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夏文钱币上的“寶”字变化,是书写体上的一再简化?还是讹化?
作者:西夏泉女——李翔
文字的简化很好理解,如汉文“宝”字是由繁体字“寶”简化而来。什么是讹化?文字在演变当中会产生错误的变化,就是讹化(讹变)。比如“耻”字,原来写法是左为“耳”,右为“心”。其中“心”是形旁,表示“耻辱”是一种心理感受,由于草书中“止”和”心“写法相近,就被错写成了“耻”,并被沿用下来。
任何一种文字的产生,并非是某个人物能凭空捏造,文字来源于劳动人民的长期生活和实践,需要较长的历史形成过程。公元1036年,西夏王李元昊令大臣野利仁荣依法律形式颁发推广了西夏文字,实际上是将在民间原始不规范的西夏文字进行了收集、整理、归纳和演绎。西夏文字在书法上与汉文书法有同样的:楷、行、草、篆等书体。
笔者发现西夏文钱币上的“寶”字变化多样,这到底是“简化”还是“讹化”呢?欢迎懂识西夏文字的学者交流探讨。
后一篇:释译西夏文钱币:“问天宝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