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船四题~~弄潮岁月(2)

标签:
杂谈 |
帆、篙、纤、橹,是古代木船上的四种主要推进工具,在木船发展史上起过重大作用,也留下不少的美好传说。
帆,是木帆船主要推进设备,质地始为老布即手工织就的土布。这种布经纬太稀,不经烂,不兜风,影响船舶航速,故机制平布问世后即取而代之。由于“帆”与“翻”谐音,弄潮人很忌讳,所以长江中下游一带的船民都习惯地称“帆”为“篷”。一般说来,载重量二十吨左右的木船都有两至三禾篷,挂在前桅杆的称“头篷”,挂在主桅上的称“大篷”,张在船艄后的称“艄篷”。这种推进设备从产生后经过历代人民的不断改进~~一帆能使八面风,诸如顺风、后八字风、横风、前八字风、逆风等等,其妙无穷。至于现代市场上流行的“一帆风顺”的玻璃画,挂着那么多小块帆,放风箏似的,那是航海船舶的风帆,与我们内河篷不尽相同。
篙,又稿“挽”,顶端装有能撑能挽(钩)的铁嘴子,俗称“篙嘴”。篙有竹木两种,竹篙由于浮力大,且易开裂,故货运船舶常用的都是木篙。早期木船上的大师傅通称“大锚顶”,他用的木篙有三丈长,手拿篙子脚踢锚,何等威风!自然,在正常情况下,“大锚顶”是不屑撑篙的,他的主要作用是一顶一挽。先说顶,木船落篷靠岸时,前进余力还很大,“大锚顶”一篙“顶”下去,木船就很快“定”住了,这就有效地避免了碰撞事故。再说挽,帆船在水流湍急的情况下进内河,通称“进口子”,“大锚顶”一篙抛向趸船或固定的系留物,就要将船挽住,否则溜了口子,后果不堪设想!因此这一顶一挽是“大锚顶”毕生功力之所在。据说夏天用力过猛时,“大锚顶”瞬间发力短裤和汗衫都绷得粉碎。这时的老板娘也不害羞,她还要感激地送上新衣服。“大锚顶”的篙技也十分了得,能把三丈长的木篙抛到梢。出手快,着眼准,落点无声,这功夫也是苦练出来的。有一则笑话,说解放前有一个俏皮的“大锚顶”,他在芜湖青弋江里抛挽出风头,竟将二三丈长的木篙轻轻伸进竹棑上洗衣女的裤裆里,此女竟未发觉,直到手中的衣服被篙嘴拖动时,她才羞了个大红脸……如此篙技,堪称绝顶功夫了!十年弄潮,我也曾练过篙技,可惜只能使二丈二尺的木篙,且未达到“落点无声”的境界,这是很遗憾的。
从木帆船主桅尖端牵下,冉冉地伸向滩头,系在胼手胝足爬行者肩膀上的那根长而细的麻绳就叫纤
我们从《黄河船夫曲》的音乐声里,从“巴东三峡”的国画里,从“门泊东吴万里船”的古诗里,都能找到纤夫的形象。
纤,深深嵌进纤夫肩胛里,如刀割,在流血。传说古代有个乘舟的大官看着不忍心,他苦思冥想,设计了一种用栎木做成的“纤梆”,背着它拉纤,肩部受用多了,虽然也起茧,却免于流血。
纤,又是船家儿女的系足红线。千里姻缘一线牵,不少的弄潮儿就是在“面朝黄土背朝天”的拉纤过程中,获得船女纯真的爱情。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我们的祖先就是用纤把历史的航船背过来的,但愿我们每个人都还是纤夫!
橹的功能类桨,几句话真难说清。就利用那么一点杠杆原理,那么一点反推力的作用,就能够一拐一拐地推动帆船前进。它是桨的儿子,又是轮船甚至飞机螺旋桨的老祖宗。
在一般情况下,摇橹需要三个人(小游船一人即可),顶前面拽着橹绳里外推拉的称“吊帮”,这活儿不重,十三四岁的船女就能胜任。中间岀大力的叫“头壮”,遇上流水,再加一人称“二壮”。最后面懒洋洋地扶橹像中医拿脉似的,叫“摸包”,起调节作用。虽然不出大力,但要掌握分寸,“摸”的恰到好处,否则橹脐就会脱臼。由此看来,橹本身就是木制推进器,不论三人或四人操作,都要主动配合,不能各行其事。
“吊帮”的船女是美丽的,她那美妙的身姿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弄潮儿。
揺橹人的号子是欢悦的。从橹脐里发出欸乃的声音既有节奏也很另类~~“欸乃一声山水绿”,宋代诗人陆游已经为我们绘制了一幅青山绿水行舟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