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地誓言》教学设计
(2025-07-10 18:10:15)土地地誓言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品味文中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学习运用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增强语言的表现力。模仿文中句式,尝试创作抒发对故乡情感的片段。
2.思维发展与提升: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文中浓郁的抒情色彩,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和热爱。欣赏文中描绘的东北大地风光,感受其独特的美感。尝试运用多种艺术形式(如绘画、音乐等)表现对故乡的情感。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感受其独特的地域魅力。理解土地对于中华民族的重要意义,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思考如何在现代社会中传承和发扬乡土文化。
【教学重难点】
重点:品味文中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语言,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分析文中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的复杂情感。
难点:探究文中反复出现的“誓言”的内涵,体会作者的爱国情怀。联系时代背景,思考土地与人民、国家命运的关系。
【教学设想】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播放歌曲《松花江上》,引导学生感受歌曲中表达的思乡之情。
2. 提问:歌曲中唱到的“松花江”位于哪里?你对东北地区有哪些了解?
3. 引出课题《土地的誓言》,并简要介绍作者端木蕻良及其创作背景。
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 学生交流讨论,教师总结:文章表达了作者对故乡东北的深切怀念、热爱以及对侵略者的无比仇恨。
三、语言品味
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富有东北地域特色的词语和句子,例如:“参天碧绿的白桦林”、“标直漂亮的白桦树”、“奔流似的马群”、“红布似的高粱”、“金黄的豆粒”、“黑色的土地”等。
2. 品味这些词语和句子的表达效果,感受作者对故乡的深情。
3. 学习文中运用的排比、呼告等修辞手法,例如:“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呼唤我的名字,我无时无刻不听见她召唤我回去。”、“土地,原野,我的家乡,你必须被解放!你必须站立!”等。
4. 模仿文中句式,尝试创作抒发对故乡情感的片段。
四、意象分析
1.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出现的意象,例如:“白桦林”、“马群”、“高粱”、“豆粒”、“土地”等。
2. 分析这些意象的象征意义,理解作者对故乡土地的复杂情感。
3. 思考:作者为什么选择这些意象?它们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五、主题探究
1. 引导学生思考:文中反复出现的“誓言”指的是什么?
2.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作者的爱国情怀。
3. 联系现实,思考土地与人民、国家命运的关系。
六、拓展延伸
1. 推荐阅读端木蕻良的其他作品,例如《科尔沁旗草原》、《大地的海》等。
2. 观看相关影视作品,例如《闯关东》、《北大荒》等,进一步了解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
3. 组织学生开展“我爱我的家乡”主题活动,通过绘画、摄影、写作等形式表达对家乡的热爱。
七、作业布置
1.完成练习册相关作业。
2.预习《课外古诗诵读》,并做好预习批注。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注重引导学生品味语言、分析意象、探究主题,并联系现实进行思考,力求在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等方面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全面提升。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