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历史的观念》
(2013-06-25 21:10:36)
标签:
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希罗多德修昔底德 |
分类: 读书记 |
科林伍德《历史的观念》(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年版)
第一章
第一,历史学是科学的,或者说是由提问开始的。第二,它是人文主义的,或是说它是有关人们在过去的确切的时间里所做事情的问题。第三,它是合理的,也就是说若史家要回答自己提出的问题,必须有所依据。第四,它是自我显示的,或者说它的存在是为了提高人类的自我认识的。
1、历史学必须要“问问题”
2、人文主义精神
科林伍德在赞扬希腊罗马史学的人文主义精神时,也不忘对其进行批判。他认为,希腊罗马史学中的人文主义观念就是认为人类的意志可以自由地选择它自己的目的,即“历史上无论发生了什么事情,都是作为人类意志的直接结果而发生的,并且有某个人是要对它直接负责的。”(P47)然而,在某事发生的过程中,人们可能并不能意识到自己正在做什么,直到他们已经做完。也就是说,人类活动是有试验性、尝试性的。就像波利比乌斯所认为的那样,人类的活动由人的理性和非理性共同决定;但是,由人的本性决定的人类活动的结果,却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除此之外,人的理性甚至不能认识历史变化的趋势。所以科林伍德指出,希腊罗马人文主义精神的缺陷正在于此——过于强调人的理性而忽略了人的非理性。(照这么说来,18世纪启蒙时代理性主义史学的局限性也包涵这一点咯,那么理性的含义在这两个不同时期有什么不同呢?)
3、反历史主义与实质主义
科林伍德指出,在古代希腊,有一种明显的反历史主义倾向。当时的人们认为,“能够成为真正的知识的对象的任何事物都必须是永恒的”(23);他们将思想分为两种类型:“真知”和“意见”,其中“意见”是“关于事实问题所具有的经验性的半知识,它总是在变化着”(P23),而“真知”即是希腊人所相信的那种“永恒的东西”。既然“真知”存在于永恒之种,而历史又是瞬息万变的,那么,按照希腊人的观点,我们可以认为,历史不可能被真正认识,这就是“反历史主义”思想。(笛卡尔的观点有些类似于此,笛卡尔认为无法证明历史是清晰而判然的存在。)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观念,科林伍德认为,是因为希腊人生活的时代是剧烈变动的时代。在这个不断变化着的时代,他们对于永恒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向往。也正是因为有感于历史的飞速运转,他们才会将求得真知寄望于永恒之中。
希罗多德之所以有巨大的贡献,在与他与上述当时的主流思想背道而驰。“在希罗多德那里,我们发现有一种要达到真正的历史观点的尝试。在他看来,事件本身是重要的并且可以就其本身而为人所知。”(P48)(这一点还没太看懂)大致的意思是,希罗多德因为善于提问,所以能够用他的才能在历史中获得真知,并且他的目的就是纯粹的认识历史事件本身。(这个科林伍德好像也没解释清楚)而修昔底德之所以遭到科林伍德的诟病,乃是因为他用“实质主义”把希罗多德“自由自在涌现出来的历史思想潮流”弄得凝固化了。“实质主义”可以简单概括为变化的历史中永恒不变的东西,这种思想对后世产生了比较大的影响。我们知道,在罗马史学中,这种实质指的是罗马的道德;在基督教史学中,这种实质指的是上帝;在理性主义史学中,这种实质又变成了理性。那么,修昔底德所谓的实质又是什么呢?
科林伍德指出:“在修昔底德看来,事件的重要性主要是它们对永恒的和实质的整体投射了一道光明,而事件则只不过是它们的偶然表现。”(P48)我的理解是,修昔底德将历史中的行动者和行动都看做了实质,这也就意味着行动者原本就存在,而其产生的行动也始终不变。这大概也是前面提到的,修昔底德只记载事实而不研究(例如探究人事产生的原因)的一个由来。所以,科林伍德说,“希罗多德感兴趣的主要是事件本身,而修昔底德感兴趣的主要是事件发生时所依据的规律。”(P34)这二者的差别究竟是什么呢?我还没想明白。下回再接着说。
4、古希腊史学中“历史的致用”
这个问题书中叙述的好像有点矛盾。科林伍德首先指出,希腊人看到了历史的教导价值,这个教导价值实际上可以被称作借鉴作用;接着,科林伍德在论述古希腊史学局限的时候又指出,古希腊史家“写历史只是因为发生了值得纪念的事情,需要有一个同时代亲身目击其事的人来作为记录者。”(P30)既然看到了历史的教导价值,那么历史的编纂就绝对不会再是单纯的记录。(另外,既然是单纯的记录,又何来前面所说的提问的和科学的历史?)
关于古希腊史学中的致用精神,个人认为不是没有,只是不像古罗马史学中那么突出。(古希腊史学最大的特点一般被认为是求真)刘家和先生将“致用”分为两类:有意识的致用和无意识的致用。很显然,罗马史学(和中国古代史学)属于有意识的致用,其主要目标是为当时的政府提供借鉴;而古希腊史学则应该属于无意识的致用,其目标不论是从横向还是从纵向来看都更加宽广——为以后历史中的所有人提供借鉴。所以我的理解是,二者的区别其实是特殊与普遍的区别。。。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