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教学设计
(2025-07-10 18:11:49)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含义,锤炼诗歌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朗读、品味诗句的美,感悟诗的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体会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竹里馆》
一、作者简介:
二、题解:
(资料补充: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环境清幽,以湖为中心,王维在屋舍旁边依自然景物设了二十个景点,比如“白石滩”、 “临湖亭”、 “竹里馆”等,以此独享“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诗人闲暇时每到一个景点便赋诗一首,与好友裴迪各作二十首结集《辋川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个别诵读,全班齐读。
四、再读诗歌,感受画面:
齐读诗歌,发挥想象,感受画面美。思考: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写了人的哪些活动?
(2)请运用想象和联想,结合诗中意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
五、品味诗句,感悟诗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深深的竹林里,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人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写月亮殷勤相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
六、课堂小结: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初读感知: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愁思,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课堂小结: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
一、作者简介:
二、初读感知: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
岑参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相思眷念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渴望功名之志。
《晚春》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写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有所感悟而作,同时也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五、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六、合作探究:
1、品修辞之妙
“斗”:它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挽留春光。
“才思”杨花榆荚虽无艳丽姿色,却能知道(“解”)使出唯一本领——作雪飞
2.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七、课堂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