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楔子.我为什么要写李白?
我为什要写李白?简而言之,是基于对他的诗歌的爱好,是对他扑朔迷离的身世的好奇,是对他蔑视权贵的景仰,是对他“忠君爱国”的追求的认可,同时也是对他的“平民思想”的肯定,尤其是对他坎坷的人生和流离失所的晚年,充满了深切的同情!说实话,如果说为杜牧作传我偶或还带有调侃的笔法的话,那么,为李白做传我更多的则是悲痛,曾数度扼腕而潸然泪下……
作为诗人,他的诗歌代表着唐诗的高度,实际上也代表着中国诗歌的的高度,杜甫以下,鲜见其匹。作为政治家,他只是民间俗语说的“紫茄子”,很不成熟,根本不知道宦海风涛的凶险。如果说,“赐金放还”是他嫉恶如仇、蔑视权贵思想行为之必然的话,那么,从永王讨逆,又稀泥糊头的论为“造反谋主”则是彻头彻尾的悲剧。李白的思想行为很复杂,似乎不易为人理解。譬如说,他既蔑视权贵,不屑为官,却又到处干谒,拼命要做官。如何认识这种现象呢?这是我写李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通过阅读大量史料,循着他的人生轨迹,我终于找到了答案:他的奇特身世和长期处在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形成了他具有一定程度的平民思想,这种思想再加上酒精的刺激,逢特定场合便会使他自负而“嫉恶怀钢肠”(杜甫)其结果就是不屑为官。但是,他的生活自理能力差,不会经商,不会理财,又不屑务农(变仕为农),仅靠写诗写歌词,吃软饭是解决不了生计的;因此,他必须做官,或者说是生计问题逼迫他做官。对于这一点,永王东征失败后,他虽然最终获大赦,却无法解决他的生计,做官谋生就变得更为迫切。搞清了这个问题,对他思想行为的“二重性”也就不难理解了。
李白名气大,人生经历也很复杂,涉及到身世、政治、道教、游历、诗歌和酒及女人,因此写他的人很多,但着重点多停留在诗歌和学术的层面,偶而有身世家国之作,也是不伦不类,没有还原历史上那个真实的活生生的李白,此所以连杜甫和罗隐都拍了电视剧,李白却没有,曾经三拍三停,其原因皆为“不像李白”。2011年6月,我创作《李白外传》时,确有承乏的动机。此传上市后,好评不少,差评也有。池州和安庆新华书店的老总都说:基本上写出了李白一生的大框架,为日后拍电视剧打好了基础。不少的网友也问我,你写了杜牧、李白和父子皇帝,为什么不见一部拍电视剧呢?净瞎吹!对此,在以成败论英雄的今天,我确实脸红,不知怎么说才好。借用中国电视剧导演协会副秘书长车径行教授说的吧,时下还是“戏说”挡道,传统题材不看好,传统作家也只好暂时靠边稍息……
时乎,运乎,什么时候才能回归历史的真面目呢?我不知道。也许此生我能看到我写的书拍成电视剧,也许看不到而抱恨终年。最遗憾的是,太白先生生前欠的酒债太多,他有点钱还要还还不清的酒债,实在无暇考虑拍电视剧。我呢,要是亿万富翁的话,早已把小杜、太白和父子皇帝都搬上荧幕了。(待续)
注:《李白外传》最初在报刋发选章时,称《不系之舟.李白传》在起点中文网发布时略称《李白传》纸书改李白外传。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