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稻草屋~~西窗丝语(5)

(2013-02-04 03:22:42)

一    建构

稻草是微不足道的物质,但它发挥的重大作用却不容忽视,首先是它结出稻谷,俾使人类和其它的动物无饥馁之虑;其次是稻草能盖房子,给人类挡风遮雨,给老牛御寒过冬……毫无疑问,在灿若星辰的住宅文化中,稻草屋因它的普及性、普遍性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它至少在我国绵延了几千年。

稻草屋是如此的普遍,但很显然它又是最低级的建构,拥有者多属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劳动人民。帝王将相,达官贵族是不屑一顾的;因此,其拥有者也多被世人轻视。

稻草屋容易建造,成本也极低廉。或用芦苇,或用土坯垒成墙壁,加上桁条和若干椽子,就能铺草了。铺草有点学问,否则会漏雨。要选用好草一支支地系好,自下而上,一级压一级循序铺盖,厚约四五寸。整体铺好后,要将稻草弄均匀,上下左右四角都要网上草绳,以防大风刮翻。那种草绳,严格地讲还不能称“绳”,乡下人都称“草要”,用手摇车把接起来的稻草旋上劲就成了。因它使用寿命同盖屋的稻草等同,大抵是一年加一层,一般加盖三层后就得掀去旧草重盖,否则旧稻草糜烂后极易藏水,使屋顶超重,桁条和椽子都承受不住,落了囊即出现局部凹陷,就会漏雨了。

稻草屋采光不佳,但冬暖夏凉,长期住过稻草屋的人,对其都会有一种复杂的感情,我也是这样。

二    历史疑案

  八月秋高风怒号,刮我层上三重茅……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千二百年前,老杜在成都草堂写下了这首名诗,尤以其中“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两句脍炙人口,流传千古;老杜正是因为有这样一些诗博得了“现实主义诗人”和“人民诗人”两顶桂冠,着实令人钦羡!

然而,据已故郭沫若先生当年考证,杜甫在成都草堂期间,过的是“地主生活”,他那幢有着“三重茅”的草堂,“是冬暖夏凉的”“比起瓦房还要讲究”等等(见《李白与杜甫·关于杜甫》)。郭老是一代宗师,他治学严谨,论证周密,他说老杜过着“地主生活”,也许有可能,但执意说那“三重芽”的草屋比瓦房还要好,实在有欠妥当。要说明这一点,就得把老杜当时在成都的处境,以及风刮“三重茅”的事实联系起来读,得出的结论会截然相反:老杜在成都时的生活环境差,仕途生涯险;他的那幢“草堂”,实实在在地就是我们所常见的稻草屋。为什么这样说呢?诗人从战乱中来,过着乞丐一样的生活,哪有可能建“楼堂馆所”?节度使严武要他做官,表奏为“检校工部员外郎”,是从六品的官。官阶虽不低,但说到底仍然是使署文案……只因酒后呼了严父名讳,又因同严武后来的政敌章彝有诗唱和,严武就发怒要杀他,这还不险吗?一个连自家性命都难以保全的诗人,还能有什么过份要求?更显而易见的是,他的草堂真的比瓦房还要“讲究”,那又怎能轻易地为“秋风所破”呢?可见郭老的推断有些牵强,有失公允。

三    更夫

稻草屋与更夫有着紧密的联系;换言之,有稻草屋才有更夫。

稻草屋极易着火,尤其是干燥的冬季,西风又紧,一家着火,难免全村遭殃,有时因施救不及,竟出现“火烧连营七百里”的惨象。人们吃够了火灾的苦头,便“养”一两个打更的;定时敲敲锣,喊一喊,做到警钟长鸣。于是,茫茫长夜抑或漆黑的黎明前,睡在床上的人就会听到一个苍凉的周而复始的声音:各家各户,小心火烛罗~~长腔后便是“哐”的一声锣响。大凡此时,人们都要起床巡视,尤其要到灶门口看一看,还要看看火桶里烘的尿片布鞋之类有未烧着。万无一失了,才安然地进入“回笼觉”。

更夫的活儿不重,多由那些责任强又无依靠的孤老担任,亦属善举。他们很孤独,很寂寞,因此见到起早卖汤圆的都要打声招呼。于是,民间也就有了“打更的招呼卖汤圆的”俗语。

值得庆幸的是,我们这方水土已经彻底的告别了稻草屋,再也听不到更夫那种苍凉的声音了。此时,公元2013年2月4日(腊月二十四)的凌晨,我在赣北以一个宗教徒般的虔诚,为逝去的稻草屋,为诗人,,为更夫,唱一支挽歌!稻草屋~~西窗丝语(5)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