释译第三十六枚西夏文钱币:“天地合一”
作者:西夏泉女——李翔
释译之前,简介历史。
公元1038至1227年,在中国的大西北,有一个由党项羌人建立的历近190年的封建王朝,内称:“大白高国”,外称:“西夏”。如果追溯到从“虽未称国而王其土”的厦州政权算起,西夏王朝实际历时了347年,即(公元881——1227年),先与辽、北宋鼎立,后又与金、南宋鼎立。西夏王朝比起与他鼎立时期的其它王朝都历时久远,辽史210年;北宋168年;金史120年;南宋153年,北宋和南宋的历时加在一起也就320年,仍比西夏少27年。
在西夏境内曾经是由羌人、汉人、鲜卑人、吐蕃人、回鹘人、波斯人等多个民族融为一体的国度,并且是一个高度信仰佛教的国度,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需要,统治者为了能够更好的治国兴国就必需融入汉文化。
西夏的第五位皇帝李仁孝,深受唐、宋汉文化的影响,极为重视儒家文化,为了让汉文化的精髓能够深入到西夏文化的血脉中,达到以“儒”治国,文化兴国的终极思想理念,他将儒家文化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为国家大政。
公元1146年,西夏“人庆三年”,一个盛大的祭拜仪式在西夏都城的太学府举行,皇帝李仁孝正式下诏,封孔子为“文宣帝”,令各州郡建立文庙祭祀。这在中国上尊孔子为“帝”,开创了历史先河,是绝无仅有的一次。在西夏各州各郡设立文庙学府,从小学到太学,建立了完整的儒学教育体系,并且在公元1147年,建立了科举制度。
李仁孝以儒家文化治国,历任54年,是西夏执政时间最长的皇帝,是西夏纪年从《人庆》到《天盛》年间,国家在整个西夏史上是最为繁荣昌盛的时期。
解译一枚载有儒家文化信息的西夏文钱币:
这是一枚记载儒家哲学的纪念币,钱币上方与下方是同一个字,在《夏汉字典》中读“境”,上方的境代表“天境”,下方的境代表“地境”。左边的字有多种解译,可读:“大;太;弘;巨;宏;奘;简也,这里取“宏”字。右边的字是一个基数词,读:“一”也。此枚西夏文钱币释译为:“天地合一”,也可解为“天人合一”。宏大的天境和地境融为一体,蕴含着儒家哲学圣人追求“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
简单解释天地合一:
天是指“天体”乃至整个宇宙,地是指万物,更是指主宰地面物的“人”。天地合一的哲理贯穿实际上是“天人合一”,这个哲学理论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根本。
从儒家哲学上讲,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是:合一于至诚、至善,达到“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的境界。“与天地参”即是天人合一。这是《中庸》天人合一的真实含义,这是圣人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的天是善良美好的天,天人合一的人是像善良美好的天那样善良美好的人,就是人们自觉修养所达到像美好善良的天一样造福于人类和自然理想的境界。儒学认为,天之根本德性,含在人之心性之中。天道就是诚,人道就是追求诚。这就是原天以启人,尽人以合天。也就是要求人道与天道相吻合。《中庸》说:“诚者,天之道也。诚之者,人之道也。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从容中道,圣人也。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传统的“天人合一”思想是在心性论的基础上出现并发展起来的,它作为一种哲学思想所产生的实际影响是消弥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界线,主张物我之间亲密无间。认识自我,就是认识“物自体”,本我乃是“物自体”属性的体现。通过这样一种认识方式培养“感悟”的思维方式,虽然逻辑性有缺陷,但却能舍弃掉繁琐的表象认知过程,一语中的,切中要害,且入木三分。对事物的认识,直截根源。这种“天人合一”式的认知方式,对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文化走势、审美追求、价值观念等各个方面,都有着极大的影响。
中庸之道的天人合一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天道与人道合一
(2)天性与人性合一
(3)理性与情感合一
(4)鬼神与圣人合一
(5)外内合一
孔孟之道的儒家哲学思想很深奥,这里就不多谈了,本文主要是解译西夏文钱币上的人文轶事,这枚“天地合一”西夏文钱币折射出西夏史上曾经高度崇尚过儒家哲学。
另附声明:此枚西夏文钱币不作为真伪钱币的鉴定标准,文章的重点是为解译西夏史上的人文轶事。
加微信:lizi98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