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一场大地震过后,跟随而来的还会有余震,尽管它不能成为气候……
1991年对于我们来说,是很暧昧的。虽然有县委和县政府袒护,工厂保住了,款也罚没了,人也无大出难,姓“资”姓“社”的问题也解决了,但这场历时年余的马拉松官司,没有书面结论,甚至连口头肯定也没有。正所谓树欲静而风不止,一场大地震过后,接踵而来的余震如果处置不当,仍然有“翻船”的可能。我拿着交通局的批复,找工商局企业股变更厂名时,企业股长就怔怔地看着文件,多半天才说:就凭这两张纸,就能改变一个企业的性质吗?老吴,你这个亏吃大了。我说物质这东西,生不带来,死不带走,贵在创造吧。更何况这个厂原本就是航运公司的,我们压根子就不想变更它的集体性质。企业股长这才无话可说,他为我们换了营业执照。
其次是王套航运分公司,他们坚持元钉厂在交通局收编前,是属于私营企业,这段时间的“停薪留职费”共七千余元必须交纳,否则便提起上诉。我明白,这几千块钱事小,一旦经过法律裁决,性质就变了,势必再次引起轩然大波!局领导显然意识到这一点,都劝我交,说是肉烂了在锅里,肥水不落别人田。为了顾全大局,我只好忍气吞声,交了这笔不合理的费用。
这一年,随着马钢高速线材厂投产,省内钢材市场逐渐回升。我们在马钢拥有的价格优势,也在渐渐的丧失。更为严重的是,线材的回升促使一些较大的预制厂也购买拉丝机,自己加工冷拔丝,后来连钢厂也直接生产此类产品。市场的变化给我们带来相当的压力,好在我们人员不多,还有元钉产品支撑,一碗饭还是有得吃。
有感于县领导对我的支持,我觉得应该用我的这支笔,为家乡写点什么。于是《偶山花絮》《枫沙湖之秋》《在吕蒙城的废墟上》《热土》等系列散文,陆续在省市报刋发表,引起较大反响。其时我们县有两个省作家协会会员,一个是孔祥彪,他是著名诗人,时任县文联主席兼文化局副局长;一个是他的夫人叶全新,是著名散文家,出版文学专著多部。这对伉俪是这个县文坛的领军人物。有一次,我和金晓武去看望他们。饮酒间,孔先生感慨的说:永生这几年确实不容易,企业走上正轨,创作也取得骄人的成就,可以申请加入省作协了。为此,他要小叶(全新)亲自陪我去见省作协常务副主席、《清明》杂志主编段儒东先生(业内人士均尊称段公)段公是性情中人,与我亦师亦友。由于他们力荐,我在年末加入省作协。段公还发了专电示贺。翌年,晓武兄也加入省作协,于是枞阳县就有了四个作家,且都出自交通系统,一时传为省文坛佳话。(待续)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