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水喝子”创作《李白外传》围绕李白发生的一些故事,到此就告一段落了。值得庆幸的是,2014年8月《李白外传》修定本问世后,今年又入选安徽省“农家书屋”工程,千年后的诗仙酒仙,再次深入农家。我想,先生到处,“太白酒家”和“太白遗风”的酒旗又高高扬起,善酿“老春酒”的纪叟和泾县汪伦、五松山下的荀媪及贵池的高霁等人,都在列队欢迎他呢!《李白外传》入选“农家书屋”,至少能说明两点,一是李白素有的平民思想和平民性以及“忠君爱国”的行为,千百年来仍为执政者所重视。其次是在全国图书市场都比较低迷的情况下,竞爭这块阵地也是很激烈的。各出版社报了样本后。省委宣传部和出版局还要组织专家认真论证,都是动真格的。太白先生能“过关斩将”殊属不易。作为一个平凡的作者,我也为此感到自豪和欣慰。值此机会,诚谢有关部门领导和图书发行单位对拙著的支持!有关李白的平民思想及平民性的形成,郭沫若先生在大著《李白与杜甫》
一书中,曾有精彩地论述,现择要粘贴,作为第七单元的结束语吧~
一般地说来,李白的性格和诗歌是比较更富于平民性的。杜甫在《饮中八仙歌》中刻化李白的四句,是传神之笔: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藐视权贵,亲近平民,这是李白好的一面。这时没有夹杂求仙和功名富贵的野心,人们是比较喜欢这样的李白的。在中国古代诗人中,博得人们广泛爱好的,恐怕要以李白为第一人吧?
请读他的《宿五松山下荀媪家》这首诗吧:我宿五松下,寂寥无所欢。田家秋作苦,邻女夜舂寒。跪进雕胡饭,月光明素盘。令人惭漂母,三谢不能餐。古人席地而坐,坐取跪的形式。打盘脚坐叫“胡坐”,是外来的坐法。客人既跪坐,故进饭的女主人也采取“跪进”的形式。今天的日本人,主要还保存着这种习惯,是隋唐时代从中国学过去的。李白以“漂母”比荀媪,以韩信自比,淡淡写来却表示李白是深知稼穑之艰难的人。因此,他在农家受到款待,他感谢得非常虔诚,谢了三次,不能动箸(注:五松山在今安徽铜陵市内)。再读他的《秋浦歌十六首》之十四吧。在这首歌里,他是在歌颂冶矿工人。歌颂冶矿工人的诗不仅是李白诗歌中唯一的一首,在中国古代诗歌中恐怕也是唯一的一首:炉火照天地。红星乱紫烟。赧郎明月夜,歌曲动寒川。虽然寥寥二十个字,却把冶矿工人歌颂得很有气魄。“赧郎”一词,旧时注家不得其解,其实就是银矿或铜矿的冶炼工人,在炉火中脸被映红了,故称“赧郎”,这是李白独创的辞汇。“明月夜”的“明”字当作动词解,是说红脸工人的脸面使“月夜”增加了光辉。工人们一面冶炼,一面唱歌,歌声使附近的秋浦河卷起了波澜。这好像是近代的一幅油画,而且是以工人为题材的。这些歌颂工农生活的诗,是李白真情流露的平民性的结晶。李白好酒,酒店老板可以和他成为莫逆之交。他有《哭宣城善酿纪叟》写得很有感情:纪叟黄泉下,还应酿老春。夜台无李白,估酒与谁人~这首诗后来为开酒馆的纪氏后人带来很好的经济效益。也无怪旧时的乡村酒店,爱在灯笼和酒旗上写出“太白世家”和“太白遗风”的字样,这是出于对李白的自发性的纪念。“山长不见秋城色,日暮蒹葭空水云”,就让我们用王昌龄的好诗,为绝代诗才唱一曲挽歌吧。
郭老所举,鄙人在《李白外传》中多有叙述。感兴趣的喜爱历史文化的朋友,不妨找来一阅。(第七章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