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转载 |
10多年前,作家王小波曾出过一本杂文集,名为《沉默的大多数》。大体意思是:自从我成人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但吾辈从现在起就要开始说话。
王先生走后,10多年的翻天覆地里,他的愿望确有部分得到了实现。拜信息时代所赐,说话的人比以前多了,声音也响亮了,无论哪个阶层,都开始有了自己的代言人。就连中国高尔夫圈,也逐渐众声喧哗。
最近启动的美巡中国赛惹上了麻烦。先是球员集体签字请愿抵制这场新生赛事,随后是过去3年承办中锦赛的东銘体育扬言要与舶来者对簿公堂。事情至此是有些事与愿违的。犹记得去年中高协与美巡共同宣布这项新赛事之初,业内人士无不翘首期待。毕竟,美巡的金字招牌、有保证的比赛数量以及曾可望不可即的世界积分等都是前所未有的。但当细则公布后,大部分中国球员开始担忧起他们的未来:今年确保的70个席位明年是否能保证?和实力较强的国际选手相比,中国球员对20万美元奖金的竞争力能有几分?更重要的是,一旦来年打不上美巡中国赛,中国球员会否无所依靠?
内部的焦虑加之外力的推动,以往只是沉默的大多数人终于按捺不住,拍案而起。但结果同样有悖初衷——中高协自岿然不动;美巡中国赛则靠声明以正视听;而从第一场资格赛开始,17个国家和地区的球手就纷至沓来掘金中国——地球照转,新赛事按部就班。
思及至此,作为经纪人,我是深为球员们惋惜的。换位思考,我多少能理解在请愿书上签字、抵制比赛的那些人。
与体制内的大部分运动员不一样,中国高尔夫球员的生存状态是个艰难的悖论。没有国家支持,能得到赞助商慷慨解囊的中国球员不会超过10人,剩余得到绝大多数要靠教球、陪打球、甚至靠副业才能维系职业道路。但也恰是这些杂事,成为制约他们攀登职业路的掣肘。在专注打球与用心生计的两股相反作用下,他们的生存手法只能严重倚赖过去的中锦赛。因此,当中锦赛与美巡中国赛势成水火时,球员终于打破沉默。
然而,他们预想中的平地惊雷在更庞大的权威下,无非是微小的话语缝隙。球员们不仅没能用行动换来当局者的触动,反倒为自己招来畏惧竞争的指摘。其实,我所了解的中国球员,并不缺乏叫人肃然起敬的。一位在国内排名靠前但年龄已长的球员曾说,自己之所以不甘安逸,还要花费十多万去考日巡,无非是因为还有一颗争胜的心。他说,哪怕考上后依然会因为种种原因放弃参赛,但至少已用球杆捍卫尊严,用成绩让中国高尔夫掷地有声。
事实上,明眼人都知,矛盾的源头并不在于多数球员的立场,而是依然受困于有限的比赛数量。在中国高尔夫尚未形成从基础到顶层的立体赛事体系之前,那些从沉默中爆发的力量只能无处宣泄。
至于话语权,有时候思考即力量,沉默才是金。(原文刊于高尔夫大师2014年4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