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稼先教学设计
(2025-07-10 18:02:25)1.邓稼先
【教学目标】
1.语言建构与运用:积累“可歌可泣”“鞠躬尽瘁”等成语,掌握“鲜为人知”“锋芒毕露”等词语的含义。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体会排比、对比等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
2.思维发展与提升:梳理文章脉络,概括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理解其精神品质。通过对比阅读,体会作者在选材、组材上的匠心,提升信息整合和逻辑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与创造:感受邓稼先的人格魅力,体会其爱国情怀和奉献精神。学习本文平实而饱含感情的语言风格,尝试运用细节描写和修辞手法进行人物写作。
4.文化传承与理解:了解“两弹一星”精神的内涵,激发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思考个人与国家、时代的关系,树立为祖国发展贡献力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教学重难点】
重点:概括邓稼先的主要事迹,理解其精神品质。学习本文通过典型事例和细节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
难点:体会作者在选材、组材上的匠心,理解邓稼先精神在当代的意义。
【教学设想】
本文涉及历史资料较多,有必要为学生介绍相关背景知识;篇幅较长,不用面面俱到;注意把握作者与邓稼先的友情。
【教学方法】诵读法、讨论探究法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相关音频、视频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邓稼先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这位为我国科学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的“两弹元勋”邓稼先。
二、作者简介
杨振宁,著名理论物理学家。由于和李政道共同提出“弱相互作用中宇称不守恒定律”,获得195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此外他还曾在统计力学、凝聚态物理学、粒子物理学等领域做出多项贡献。他和邓稼先既是同乡,亦是好友。
三、背景资料
邓稼先是杨振宁的同学,他为中国的核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然而,过去中国并没能在报刊上重点宣传、表彰他。1986 年 6 月,邓稼先病重期间,杨振宁去医院探望他。后来,杨振宁又向中央领导同志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认为中国早就应该把对中国、对国际有贡献的科学家介绍出来。他说:“我收集了许多邓稼先的材料,我期待有一天有人能写篇有关邓稼先的传记,我希望传记能把他对中国的贡献详细表达出来。”1986年7月29日,邓稼先逝世,一颗科学巨星陨落了。后来杨振宁写了这篇文章。
四、知识链接:“两弹一星”元勋
五、文体知识:人物传记
六、字词掌握:详见课件。
七、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把握文义,回答下列问题:
1.初读课文时,哪些句段最让你感动?反复细读后,再想想这些内容是否最能体现全文所有表达的思想感情。
2.全文分为六个部分,请概括各部分大意,并体会一下六个部分之间有什么联系?
3.为什么作者对邓稼先的生平事迹和巨大贡献没有做详细介绍?
4.本文采用小标题式结构,体会一下小标题的作用。
八、精读课文:再读全文,认真思考:
1. 找出文中表现奥本海默和邓稼先两人不同个性、品质的词语及细节,思考作者为什么要进行对比,通过对比得出了怎样的结论。
2.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五部分,想一想:这部分开头引用《吊古战场文》,有什么作用?结尾处又引用儿时学到的“五四”时代的一首歌,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第37段自然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4. 课文最后一段写道:“如果稼先再次选择他的人生的话,他仍会走他已走过的道路。这是他的性格与品质。”结合课文,说说你对这段话的理解。
5. 本文分段较多,有时一两句就是一段,简洁精练,铿锵有力。试找一些例子,反复诵读,体会这些语段的表现力。
九、作业布置:
1.完成课后及练习册练习。
2.抄写课后生字词。
3.预习《孙权劝学》。
【课后反思】
本教学设计以新课标为指导,注重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通过多种教学活动的设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语言实践中提升语文能力,在情感体验中感悟人物精神,在思考探究中传承文化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