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课题方案

(2023-08-26 17:49:47)
标签:

教育

分类: 转摘文章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课题方案
http://www.xxsx.cn/images/item/break.gif
作者:广西梧州市蝶山区教研室  录入时间:2012-12-10  阅读次数:9316

            

一、研究实验课题

《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

二、课题的提出

实施课程改革十年以来,蝶山区小学一直使用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鉴于教师难以把握好实验教材,我区教研室已对数学教师进行了两轮的教材培训。一改原来认为实验教材知识不连贯,练习量不足,难操作,只适合少数优秀生学习的态度。普遍认同实验教材倡导“让学生自主探索,主动参与建构知识的形成过程”的教学理念。但由于我们部分老师对课标和教材理解不到位,仍然是穿新鞋,走老路。教学中只强调结果,无视学生的学习实际,流于形式的假探索在课堂中也非鲜见。学生无法切实地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对知识一知半解,容易遗忘,这样的数学课堂教学无疑是低效的。而能否使学生充分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是教学能否实现自我建构认知结构,实现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关键。因此,我们认为极有必要研究如何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这个问题,提出“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力求通过对苏教版实验教材的研究和使用,在课内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三、课题研究的理论依据

1.新课程标准理论

2011版数学课程标准在总体目标中突出了“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改革方向和目标价值取向。课程目标使用一些目标动词来描述“知识技能”“数学思考”“问题解决”“情感态度”,使一些目标的表述更加准确和完整。充分体现新课程标准很重视过程性要求。

2.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数学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讲授得到的。数学学习是学习者在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主动地建构内部心理表征的过程,是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实现的主动建构知识意义的过程。2011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也提出:教学活动是师生积极参与、交往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组织、引导学生参与一系列有效的数学活动,师生合作,共同探讨,最终让学生建构知识、形成经验。

3.认知学习理论

现代认知学习理论强调指出学习过程是一种积极的认知过程。重视人的主动性和己有经验的作用,重视学习的内在动机与发展学生的思维,提倡知识的发现学习。教师要尽可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兴趣,引导学生切实经历、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增强自主探索的意识,培养自主探索的能力。

4.有效教学理论

有效教学主要指在一定的教学投入内(时间、精力、努力),通过教师的教学,学生所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带来最好教学效果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教学。教师能否使学生在教师教学行为影响下,在具体的教学情境中主动地建构知识,发展自己探究知识的能力和思维技能,以及运用知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学生的进步和发展是衡量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唯一尺度。

四、国内外既有的相关研究

国内,淮安市外国语实验小学和南京市沿江工业开发区教师进修学校均进行“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研究”。前者研究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利用苏教版教材引导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促进知识的自主构建。后者通过研究形成对苏教版小学数学教科书编排中引导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系统认识,强化教学中对怎样引导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本质追逐。

国外,认知主义的核心观点是学习并非是机械的、被动的刺激—反应的联结,学习要通过主体的主观作用来实现。皮亚杰说过:“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朵听科学,用眼睛看科学”。布鲁诺提倡在引导学生亲身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中,学生是一个积极的探究者,教师的作用就是要创设一种学生能够独立探究的情境,在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去发现,通过实践活动去学习,学生所获得的知识不再是空间抽象的,而是具体生动的、丰富的,与此同时,学生的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造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和充分发展。布鲁诺教育理论强调学习是一个主动的过程,提倡的发现学习论强调学生学习的灵活性、主动性和发现性。

基于国内外研究经验、理论积累以及我区数学教学的实际及学生数学学习的现状,本课题在我区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十年的基础上,紧扣2011版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利用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这一特定的平台,以小学数学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的过程,积累数学基本活动经验。通过钻研教材、集体备课、课堂观察、案例分析和深刻反思等方面的教师行动研究,来探究新课程背景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策略,从而提高学生数学素养,促进教师教学业务的专业化成长,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本课题将在我区9所市区小学选择实验班级进行实验,在课题组核心成员的带领下,吸纳更多的一线数学教师参与研究,这样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时,更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五、研究的目标:

1.通过对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把握教材中过程经历的编辑意图及编排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使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更加主动,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效果。

2.针对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内容不同知识领域,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切实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构建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为蝶山区数学教师提供使用苏教版实验教材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范式。

3.通过课题研究,创建有效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方式,实施有效的数学课堂教学。不断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和综合素质,不断提高教学质量。

六、研究内容和方法

(一)研究内容

1.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的途径及方法的研究。

2.构建小学数学有效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及操作策略的研究。

3.以苏教版教材为载体,通过课例分析、课堂教学等实际操作活动,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研究。

(二)研究方法

1.文献研究法:搜集、整理和比较广泛地借鉴国内外与本课题相关的资料,通过分析、比较对引导学生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的内涵、外延进行科学界定,为课题研究提供充足的理论依据。

2.调查研究法:调查、了解、分析参与此课题研究的学校教师备课、课堂教学效果的现状,根据调查结果提出改进的措施。为课题研究提供事实依据。

3.行动研究法:选取所有参与本课题研究的教师所在班级,以他们在教学实践中开展有效课堂教学策略的探索为研究案例,针对学生在课堂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形成过程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有目的地观察记录实验对象的变化,以便从实践中积累研究成果。

4.经验总结法。及时总结课题研究经验和教训,修改、补充和完善操作措施,力争研究获得的实验经验上升为理论,具有普遍性,便于大面积推广。

七、课题的保证措施

1.学术保证:课题主持人梁红云同志为蝶山区教研室小学数学教研员,曾主持国家课程标准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苏教版)第三期重点课题《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教学研究》,并于20111月顺利结题。梁燕、阮敏莉、刘曼莉、邓立玲、胡建华、黄汝明等同志均曾参加过国家级、省、市级课题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研究与实践操作水平。

2.组织保证:成立以梁红云同志为组长的课题组,构建科学的组织管理网络,努力为实验者提供业务进修的机会。

3.时间保证:主持人梁红云同志在区教研室,专门研究小学数学教育教学;其他成员绝大多数均为学校分管数学教育教学工作的领导或一线数学骨干教师正在从事《苏教版实验教材》研究和教学工作,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保证实验的正常运行。

4.经费保证:蝶山区教育局十分支持这一课题的研究,保证资料、设备、科研经费的正常供给。                    

八、实验步骤

  (一)准备阶段 (20127月—20129月)

1. 撰写课题研究方案,建立研究组织,确定实验班级;培训课题组成员,研究教材,学习有关理论。

2.调查、了解、分析参加课题研究学校的教师备课、课堂教学的现状。

  (二)实验阶段( 20129月 —20146

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无处不在地体现了“经历”这一指导思想。课题组计划先对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进行系统地分析研究,把握教材中过程经历的编辑意图及编排特点,挖掘教材的内涵。再针对苏教版数学实验教材内容不同知识领域,组织、实施有效课堂教学的实践研究。分阶段、按“数与代数”、“图形与几何”、“统计与概率”和“综合与实践”四个知识领域由教研室统一选定研究的内容,再安排各学校承担研究任务。我们期待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感受“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获取具有数学本质的数学活动经验,建构数学模型、数学思考方法。而教师自身素质也在课题研究活动中得到提高。

1.组织开题论证。

2.根据课题方案,在数学教学中具体实施。

1)课题组将以教研课为抓手,人人参与教研课的备课、上课及课后研讨,达到在研讨过程中提高教师课堂教学能力和研课能力的目的。研课形式:备课——上课——改进——观摩——研讨——反思。

  (2)每人每学期至少围绕本课题研究内容撰写有质量的教学设计、案例分析、论文各一篇,争取在各级、各类评比活动中获奖。

3)课题组对实验班级进行跟踪调查。

每次进行教研课后,记录学生在课堂中的表现(如:参与数学活动的情况、课堂检测等情况)。

 

参与数学活动情况的评价表

学生姓名:     时间:      活动内容:

评价内容

 

主要表现

 

参与活动

 

思考问题

 

与他人合作

 

表达与交流

 

 

 

 

 

 

 

课堂观察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一般

 

 

 

 

 

课堂检测情况反馈表

上课时间:     科目:     内容:

全班人数

正确人数

正确率

出错情况记录

 

 

 

 

 

对单元检测、期中、期末检测的情况进行详细的数据分析。与对比班级进行对比,及时发现问题、总结经验。

4)课题级成员每学期要对交流研究的内容进行整理,上交到分管负责人。

5)课题主持人组织、开展好每项活动,并撰写阶段性计划和总结,完成中期报告。

(三)总结阶段(20147月—201412月)

整理分析实验数据资料,撰写实验报告,组织专家对研究成果鉴定,推广实验成果,汇编研究各种资料。

 

九、课题组人员分工

梁红云

全面工作

黄芊

收集整理课题

阮敏莉

实践操作、收集教学设计

邓立玲

实践操作、收集相关论文

胡建华

实践操作、收集教学反思

刘曼莉

实践操作、收集教学一得

林格娜

实践操作 、收集像资料等

梁燕

实践操作 、收集案例分析

陈欢

实践操作 、撰写教学设计等

姚华

实践操作、撰写教学设计等

黄汝明

实践操作、撰写教学设计等

 

十、课题学校的管理要求

1.课题《引导学生经历知识形成过程,实施有效数学课堂的研究》课题活动记事本,按时间、地点、内容、人员进行概要记录。

2.课题核心成员要求参加每次课题组的活动,其他研究成员一学期不少于三次。

3.各个课题学校负责人要落实课题实施方案。按计划认真完成研究任务。

4. 注意收集相关的活动凭证(含音像资料)和科研成果资料(各类获奖证书等), 为最后的结题作准备。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