有一位夹在众军官里的小女孩,既让人忽视,又引人注目。她显然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事,被大人牵着急匆匆穿过喧嚣的人群,她想停下来看个究竟。细心的欣赏者会发现整幅画中小女孩童稚的表情与军官们兴奋、紧张的神态构成强烈的对比,金黄色的头发和浅色的衣裙,与军官们深色的服装形成鲜明的对比。她的光彩加深了周围的阴郁,她的天真无邪加强了作战的严肃气氛。

  显然,这小女孩是画面小小的陪衬。艺术中的陪衬是不可缺少的,它画龙点睛,它刻画人物,深化主题。小说也一样,有它的基本格调,其中人物,若无别的人物与它映衬,不免有时陷入平板,了无生气。相反,则光彩照人。

  《水浒传》中人物性格刻画,时时有这种对比和陪衬。宋江的深沉与李逵的直率,石秀的尖利与杨雄的糊涂,这是人物对立性格的相互映衬;鲁智深与武松去少华山接史进,鲁智深的直爽、性急和武松的精细互相映衬,这是不完全对立但又各具特色的性格相互映衬。对小说人物,时时进行对比──不仅一篇小说内部人物之间互相对比,而且不同小说人物也进行对比,这会很有滋味。

  反衬,即前面所说的用对立的性格特点来互相衬托。塞万提斯的《堂吉诃德》中又高又瘦、被骑士文学迷了心窍的堂吉诃德与又矮又胖、对世界的认识远比主人来得清醒和现实的桑丘,作鲜明反衬。堂吉诃德的几乎每一次冒险、每一次战斗,桑丘都给以有力的衬托,使堂吉诃德显得更加可笑又可悲。《三国演义》中第四回,曹操落难,县令陈宫解救,一起逃至操父结义兄弟吕伯奢家中,吕伯奢连夜安排宰猪置酒,曹操多疑,反以为吕伯奢欲加害于他,便将吕伯奢一家八口杀死。后来曹操明知已错,待不明真相的吕伯奢热情挽留时,他仍错上加错,又将吕伯奢杀死。陈宫目睹这一切,心寒,说:“知而故杀,大不义也!”曹操则回答:“宁教我负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负我。”自此,陈宫便将曹操看作狼心之徒。这段故事,曹操与陈官形成反衬,一个忠义,一个不义。通过反衬,人物性格更加鲜明,曹操奸雄性格更加暴露无遗。

  正衬,即前面所说的相同或相似的性格特点来互相衬托。如《三国演义》中,以周瑜的乖巧,来衬托孔明的更加乖巧。当今武侠小说中正衬法比比皆是。想表现某大侠武功神勇,并不用一个懦夫去反衬,而是用一个勇夫来正衬以使大侠更加神勇。巴尔扎克的长篇小说《邦斯舅舅》也用过这种方法。邦斯舅舅是个善良的老音乐家,作为他的陪衬的是与他性格相近、气味相投的另一个老音乐家许模克。他们都有婆婆妈妈的孩子气,爱花成癖,爱一切天然景致;又都像儿童一样,虽然信奉旧教,却觉得没有什么可以向忏悔师说的。他们拿音乐来代替谈话,一问一答,可以无穷地谈下去。然而正是由于许模克的存在,邦斯舅舅的性格才更加鲜明突出。邦斯舅舅失去吃白食的权利后,如果只是一般地写他对于美食的怀念,给人的印象就不会太深,现在加进去一个许模克,他是那样地爱自己的老朋友,把与老朋友共餐视为人生莫大的幸福,竭力让老朋友吃得满意。而邦斯舅舅尽管满心感激,但由于内心深处还是不能忘怀过去尝过的美味,终于越来越消沉。这就把他那不可救药的贪吃性格表现出来了。

  正衬和反衬的结合,也是人物相互映衬的方法之一。巴尔扎克的《搅水女人》,用的就是这种方法。小说中有兄弟二人,弟弟约瑟,十分善良;而哥哥菲力普,却十分邪恶,是一个十足的恶棍。用约瑟的善良来衬托菲力普的邪恶,这是反衬。小说又写了内地城市伊苏屯的一个退伍军官玛克斯。这也是一个恶棍,在伊苏屯一带称王称霸。但当菲力普来到了伊苏屯后,玛克斯在菲力普面前就顿时失色。作者用玛克斯的邪恶来衬托菲力普的更加邪恶,这是正衬。雨果的《巴黎圣母院》,也用了正衬反衬方法。有人将其反衬法归结为美丑对照原则,也是同样的意思。敲钟人夸西莫多丑陋的外表与善良的心灵形成鲜明的反衬;夸西莫多的丑陋的外表与吉普赛女郎爱斯梅拉达姣美的容颜形成反衬;夸西莫多的善良与副主教克罗德的邪恶形成反衬;爱斯梅拉达美好的心灵与夸西莫多更加善良的心灵形成正衬……由于这一系列的交错复杂的正衬和反衬,使小说刻画的人物性格非常鲜明。

  层次渲染,就是非静止地去描绘一个人的肖像,而是通过旁人的观察,旁人的反应,一层一层地加重渲染。就像画一幅油画,由淡到浓,层层着色,最后完成。这样给人的感觉,就不是平面的、呆板的,而是立体的、生动的了。《三国演义》第3回中对吕布的描写就是这样。吕布的出场是在董卓想废少帝而大宴诸侯的关键时候,当时董卓想杀掉反对他的丁原。但是由于吕布的在场而使形势发生了急转。小说写丁原反对,董卓拔剑欲斩丁原。这时董卓谋士李儒“见丁原背后一人,生得器宇轩昂,威风凛凛,手执方天画戟,怒目而视”。李儒见状,赶忙劝阻董卓,说“今日宴饮之处,不可谈国政,来日向都堂公论未迟。”接着写宴会散后董卓按剑立于园门,“忽见一人跃马持戟,于园门外往来驰骤”。董卓问这个人是谁,李儒告知:“此丁原义儿,姓吕,名布,字奉先者也。主公且须避之。”董卓入园潜避。接着又写第二天,丁原引军在城外搦战,董卓迎战,看见对面军中“吕布顶束发金冠,披百花战袍,擐唐猊铠甲,系狮蛮宝带,纵马挺戟,随了建阳出到阵前”。这样,作者罗贯中给英雄吕布三次着色,使他的英豪之气见于纸端。

  以隐写现,即不直接描写某一人物,而是通过写他周围的环境人物来写这个人。这便于读者去想像。初中语文课本上有一首乐府诗叫《陌上桑》,其中有这样几句诗:

  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归来相怨怒,但坐观罗敷。

  作者在这里并没有直接描写罗敷的美,而是通过写她的目击者的失态来间接衬托罗敷的美,至于罗敷究竟美到什么程度,就只能让读者自己去想像了。《三国演义》第五回中关羽温酒斩华雄,就是这种写法。小说先写华雄斩了骁将俞涉,“众大惊”,接着上将潘凤“去不多时,飞马来报”,又被华雄斩了。自此,写华雄连斩两名大将,先壮其声势,来正衬下文的关羽更加英雄。小说接着写关羽出战:

  操教酾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色。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小说,千古传唱。作者罗贯中并没有直接写关羽与华雄交战,只写三点:一是华雄连斩两员大将,其势正盛;二是外面鼓声震天,众皆失色;三是关羽斩了华雄,其酒尚温。这样让读者想像,关羽是何等的龙虎威风。

  总之,小说是人物的艺术,善于在比较中进行人物欣赏,便是高一境界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