箩圈峪就是佛峪,可能有了般若寺以后才有了佛峪的叫法。现在地图上标注的是佛峪沟。
和伟岸惊险,给人以冲击震撼的龙洞峪相比,佛峪显得清秀优雅、委婉动人。如果说龙洞峪像一个威猛粗犷豪放的汉子,那么佛峪就是一个玲珑清秀、楚楚动人的小家碧玉;如果说龙洞是鬼斧神工,那么佛峪则是园林高手的精心设计。佛峪适合你轻松的游,慢慢的赏。
过了金龙泉附近的溪流,就进入了一片丫丫叉叉的野皂角丛林。出了那片灌木丛林,头上碧蓝的天空刚一露脸,便进入了一片遮天蔽日原始森林,一股湿润的空气也随之将你浸泡了起来。
佛峪的主要看点是茂林、古寺、奇崖、幽泉。
佛峪给你的第一眼就是满眼的青翠。山坡上,沟豁中,悬崖上,断壁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藤本植物,把整个山沟遮掩的严严实实。不过,你只能一步一步观赏,不到一定的位置,你看不到它的全貌。
跨过那条很有意境的溪流,迎面就是一个题有“佛峪胜景”的四柱三楼式木结构牌坊。牌坊右侧有条石阶小径穿过密林,上行几十米就是般若寺。
般若寺是个古老又古朴的寺庙。它依山就势,紧凑而又空灵,很有超凡脱俗的味道。可惜正殿已毁坏,只剩下两间山门和邻近山门依山而建的一排凉亭。我在龙洞仓库工作时,佛峪林场的一名职工常年住在山门内,还养了一条大狗,所以游人一般不能进入。
寺庙内的主要看点是摩崖石刻和刻佛造像。当时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凝神,调息;调息,凝神”那很有哲理的题刻和“千岩秋气寒,半岭斜阳暮。留恋不下山,依石看红树”,署名毓俊的那首诗,颇有杜牧“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的意境。
寺内向前探出的悬崖下,从石壁中流出一股清流,汇在一个石坑内,名“露华泉”,泉旁石壁旁有篆书泉名。因泉水甘美如同乳香,也称“乳肖泉”。露华泉上方又有“云殿泉厨”四字。会念经的和尚们也很会享受:本来那清澈的泉水离厨房只有几步只遥,他们却还嫌不方便,干脆将它直接引进灶房。所以清代金石家阮元有诗赞云:“云护岩上佛,泉养厨中僧”。那个依山而建的凉亭,更是和尚们享受的好去处:在凉亭旁边燃起一个茶炉,等甘乳一样的露华泉水沸腾后,泡上一壶清茶,或手把经书精心研修,或三两友品茶论道,谈古论今,赏花听流,真是神仙一般。羡的那清康熙年间四库全书编修周永年也为屋数椽,名之曰林汲山房,时常到佛峪与和尚们相伴读书立说。
出般若寺山门,沿着石阶再上行三五十级,就是禹登台和环翠亭。这环翠亭又是一处借山就势的杰作。南灵台山蜿蜒几百米伸向罗圈峪后,在这里戛然而止,形成一个二十多米高的圆柱型岩峰,矗立在三面青山环抱的峪底,仅有北面低凹处与灵台山相接。传说大禹察水来佛峪时,曾经登上过这个岩峰,因此这尊岩峰就成了禹登台(禹王台)。又因岩峰临涧面水,所以又叫做钓鱼台。禹登台的顶面是整块平整的岩石板,水泥立柱的亭子就建在岩石板上。也是因为临涧面水的缘故,这亭子也就叫“听瀑亭”;又因亭上有“环翠”二字,此亭又名“环翠亭”。
登上禹登台,满眼的青翠尽收眼底。举目西望,近处,绿树掩荫的观音堂、龙峪观青瓦浮现;远处,灵台山头虎踞龙盘,耸立的石塔像座灯塔,招引着来往的游客。如果你仔细观看,石塔下有个洞口若隐若现。据说洞口附近还有一幢石碑,我没去看过。
在这里,我还有幸看到过难得的美景。那是一个大雪后的周日,我和在山工大读书的妻弟到佛峪游玩,当我们登上禹王台时,只见东南方向的岩崖上银光一片,寒光刺眼。仔细看时,原来是一个五、六米高的冰瀑布。我们不顾一切的爬了上去,细看时,冰挂下面还形成了能容下一人的冰洞。我们两个小心翼翼的攀爬,照相,惊喜兴奋了好一阵子。
从禹王台左面崖峰底部下一段陡坡,在峪的尽头有个水池,叫浴佛池。浴佛池三面悬崖峭壁,北面被流水冲刷的凹陷处是一廉七、八米高的瀑布。夏季雨水丰沛时,一、二米宽的水流直泻而下,跌落在岩壁上,。撒珠落银,搅的浴佛池白浪滔滔,很是壮观。浴佛池就是被这瀑布冲刷出来的一个石坑,三米半见方的样子,深处约半米,水池出水口的那堵天然石坝就像专门雕凿出的一般,可惜池底沉积了很多乱石。在这里,你可以亲水戏水,还可以就近攀上岩崖,体验攀岩探险的味道。
浴佛池东南三十米左右的岩崖下那眼山泉,就是曾被列为济南七十二名泉的林汲泉。林汲泉的泉眼隐在绿树青藤中的悬崖上,泉水从岩石上的一个小洞流出,先是进入小泉池,然后顺势流进下面的方形水池。方形水池修建的很精美,出水口出还镶嵌了三个石龙头。泉上岩崖上有“林汲泉”篆字题刻,落款是“乾隆乙酉(1765年)曲阜王方田、历下张撰芳、郭小华同来。”
在泉池下方小溪边,一块横卧着的顽石立面上镌刻着“听泉”二字,仰面上还秘密麻麻刻了不少小字。坐在这块卧石上,能听见林汲泉汩汩流水声 。
从浴佛池流下来的那条小河,围着禹王台绕了个半圆。这段河流谷深林茂,曲回婉转,溪流清澈,或急或缓,沟底布满大小顽石,有一段还是整块的岩石河底。冷不丁还会冒出一处石刻,让你在惊喜中欣赏上好一会儿。记忆清楚的就是靠近南山角的那块“清泉石上流”,直白贴切,雅俗共赏。在靠近禹登台的一面,还有一小片枫树林,你可以在这里铺上餐布,听着哗哗的流水,享受美味的野餐。如果是“明月松间照”的夜晚,那将是一副怎样的情景!
佛峪还有一个鲜为人知的景观。
有一次我独自到佛峪玩,当走到金龙泉上方那片灌木丛林时,看见右边有条被野草掩盖着的山路,因为不知道通向哪里,便探个究竟。
向南出了灌木丛林,过了河沟就是上坡。沟边那几块庄稼地早就荒芜,里面长满了树木。在靠近小路的一块地头上,竟有一眼幽碧的山泉。这泉虽不大,但水源好像很充足,泉池成方形,用石头砌得很整齐。
过了山泉,就没了路径。我继续向上走了几步,然后向右翻过山梁,抬头看时,好一处神奇的景象:一面二十多米高近百米宽的岩壁,成一个规则弧形矗立在那里,岩壁平直光滑,没有任何断裂, 立面上没有任何植物,只在岩壁的顶端有几簇灌木。岩壁底部像个干枯的河床,布满大大小小的乱石,石缝里杂生缠绕着各种植物,让人寸步难行。和别处岩壁不同,这个岩壁不是竖直的,而是成八十度左右的样子,四周也并不陡峭,好像是山坡被外来物砸出的一个大坑。我兀自站在那里,呆呆的看了好一会,可惜没带相机。现在想来,就像是个梦境。
佛峪还有三眼值得一看的泉池:金龙泉,一壶泉(茶壶泉)和一个无名泉。金龙泉在佛峪石桥北那片野皂角林下,水自山脚石隙流出后,先是进入一个小泉池,后又汇入长方形水池中,水质清纯甘美。因为这眼泉在游客常歇脚的路口,它带给了游人清爽温馨的感觉。
登上金龙泉南面几步之遥的二十多级雕石台阶,就是韩复榘别墅和游泳池遗址。据说韩复榘羡慕这里景色幽邃,气候清爽,就在这里建了别墅和游泳池,供他和二姨太纪甘世青纳凉沐浴。在林汲泉下还遗存着一段架空的水渠,据说就是当年往游泳池引所用。
说起韩复渠,他不仅会享受,还很会笼络人心。据龙洞村那位老人说,韩复榘每年夏天都要来佛峪避暑。每次来时,当地政府都组织群众夹道欢迎。这时,韩复榘就就会从轿子中走出来向群众招手致意,并命随从发给欢迎的群众每人两块大洋。所以,当地老人们对韩复榘的印象并不坏。
沿金龙泉旁边的上山小道上行不远,在密林处岩崖下还有一泉,水自直径约4厘米的石穴中流出,汇入长方形池中,因泉池很小,形如茶嘴泉,得名茶嘴泉,又名一壶泉。
那眼无名泉在佛峪沟入口水漫桥的左前方五十多米处。清董芸在《广齐音》 中说:“从龙洞峪出,沿途有白云泉和金龙泉出自悬崖间,皆注入佛峪水。”他说的白云泉应该就是这眼泉。泉眼在一块地堰下的大石底下,先是流入大石底下的小泉池,然后又流入下方的一个方形大泉池,这个泉池里长满青苔水草,时有一些小鱼水中游动。在大泉池的南面沿河有一个南北长近四十米,宽10米的游泳池。这个游泳池底部是一块南高北底的石岩板,所以池水也北深南浅,南端扶梯处水深一米半左右,而靠近泉池的北段水深三米之多。夏天,有的战士喜欢来这里游泳。
这眼山泉是中心执勤点干战们的饮用水源。1982年冬,时任勤务连连长的张德华带领战士们冒着严寒铺设了500多米的地下管线,将泉水直接引入了中心点。
说起这段地下管线,还有一段故事。临近1987年春节时,这段水管因冻而堵塞断流。眼看着战士们在结冰的山路上挑水吃,时任连指导员的我决定找出冻结点,让战士们在春节吃上自来水。
那天,我叫上了几个中心点的战士,带上镐头铁锹,另外还特意带上了一把铁锤和一截去了包皮的铝线。我们先实地查看了500多米长的整段线路,分析判断可能冻结的部位,然后我让战士们在山泉北约200米处掘开了一个点,用钢锯在水管上试探着锯了一个小缝,看是否有水流。结果那位锯水管的战士还没来的及反应,一股清流就像水枪一样射出来。我命令拿锤子的战士赶紧将准备好的铝丝用锤子铆进水管开口处,结果很成功,不一会儿,水流就被完全堵住。
这样一下使冻结的疑点减去了近二分之一。在一个山沟处,我看到水管沟外砌了些石头,便断定这就是冻结处。战士们沿着水管沟掘出了一个两米多长的口子,然后抱来了柴草,放进水管沟内燃烧起来。不一会,守在水池出水口的战士就报来喜讯:水流已经“哗哗”流进了蓄水池。现在想来,还为那次的小聪明而得意。
此外,在佛峪驻军营房右面的山坡上还有两通石碑,据说那里原有一座寺庙,好像就是灵官庙,听说在上面的岩崖下有遗存,我上去看过,但没发现任何遗址痕迹。营房南面不远处
通往矿(读gǒng)村的路边有一眼泉池,水质很好,那是驻军的饮用水源。
注:以下图片大部分来自互联网,略有修改。因数量较多,未一一注明作者,在此致谢。
http://s4/mw690/89cdb1d3td86747da3423&6901、通往佛峪的石板路。过了龙洞峪和佛峪道路的分岔不远,就是这样的石板路。从照片上看到龙洞那段已经返修成柏油路面。我感到石板路很能体现龙洞景区原来的风貌和景区的道路特色,像丽江古城的石板街,增加了游览的趣味性。但愿那段能保留下来。
http://s11/mw690/89cdb1d3td86748bf065a&690 2、金龙泉。曾经的“闺中佳丽”已容颜不再。
http://s7/mw690/89cdb1d3td8674955af56&6903、上去台阶,就是韩复榘修建的别墅和游泳池遗址。
http://s4/mw690/89cdb1d3td8674aed1943&6904、韩复榘为其二姨太修的游泳池。游泳池的水是从佛峪的林汲泉等接过来的。
http://s14/mw690/89cdb1d3td8674c15e92d&6905、通往游泳池的水渠。
http://s14/mw690/89cdb1d3td8675168f65d&690
6、茶壶泉,又叫一壶泉,水甘冽。
http://s10/mw690/89cdb1d3td868feb68629&690
17、溪流
http://s7/mw690/89cdb1d3td8676027fe86&69018、新建的龙峪观。据说就是由原来的转运观改名而来。看看两边的对联:“龙藏秀谷祥云丽”,“洞贯重叠妙景深”。呵呵,有没有搞错,分明写的是龙洞,还是个藏头对联。
http://s13/mw690/89cdb1d3td86760c5586c&690
20、南灵台山头摇摇欲坠的石塔。
http://s5/mw690/89cdb1d3td86761e3d404&69020、佛峪景点标示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