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外传》创作缘起:千古高情说石门~昨夜星辰(6)


在皖南,循着诗仙李白遗踪,我们就很自然的来到贵池棠溪乡的石门村。该村是个有着一千三百多年历史的高姓部落,故又称“石门高”,因处在青(阳)石(台)贵(池)三县交界之地,历史上有“三不管”之说,故人们也戏称“石门国”。不管怎么说,这个村落是值得世人尊敬的。遥想当年,高霁老先生一纸请柬,诗仙便与韦县令联袂而来。于是围方桌饮酒赋诗,拥火炉促膝长谈,那情景是何等地生动,何等地热烈!我猜想,高霁邀请诗仙和韦县令徒步登上九华后山,肯定还有一名不见经传的人~~书童或者是仆人,他挑着酒坛和山中野味,不远不近地跟在主人后面,脸上还堆着虔诚地灿烂地笑容,这画面也是很写意的。他们或凭石休憩,或在白雪覆盖下的古亭指点山水,把盏联句,合作了著名的《改九子山为九华山联句·并序》,于是九华山~~一座举世闻名的山就这样诞生了!
秋雨绵绵的日子,值矿事稍缓,我应矿友立新君之约来到石门村。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踏上心仪已久的土地,仰视双峰合壁的石门,心潮怦然大鸣:这里太险峻了,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在封建割据军阀混战的年代,这里是能够闭关锁国的,这大约也是“石门国”的另一种说法吧?要么,它身后就是石台县,这“石门”二字是否含有“石台大门”的意思呢?但主人否认这一点,他说历史上,石门村是一直属于贵池的,要不然,李白漫游石门村,何以只见秋浦县令而不见石台县令陪同呢?此理甚明,我信然。
据说,全国的村级政权都没有修志,石门也无志,唯独贵池城西的杏花村除外。但杏花村是小杜寻春之处,当时已具备了某种程度上的游园性质,它与狭义上的村落是不尽相同的,现存的《杏花村志》也证明这一点,故而人们对石门无志也能理解。因为无志,我们对这个著名村落的诞生与沿革,也就不能瞎说一气了。但不论如何,石门村还是幸运的,它为接纳过李白这样的顶级诗人而自豪;它为诞生了高霁这样的豪士而自豪;它为保存了历经千年风霜的“桃花坞”石刻和四人合抱粗的千年银杏树而自豪!是的,诗仙所处的年代是一个没有稿费制度的年代,诗仙做诗一生,要说领过朝庭稿费的话,便是写《清平调》得罪杨贵妃,被玄宗皇帝“赐金还山”。皇帝究竟赐了多少金?没有准确的数字记载,倒是御赐的那方“逢州吃州,遇县吃县”的佱牒,使诗人在“安史之乱”前,享受或基本享受了“公费旅游”的待遇。不幸的是他站错队进入永王幕府,永王兵败后,肃宗皇帝以“造反谋主”的罪名,判李白“长流夜郎”,同时收回御赐金牒。这使李白在意外获得大赦后,猛可里失去生活来源,这是不争的事实。幸亏皖南有高霁、汪伦及“老春酒”后人这样的豪士,有李阳冰、韦仲堪这样的开明县主,诗人才有酒喝,有衣穿,有诗做,最后还能“骑鲸升天”。真是太理想,太感人了~~只是感动之余,又让人有些心酸……
前一篇:[转载]石涛和尚竹石花卉精品欣赏
后一篇:禅意~~昨夜星辰(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