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国际板不应成为国际圈钱工具

(2011-09-09 14:47:28)
标签:

财经

 

国际板不应成为国际圈钱工具

章玉贵

 

对汇丰控股等热切期待在中国上市的国际大牌企业来说,中国证监会办公厅副主任王建军不久前关于国际板条件快要成熟了的表态,显然是下了一场及时雨。而在今年5月召开的陆家嘴金融论坛上,有关各方对上海尽快推出国际板的热情期待可谓溢于言表。上海方面主管金融的副市长更是乐观预测国际板即将开锣。

不过,深知国际板出炉依然面临诸多约束条件的证监会,还是不愿给出这个备受国际关注的系统工程的面世时间表。应该说,至少到目前为止,主管部门在此问题上的态度还是相当理性的。

早在2008年即开始准备的国际板建设工作,曾被国内外有关舆论认为随时可以推出。从积极推动因素来看,既有汇丰控股等在华有着巨大利益以及希望低成本分享中国市场利益的国际企业推动,亦有美英政府在国家层面的催促,当然还离不开承载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任的上海方面的期待。

从开放经济体的资本市场发展的逻辑来看,上海开放国际板应该只是时间问题。因此,以人民币计价的国际板如果能够适时推出,不仅是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资本市场的战略要求,也是配合人民币国际化的策略安排,还会对上海加快国际金融中心建设,进而提升在全球金融城市中分工地位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就上海建设国际金融中心的要素发育来说,前提条件之一应该是有一个国际化且与外部市场接轨的交易市场。因此,正如有专家指出的,国际板的意义已经不限于红筹回归,而是中国资本市场国际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而对志在提升国际竞争力的上海来说,加快国际板步伐的迫切心情亦可理解。事实上,在上海市政府发布的《2011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点工作分工表(修改稿)》中,即明确要求加快推进符合条件的境外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股票的工作,加大力度推进跨境ETF产品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以及推动境外机构和企业在境内发行人民币债券,等等。

至于国际企业热望在上海上市的动机,明眼人都应该看得出。从全球新兴资本市场的未来获益程度来看,已经是超级新兴经济体的中国无疑是一座巨大的金矿。假如A股市场的高市盈率在国际板被复制,则意味着美欧等国企业可以在中国获得高出成熟市场数倍的融资。而看起来似乎不差钱的中国投资者,尤其是那些有着国际偏好的国内投资者羊群般的赶集,或许可以让汇丰控股、联合利华等本就在中国市场获利丰厚的国际企业再次大赚一把。

可见,国际板的推出,尽管有诸多理由,但其既然是一个十分庞大的系统工程,其内在的逻辑安排理应是中国资本市场发育的自然延伸,而非应时之作。在资本市场要素发育、制度环境与监管水准尚未获得突破性进展之前,决不应高估国际板推出对国内有关市场主体和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的溢出效应。某种意义上说,国际板的出炉,既需要高明的国家战略,更离不开精明的策略安排。

证监会有关人士的说法没错,国际板的出炉应该是“顺产”而非“剖腹产”。所谓的“顺产”,按照笔者的理解,不仅是在规则论证和起草、技术准备以及监管方面的水到渠成和社会共识的不断凝聚,更是整个中国证券市场内生性的发育过程到一定阶段的产物。而以通约的国际标准来衡量,沪深股市尽管市值早已比肩日本,但需要补课的环节依然很多。无论是制度设计还是交易主体发育乃至极为重要的监管执行,等等,决非一蹴而就。某种意义上A股市场还主要只是一个为融资服务的交易平台,广受诟病的“三高”发行现象一直难以消除。尤其是监管水准与市场期望存在巨大差距。众所周知,一个成熟的资本市场,特别需要建立透明和有效的契约法及执法体系、良好的会计制度与惯例、公司治理制度和可靠的支付与结算制度。只有通过设计透明交易机制、加强市场监察系统和实施严格信息披露标准,中国股票市场的健康发展才有可能。而中国股市20年的运行和发展路线图表明,A股距离成熟市场还有相当长一段路要走。

因此,在市场监管方面远非九段高手的中国证监会,如何有效管理那些早已谙熟国际市场规则的市场老手,显然是一个全新命题。或许正如在华经营的外资企业在中国市场上的规则遵守表现远不如在母国一样,那些意在中国上市的老辣国际企业,可能早已准备好了一套应对市场监管的方案。他们在讲故事、做包装以及市场公关方面的水准又岂是一般中国上市公司所能比拟?

另外一个普遍的担心还有,在内地投资者的投资渠道依然比较单一、投资利益难以得到有效保护的情况下,能够真正从国际板推出过程中获益的除了国际企业之外,就是那些极少数市场主体。如果开放国际板的初衷与真实市场表现严重不一致,则轰轰烈烈的国际板大戏或许变成新的圈钱工具。

其实,真正担心国际板“难产”的倒是对中国市场以及投资者口袋越来越期待的国际企业。笔者并不认为国际板可以被当作一张“牌”来打,在当今的国际金融与经济棋局中,中国当然不能自我隔离于国际市场之外,但盲目拥抱肯定不是明智之举。正如上海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需要对标纽约、伦敦等国际金融中心,整合金融市场、服务贸易、投资以及研发资源,构建高度网络化的金融、法律、会计、律师、广告、营销服务体系,以及培育作为国际金融中心所需要的信息服务与高端管理能力一样,作为国际金融中心建设重要内容之一的国际板推出当然需要相关配套条件的整体发育,而在这一天尚未到来之前,国际板没有时间表之说,或许正是饱含国家智慧的高明之举。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