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水喝子背后的故事(第四卷.浴火重生20)
(2015-12-03 06:20:47)
题记:矿山轶事~续《不可思议》
2004年春节,我们全家是在矿山上度过的。腊月,姣姣先回。我问为什么不把丹丹带来?姣姣说怕山上人多不好住,就让她爸正月带她来吧。接着,惠惠夫妻也带着男宝来了。宝宝才两岁,单名恒,是她娘取的。初见恒时,他穿着一套簇新的黑色棉衣,头戴瓜皮帽,頂上有两条红丝带,像个晚清的小贝勒。惠惠问我:单名恒字,好吗?我说很好,宝宝相貌不错,将来有出息。我还说,1982年我参加第三次全国人口普查,那时候的县长就叫张恒。宝宝将来肯定有县长之份。此后,“县长”就成了恒的谑称。惠惠说恒能满跑了。我接过放下地说:好,外公带你散步去。当然,我不敢带他进洞,怕他吓着,只牵着他的小手在货场转转。小人募仿力极强,此后他见我就拉着手,咬字不清地说:我要“叹甫”我要“叹甫”(散步)他见我戴着安全帽推车,也就学我的样子戴上安全帽,还真像个小矿工呢。可惜那时没有照相机,这些美好的瞬间,只能记存在脑海中了。恒很得人缘,小工们都喜欢他。一次,有个小工要试他胆子,故意做鬼脸骂他,他不哭,反而还对他笑。小工说:这小子将来有出息……
为了改善矿山生活,恒的父亲也就是章洋,他使出拿手的绝活,晚上带了手电灯,到山旮旯和稻田逮牛蛙。山里人对牛蛙有区别称呼:山上水边逮的叫“山鸡”稻田牛脚氹里捉的叫牛蛙。我注意看了下,“鸡”和蛙长得相似,只是“鸡”比蛙黑些。那天晚上,章洋旗开得胜,捕了一只“鸡”两只牛蛙,共有两斤多重。这东西是值钱的,不仅营养,而且还是美容佳品,惠惠和她娘都爱吃,父亲吃肉喝汤,更是赞不绝口。说真的,我对此蛙第一印象不佳,影响了对它的喜好,只象征性的喝了两口汤。
山脚下那一片水田,盛产野生黄蟮,上春章洋来时就捉了不少。江北捉黄鳝通常有两种办法:一是捅,即沿着田埂下的黄鳝“笼”(洞)把手伸进“笼”去捉;二是对溢出水面的黄鳝,用手指作丁勾状,将其“勾”紧而擒之。山里人捉黄鳝却不用这两种办法,认为我们圩区的人笨。他们是用一种特制的火钳搛黄鳝。火钳就是烧火用的,他们火钳前部嵌上锯齿印。任黄鳝再滑腻,一旦夹住就难以挣脱。开始,我们不知道这个秘密,用普通火钳搛黄鳝,得手甚少。同样是火钳,怎么使用效果大相径庭呢?章洋趁着他们不注意,偷偷地看了一眼,不觉哑然失笑。我叫铁匠打了一把这样的火钳,章洋离开时,我也下田搛了不少的黄鳝,真开心啊!
矿山待客,最珍贵的便是野味。遇有卖麂肉和“白面狐”的,我们都要买些腌制。这些野味和山珍如蕨干、笋干、黄花菜等为伍,就是难得的食品。夏天,汤沟营业所主任刘飞元一行四人来矿山游览,我们就用了“白面狐”闷笋干待客,那个香味,真的溢满矿区。菜好酒美,我们都喝得酩酊大醉!其实这些东西也是受保护的,只是山高皇帝远,山旮旯里事谁能说得清?
还有一件事也不可思议,唯一一次的“矿山防台”。后来我们得知,那次台风路过贵池区时是十二级,山风尤剧。在那个乌天黑暴的黄昏,矿山建筑物悉被台风摧毁。“太监”的一号洞工棚因无人住,被台风刮得无踪影,二号洞的工棚也掀翻了。我的大工棚也被刮倒,只剩下居住的小工棚,也在台风中剧烈地摇晃。我和父亲用粗铁丝打地桩加固,用树木在棚内多处打撑点。九香摘下小称连同称砣挂在门后,同时口念佛号,求观音菩萨保佑。如此这般,小工棚奇迹般地保住了。九香说既是菩萨保佑,也是称砣的功劳~称砣虽小压千斤,有定风的作用。第二天,老富见我的工棚完好无损,都咋舌说:奇迹,真是奇迹,我们屋头上的瓦都吹飞了。我来就是告个假,大伙儿今天都要修房子。
(待续)
喜欢
0
赠金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