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能转化为消费吗?

标签:
财经 |
2023-02-15证券时报头版:多管齐下引导居民从超额储蓄向消费转化
作者罗曼是名记者,不是经济学家。本来这不会让我做视频。但各大报刊纷纷头条转发,舆论影响太大,我不得不说一说。
文章说
“消费回升又可促使企业加大投资,实现经济更大幅度增长,从而形成消费-投资-再消费的经济良性循环”。
评论:
消费回升促进投资增加。这是个大错误。是不是认为我国的投资还少了?
实际是我们即使消费增长率翻倍都不可能达到产能饱和水平。我国受制于能源,只有减少等额的投资,把钱投入消费才可以即增加消费又不推升能源价格上升。
文章说
“鼓励汽车消费并向更广的城镇农村市场下沉”。
评论
让农民买车?典型的“何不食肉糜”
文章说
“今年有关方面也可择机降低利率水平,刺激消费和投资复苏,为股市上行创造货币条件,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提振消费者信心。这些措施均有利于促进超额储蓄向消费的转化”。
评论
降低利率水平,不说能不能实现,即使利率降低,有利于股市上升,能增加居民财产性收入吗?
股市单靠价格上升,你赚的钱就是别人亏的钱。股民全体都赚钱是不可能的。对股市如此无知,令人惊讶。
股市的钱买卖相等,总额不变,就是超额储蓄不变,通过股市把储蓄转消费不可能。
这里多说几句。妄想把储蓄转为消费的观点都是错的。消费是买卖行为,一手交钱一手交货。在消费行为中,货币不会减少也不会增加。也就是说,消费不可能使储蓄总额减少或增加。
减少储蓄总额只有两种方式,一是还贷款,比如现在很多人去还房贷;二是债务违约,银行损失本金。
我的经济学:消费只与工资有关或政府转移支付给消费者。与储蓄无关。这个观点理解有难度,请听我的经济学课。
文章最后说
“当然,真正提振消费者信心的关键还是增收和保障民生。未来仍需进一步完善全覆盖的社会保障体系,更好地满足居民养老、就医、教育等方面的迫切需求,降低居民后顾之忧进而降低防御性储蓄意愿”。
评论:
增收就是增加工资和政府转移支付,保障民生就是政府消费减轻消费者负担。这些才是增加消费的正确途径。
二〇二三年二月十七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