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塑在民间叫面花,城里人叫“面塑’或“捏面人”。豫东地区称为“蒸花馍”,豫西一带早年叫“窝窝花”,新中国成立以后改称“糕花”,但在河南广大地区,最多、最普遍的称呼是“捏面花”。它是作为仪礼、岁时等民俗节日中馈赠、祭祀、喜庆、装饰的信物或标志,是一种由风俗习惯积淀而成的极具代表性的地方文化,也是自然崇拜、宗教
思想、心理意识、造型语言的综合凝聚物。
面塑大小视馈赠对象而定,有的大至三、五斤白面一个,有的小至三五寸之间。面塑的造型一般是外形整洁、概括,内蕴饱满丰畜,既有几何直线形式,又有饱含秦汉遗风的适合纹样,还有更加具象的独其民间造型风格的人物、动物、植物形象。将各种不同的造型意识融合为一体,构成了独特的民俗节日内容,形成了特殊的民间艺术形式。
在制作技巧上把握良好的分寸感很关键。做成形但不做足,留给面的自然场发和蒸汽来完成作品,以充分发挥面的特性,体现面的质感,自然天成、朴实浑厚。
面塑的制作以捏、搓、揉、掀为主,在进型风格上准确地把握住了随意性这一特色。捏面艺人用小竹刀灵巧地点、切、刻,划,塑成身、手、头、面,披上发饰和衣裳。在简括整体的形体上以梳子、锥子等器物压出点、线或各种面以形成精巧的纹饰,产生一种力度上的强对比,极像汉代霍去病石雕上刻线的运用。
软陶的柔韧性和黏性与面塑的材质很相似,所以面塑的许多制作技巧都可以直接用于制作软陶。
爱陶吧
网编 http://www.90annews.com/
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