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水喝子背后的故事(第六章.于无声处8)

(2015-12-25 11:21:09)
标签:

杂谈

水喝子背后的故事(第六章.于无声处8)   
    题记:2012年12月24日,大姐夫王成舟在合肥辞世。他是地质队的老干部,也是福人,育有二子一女,长曰卫东,袭父职,医师;次子曰王彪,在省政府金融办供职,正处。女儿王艳,省果园农保副总。王彪妻吴银,在省高院立案厅供职。治丧期间,我就《杜牧外传》被出版社“监守自盗”一事,同吴银商榷。吴银说全国此类情况甚多,法院对此也就是调解。主要是取证麻烦,原告一般都不愿拿大钱打小官司。我听后一声长叹。时我夫人九香在侧,她对我说,不要再纠结这件事了,我们也不靠稿费吃饭,就强于做了广告吧,你必竟走红网络了。再者,人家也答应公费给你出版李白传,是你自己倾向在大学出版,怪不得别人。还有大庙求签时,师太是怎么说的?叫你宽心为是。夫人是明理的,她的话让我心情开朗不少。这件事,看来也算是历史了,只是写到这里,有感而发,不吐不快。
    《杜牧外传》出版后,沈天鸿先生拨冗作评。这是一篇有深度且美感极强的好文,特附录作《于无声处》这一单元的结束语吧(待续)

                     吴永生长篇小说《杜牧外传》简评
                                 沈天鸿
可能从唐代开始,人们就称杜牧为“小杜”。这“小杜”虽然是为了区别于杜甫而来,但仍然很可爱。另一层隐含的意思,大概是说小杜的诗很好,只比诗圣杜甫的诗“小”一点吧。
杜牧的诗,评家历来认为峻峭、峭健,部分近体诗风华流美。我读杜牧诗,感觉却是风华流美是其主要风格,峻峭、峭健的诗有,但非其常态。从历来选家所选杜牧诗多为风华流美性质的来看,我这个感觉是对的。这也就是说,杜牧通过他的诗给后人留下的,是雄姿英发,风流倜傥,神韵疏朗,潇洒流逸的风流才子形象。
杜牧去后一千一百余年,作家吴永生写出了长篇小说《杜牧外传》。外传者,非本传也,自然适合非历史学的小说。用“外传”做书名,自然已有不少,但读了《杜牧外传》,我觉得永生选用“外传”做这本书的书名,有他的独到之处,而不是泛泛使用——杜牧是诗人,但这部小说写的主要是他在安徽池州刺史任上的事情,此为“外”之一。历来有“诗内诗外”之说,我借用到这里来表达我对这部小说后的一个发现:永生在这部小说中,以“诗外”的杜牧即官员的杜牧,来写或者说揭示“诗内”即诗人的杜牧。这是“外” 的第二个含义。
此外,《杜牧外传》是长篇小说,具有长篇小说的结构性,但是它不是那种严谨意义上的长篇小说结构,而是散文化的。叙述和描写,则更具有散文化倾向。我以为这也是吴永生独到考虑后选择的结果:适度的散文化不影响小说成为小说,而散文化可以为小说带来小说本身不能自然拥有的诗意和诗性。诗意对于这部长篇小说是重要的,因为他写的是著名唐代诗人杜牧,没有诗意和诗性,如何能让人承认这部小说写出的的确是诗人杜牧?
上述这两点,我相信并非是我臆测,因为有书为证。这两点,看似平常,其实不简单,它们表明了吴永生对《杜牧外传》这样有独特性质的长篇小说,具有准确的文体把握能力。应该也是因为此,尽管《杜牧外传》中的故事是由像平山寇、灭江匪、修湖堤、整私塾等等这样的政事或者说琐事构成,但主持这些事的那个人,才能够既是大唐池州刺史杜牧,也是没有时代只是诗人的杜牧。
与题材相结合的文体把握能力,即是对一个作品的总体把握能力,这种能力对于作家当然非常重要。缺乏它,流水帐样往下写,有时来点插叙倒叙玩玩花样的,虽也被称为作家其实并不是作家。
我还欣赏这部30万字长篇小说的开头第一句:
“杜牧心中亦喜亦忧。”
长篇小说的开头如何,早已成为评论家们评论长篇小说时注意的一个重点。证明的研究例子有《红楼梦》的开头,《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等等。《红楼梦》的开头的妙处在于引出人物和故事,《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其实就是一句话,“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它暗示了后面的故事的性质。《杜牧外传》的开头,和《红楼梦》的开头显然不同,而和《安娜·卡列妮娜》的开头极其相似,同样只是一句话,同样暗示了后面展开的故事的性质,但也有不同,这就是《安娜·卡列妮娜》开头那句话成了名言,而《杜牧外传》开头这句话总结了杜牧的一生:亦喜亦忧。而能够亦喜亦忧者,必是雄姿英发、风流倜傥、神韵疏朗者(例如苏轼)。否则只能是喜时喜、忧时忧了,泯然众生矣。
《杜牧外传》出版期间,永生曾希望我给他写篇序,因为其时身体不适,我有些犹豫,永生却似早有准备,说他想用我写扬州二十四桥的三首七绝作为代序,原因一是杜牧与扬州亦甚有缘分,一是他喜欢我这三首诗。我沉吟一下同意了。除了永生所说的原因,我想,诗的象征性很强,我这三首,做《杜牧外传》的代序,除了因为是写扬州写二十四桥,容易让人想到杜牧外,也可引申为亦是诗人杜牧形象和命运的写照,即象征地写了他。但书出版后我发现“代“字没有了,直接成了“序”——创造一个先例了,诗也可以作为一本书的序,比高考作文不准写成诗歌宽容多了。
诗不长,附于下,或可印证我言“可引申为亦是诗人杜牧形象和命运的写照,即象征地写了他”并非无据:
明月年年冷玉箫,风声尽入广陵潮。
云归沧海昊天近,恼却人间唯此桥。
波心犹荡千年月,柳色春来绿几分?
莫道箫声无处觅,随风吹作梦中云。
桥心冷月已无伦,莫令箫声再动人。
杨柳青青波渺渺,从今识得广陵春。
2011.6.11 
注:《杜牧外传》,吴永生著。安徽文艺出版社2011年5月第1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