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品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按使用材质的不同,有陶瓷、
泥塑、布艺、木头、灯彩、吊饰、丽江木刻、桦皮工艺、漆器工艺、兽皮工艺、砚石工艺、竹编工艺、漆器陶具、玉器工艺、大理石工艺、士家族黄杨木雕、瓷器、风筝、剪纸、麦秆画、年画、铂笔屑画、唐卡、拓直画、银饰、纸编画、苏绣、鱼皮衣等。每一种工艺品都有其独特的翻作工艺,其中许多制作工艺也适合软陶饰品的制作。因为从柔韧性和可塑性等方面来讲,软陶的材质和许多民间工艺品所使用的材质相似,如泥塑、面塑和糖人等,所以学习这些传统工艺品的制作工艺,对软陶饰品的开发有很大帮助。
泥塑
泥塑艺术是我国一种古老常见的民间艺术。它以泥土为原料,以手工捏制成形。或素或彩,以人物、动物形象为主。泥土是泥塑的基本用料,需要精心准备。一般选用带些黏性又细腻的土,经过捶打、摔、揉,有时还要在泥土上加些棉絮、纸或蜂蜜。泥塑的模制一般分为四步:制子儿、翻模、脱胎、着色。
制子儿就是制出原形,找一块和好的泥,运用雕、塑,捏翻手法,塑造好一个形象,经过修改、磨光、晾干后即可.有些地方还要用火烧一下,增加硬度。
翻模就是把泥土压在原形上印成模子,常见的有单片模和双片模,也有多片模。
脱胎就是用模子印压泥人坯胎。通常是先把和好的泥擀成片状,然后压进模子,再把两片压好泥的模子合拢压紧,再安一个“底”,即在泥人下部粘上一片泥,使泥人中空外严,在胎体上留一个孔,使胎体内外空气流通,以免助内空气压力变化破坏泥胎。
最后一进工序是着色,素有“三分塑,七分彩”之说,一般着色之前先上一层底色,以保持表面光洁,便于吸收彩绘颜色,彩绘的颜料多用品色,调以水胶,以加强颜色附着力。
泥塑自元代以后几乎全国各地都有生产,其中著名的产地有无锡惠山、天津、陕西风翔、河北白沟、山东高密、河南浚县和淮阳、北京。不同的产地带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在制作工艺上也有一定的差异,因此要想学习和借鉴泥塑艺术的工艺技巧,还需仔细研究不同艺术风格的泥塑作品。
爱陶吧
网编 http://www.90annews.com/
转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