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选载《荷叶洲》·楔子

楔
唐初,古新罗国(朝鲜)王太子金乔觉(地藏王)来中国弘扬佛法。他自北向南,一路留意山水,寻觅他可以栖身的道场,履痕之处都留下不少的神话……后来他看中了临江的藕山(枞阳县境),这座山石质较好,在凡人眼中看到的是藕形山,在地藏王法眼里,看到的是一禾三节晶莹剔透的鲜藕。地藏王甚喜,要试试这藕是否结实,就轻轻地用脚在藕头掂了掂,不料掂断藕头。这藕头顺着江水东流,流到江南约二十里开外的大通古镇就定住了。地藏王甚觉奇异,沉思间不免移目凝视,他看到这节藕渐渐地化成一匹绿色的荷叶,继而这荷叶又化成一片美丽的绿洲,转瞬间这绿洲上炊烟升起,鸡鸣狗吠……地藏王目睹神奇,遂双手合十,叩谢上苍垂悯。这片绿洲就是千年古镇铜陵市大通镇的外围屏障,也是民国期间大通市的发祥地
科学的看,荷叶洲的形成得力于青通河。这条河流从九华山发源,流经皖南的青阳县、童埠、澜溪,从大通镇出口融入长江,全长约四十公里。中间有湖泊,盛产龟鳖鱼虾,这还是次要的,主要她是皖南山区(徽州)竹木柴炭等山货资源出口入江的主要通道。尤其是盛产黄沙,为建筑行业所必需。这条河流的沙质特别好,棱角分明,在阳光照耀下灼灼发光,刺得人睜不开眼。业内人士都说这沙有含金量。亿万年成就的花岗岩体粉化成黄沙,其比重比江泥沙要重的多,它伴随山洪涌入长江便迅速沉淀,积以年月,越积越厚。江泥沙虽然体轻,但极具吸附力,它遇到花岗岩化成的黄沙就不走了,就像是一种天然的凝固剂,有机的把黄沙凝聚在一起,越聚越多,终于在北宋年间露出水面,后来又向北淤积扩大,至今已有2平方公里。
一处江洲起,江水两边流。以荷叶洲为界,洲南靠近大通镇的这段水域是夹江,也称鹊江,长年通航中小型船舶,是江上人特别喜爱的安全港湾。洲北是大江主航道,跑大客轮。清朝末年,当地人和大江南北的有识之士,纷纷把目光瞄准这片未开垦的处女地。由于无人管理,属无主地,因此先到者就“插草为标”,“先到为君后到为臣”。这种无序导致开垦者爭夺兼并土地的冲突愈演愈烈,先占有±地的东家,引起后来垦荒者的愤慨,从而导致争讼连年,无休无止。曾国藩总督东南四省军务时,他看中了大通镇的荷叶洲,是天生良港更是难得的物资积散地;特别是夹江水域风平浪静,又很隠蔽,适合水师操练。遂决定在荷叶洲设立参将衙,任命水军提督彭玉麟在此操练水军,同时设立厘金局和皖岸督销局等行政税务机关,统一向商号收起税金弥补军饷。这位彭提督是干才,他上马管军下马管民,首先规划街道,纵向建三条街,曰头街二街和三街。头街是各商号的店铺即商业街,非常繁华;二街是行政机关治所即政务区;三街是居民区。草创之际,居民和商户居住和作坊条件简陋,大多呈现茅庐相连,火灾不断。为解决这一难题,彭玉麟又设横向九巷,后来发到十三巷,此举可算是一举两得,既为商号提供了作坊,也解决了连接三街的交通问题。这些小巷均以水字旁的文字命名,如江字巷、澄字巷、清字巷等等,取水克火之意。针对土地和商业纷争不休,彭玉麟说是请得总督同意,将荷叶洲易名和悦洲,劝谕居户要做到和颜悦色,和气生财。特别是对土地纷争这一块,他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说这片宝地是地藏王菩萨赐予的,目的是让子民休养生息,应该是耕者有份,如果先来者太贪,那就是违背菩萨的旨意,是要遭报应的。在他力主下,圈地较多的大户开始让地;又加上商业兴起,有钱的人纷纷弃农从商,这“地争”也就渐渐地平息了。
民国成立后,中央财政拮据,国民政府遂将大通升级为市,直属第八专署管辖,市府治荷叶洲。这一来,荷叶洲的建设进入鼎盛期,原大马路经拓宽延伸后易名中山路,是横贯全洲南北的主要通道,北连大江大轮码头,大轮直通上海武汉等沿江大城市。南抵大关口的小轮码头,小轮通安庆至芜湖区间港口。工业设施拥有中型火力发电厂,其能源取之于大通煤矿。如此同时,电讯局和国立十六中学也应运而生。基础设施上来了,“八大商帮”云集荷叶洲,三教九流的人物也纷至沓来。沿中山路建有怡园、悦京剧院、茶楼及醉雅轩、大品轩、龙江馆、乐陶院等一批最符名望的酒馆和饭店。至于赌场妓院烟馆等也是应有尽有。这个时期,洲上常住人口有五万,流动人口逾十万。从早到晚,大街小巷是车水马龙,人群川流不息,成为名符其实的“小上海”,成为安徽省四大商埠之一,余下三处为芜湖、安庆和蚌埠。
抗日战爭爆发,南京失守,荷叶洲也是在劫难逃。鬼子的飞机轮番轰炸,国民政府又实行“焦土抗战”政策,一把大火,把自己苦心经营的美丽的小城化为灰烬。较之,荷叶洲的大火比“长沙大火”要早几个月,它揭开了国府“焦土抗战”的序幕。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