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财经 |
分类: 全球产业变迁 |
锻造国家竞争优势要靠超级尖端企业
章玉贵
在《财富》全球500强中,不少人看重的是中美企业上榜家数的此长彼消。其实,表面繁荣的中国企业与一流跨国公司之间的差距绝非一朝一日就能缩小的。而就战略层面的竞争来说,苹果、微软、英特尔、GE以及谷歌早已是横亘在中国企业面前的一堵高墙。更层次的威胁还在于由波音、联合技术、洛克希德·马丁以及雷神等美国王牌企业构筑的高边疆。
笔者曾在过去的相关专栏文章中说过,在国家之间的经济竞争越来越集中到对产业控制权的争夺的今天,在现有的全球化格局下,像中国这样的大国如果没有一定数量的世界级企业和世界级品牌,那么在全球经济竞争中就有被边缘化的危险。很难想象,一旦中美交恶,波音、GE、英特尔、谷歌等因为担心失去中国市场而走向美国政府的对立面。因为几乎所有的跨国公司都有为母国国家利益服务的一面,不管它乔装得多么逼真。其实,美国最尖端的企业和政府的亲密度甚至要比中国央企和政府的关系还要紧密。尤其是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这类承载美国霸权希望的尖端企业,更是美国政府的宠儿。美国政府可以容忍雷曼兄弟倒闭,但绝不会允许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破产。
看看波音和洛克希德·马丁的实力就知道其在美国政府内外利益棋局中的地位了。去年,波音全年收入达到创纪录的687亿美元,净利润达到40亿美元。截至2011年底,波音储备订单达到3771架。波音的最新王牌飞机——波音787,截止到去年底共收到857架确认订单。至于洛克希德·马丁公司,不仅是美国第一大军火承包商,而且是F22和F35这类寂寞高手的研发和生产者,是保持美国巨大军事优势的坚强依靠。
相较于美国拥有一大批超级尖端企业,中国显然需要付出更大的努力。先说军工之外的其它重要产业,如今不少中国支柱产业的控制权已不在本土企业手里。如作为国家支柱产业之一的汽车,外资的渗透力已经非常绵密,国内市场上有竞争力的企业几乎都有外资背景。外资实际上已经控制了中国汽车业的命脉;在信息通信领域,微软、英特尔等跨国巨头通过扩大在中国的投资以及兴建研发中心,既夺市场又抢人才,从而进一步巩固了它们在中国市场上的主导地位。在一些具有战略意义的关键产业领域,如航空设备、精密仪器、医疗设备、工程机械等,其主要设备与技术大多依赖进口。而且不少中国支柱产业由于缺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品牌。若遇到本土投资成本上升或国内市场饱和,投资回收,国际产业资本就可能衰退或再转移。原有的本土配套企业专用性投资将遭受沉没损失,而且由于没有积累起自主的产业创新能力,中国极有可能面临“产业空洞化”风险。
至于已经跻身世界500强的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公司以及近年来表现抢眼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尽管取得的成绩令人欣喜,但与美国尖端企业的差距依然十分巨大。以营业规模来说,中国兵器装备集团和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去年的营收已经相当于波音的40%,但人均营收收入仅相当于波音的20%。在产品结构和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方面与波音相比不可同日而语。中国兵器装备集团的相当一部分营收来源于汽车和摩托车,而中航工业的产品结构正由非航空民品向环保、新能源、电动汽车、重大装备等延伸。而波音是绝对不会涉足关联度不大的产业领域的。因为简单的规模扩张不仅不会带来核心竞争力的提升,还会分散注意力;在能够拿得出的拳头产品方面,“枭龙”和新舟系列支线客机的市场面依然单薄,研制中的ARJ21支线客机和C919大飞机要真正走向产业化和市场化,还需要时间的等待特别是技术与营运管理水准的大幅度提升。同时更要做好美欧可能采取联手绞杀行动的应对措施。所以,我们既要看到中国成长中的尖端企业美好的发展前景,更要看到依然存在的巨大差距以及相对并不那么友好的国际生存环境。并做好理性应对不断出现的基于既有产业分工和国际秩序而生的诸多压力和干扰的各项准备。力图最终打造出一大批凝聚前沿军事科技并具有民用转换能力的超级尖端企业,使之成为提升中国国家竞争优势和威慑力的重要依靠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