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第三单元《课外古诗诵读》教学设计

(2025-07-10 18:11:49)

第三单元

课外古诗诵读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理解诗歌含义,锤炼诗歌语言。 

2.思维发展与提升:学习诗歌鉴赏的方法,提高鉴赏诗歌的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反复朗读、品味诗句的美,感悟诗的意境。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作者,体会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竹里馆》

一、作者简介:

     王维(约701-761),字摩诘,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唐代山水田园派的代表,与孟浩然合称“王孟”。

     王维多才多艺,能诗能书能画,而且还精通音乐。王维少年得志,满腔政治抱负,但仕途、人生坎坷,而政局又变化无常,晚年无心仕途,信奉佛教,思想超脱,四十岁以后就过着半官半隐的生活,故后世人称其为“诗佛”。

二、题解:

    竹里馆,建在竹林深处的屋舍 ,辋川别墅的胜景之一。

(资料补充:王维晚年曾隐居陕西蓝田辋川,这里环境清幽,以湖为中心,王维在屋舍旁边依自然景物设了二十个景点,比如“白石滩”、 “临湖亭”、 “竹里馆”等,以此独享“山间之明月与江上之清风”。诗人闲暇时每到一个景点便赋诗一首,与好友裴迪各作二十首结集《辋川集》。)

三、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学生个别诵读,全班齐读。

四、再读诗歌,感受画面:

齐读诗歌,发挥想象,感受画面美。思考:

1)诗中写了哪些景物?写了人的哪些活动?  幽篁、深林、明月;独坐、弹琴、长啸

2)请运用想象和联想,结合诗中意象,用优美的语言描绘一下你看到的画面,听到的声音。

     “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苏轼

五、品味诗句,感悟诗情: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月夜,独坐幽静的竹林子里。或弹弹琴,或吹吹口哨。

修辞角度:运用反衬,以动衬静,以弹琴长啸反衬月夜竹林的寂静,表现出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炼字角度:“独”是“独自”的意思,诗人独自坐在幽静的竹林里,用弹琴、长啸来陶冶情操,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心境。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在深深的竹林里,无人相伴,唯有明月似解人意,来相映照。

诗人运用拟人修辞,赋予月亮以人的性情,写月亮殷勤相伴,表达了诗人宁静淡泊的高雅志趣。

六、课堂小结:

诗中描述了诗人在幽深的竹林中享受着安宁与自在的生活,时而独坐冥想,时而弹弹琴,时而长啸,无人来扰。到了夜晚,自有明月相伴,展现出如诗如画的美景,表现了诗人淡泊的生活态度和高雅的生活情趣。

《春夜洛城闻笛》

一、作者简介:

李白(701年—762年),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又号“谪仙人”。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被后人誉为“诗仙”。与杜甫并称为“李杜”,为了与另两位诗人李商隐与杜牧即“小李杜”区别,杜甫与李白又合称“大李杜”。其人爽朗大方,爱饮酒作诗,喜交友。李白有《李太白集》传世,诗作中多以醉时写的。

代表作有《望庐山瀑布》《行路难》《蜀道难》《将进酒》《早发白帝城》等多首。

二、初读感知: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暗”有断续、隐约的含义,吹笛人只管自吹自听,却不期然地打动了许多听众,引起人们无限的愁思,另一方面照应了“谁家”,让人产生无尽遐想;“满”字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极写夜之宁静,笛之悠扬,反衬诗人内心闻笛后的孤寂心情。

五、课堂小结:

此诗抒发了作者客居洛阳夜深人静之时被笛声引起的思乡之情,其前两句描写笛声随春风而传遍洛阳城,后两句写因闻笛而思乡。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合理运用想象和夸张,感情直率真挚又有余蕴,令人回味无穷。

《逢入京使》

一、作者简介:

    岑参(715—770年)唐代边塞诗人。擅长七言歌行,作品风格气势豪迈,情辞慷慨,语言变化自如。其诗与高适齐名,并称“高岑”。同为盛唐边塞诗派的代表。其诗题材广泛,除一般感叹身世、赠答朋友的诗外,出塞以前曾写了不少山水诗,诗风颇似谢朓、何逊,但有意境新奇的特色。代表作品有《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逢入京使》等。

二、初读感知:

三、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四、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马上相逢,没有纸笔,顾不上写信了,就请您给我捎个口信回家报平安吧。这两句完全是行者匆匆的口吻。

岑参此时的心情是复杂的。诗句既表达了他对故乡相思眷念的柔情,也表现了诗人开阔豪迈的胸襟,韵味淳厚隽永。

五、课堂小结:

这首诗描写了诗人远涉边塞,逢回京使者,托带平安口信安慰家人的典型场面,表达了诗人浓烈的思乡之情,同时也蕴含着诗人渴望功名之志。

《晚春》

一、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年),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唐代文学家、思想家、教育家,唐宋八大家之一。他与柳宗元同为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韩愈与柳宗元并称为“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是唐宋八大家之首。他的作品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二、写作背景:

此诗是《游城南十六首》组诗的第三首,作于元和十一年,此时作者已年近半百。此诗估计是作者在晚春时候游城南时有所感悟而作,同时也是作者年龄已进入“晚春”时期,正好又是作者在官场上不得志的时候。

三、初读感知:

四、再读诗歌,结合注释了解大意:

五、品读诗歌 感悟诗情:

草树知春不久归, 百般红紫斗芳菲。

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争芳斗艳的美丽景象。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诗人运用拟人手法,糅人与花于一体,平中翻新,颇富奇趣。“草木”本属无情物,诗人偏说它们有知,或“斗”或“解”,而且还有“才思” 有无之分。想象之奇,实为诗中所罕见。

六、合作探究:

1、品修辞之妙

 “知”:“草树”本属无情物,竟然能预感春将归去,还能想法挽留。

“斗”:它们竞相绽放,争奇斗艳,挽留春光。

“才思”杨花榆荚虽无艳丽姿色,却能知道(“解”)使出唯一本领——作雪飞

2.结合写作背景,后两句诗从另一角度思考,似乎是在启示我们什么?

    “杨花榆荚无才思”尚且能“惟解漫天作雪飞”,我们又有什么理由不能抛弃那点小小的自卑心理,放弃那点微不足道的自尊,抓住时机,利用大好时光投身到为自己、为他人创造美好未来的大环境中呢?

七、课堂小结:

    此诗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通过描写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归去,于是各逞姿色,争芳斗艳,欲将春天留住,就连那本来没有任何姿色的杨花、榆荚也不甘示弱,好像雪花随风飞舞,加入了留春的行列。全诗表达了诗人惜春的思想感情,同时也蕴含着应抓住时机,乘时而进,创造美好未来之意。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