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王昌胜:领着孩子往前走一步(上)

(2014-10-12 15:51:30)
标签:

转载

小学数学的课堂上除了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怎样关注学生核心数学素养的培养怎样让学生体会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怎样让学生对数学本质有更深刻的理解在读懂教材读懂学生的基础上教师如何开拓全新的教学空间?接下来,让我们在细细品味王昌胜老师向前迈进的这一步中寻找这些问题的答案

理念

先从两则故事谈起。

【故事1】“厉害”的研究生朋友

这是一个我亲身经历的故事朋友在武汉某高校读研数学相当棒相邀洪山广场问及小学数学有什么可教的”。我随即出了三道题一问估计卖冷饮的小店高多少本来刚过2米的高度硬是被他估计成至少3再问估计广场的一块砖多大面积不足0.5平方米的大理石砖被估计成了近0.8平方米还问手中矿泉水瓶能装多少水600毫升被估计成了1面对连续三次的失利朋友连连反问什么呀这些是数学么你来点微积分来点高难度的试试这些不能算是数学”,那什么是数学呢朋友一时语塞

【故事2】“差劲”的英国教育大臣

这又是一个真实的故事英国教育大臣来北京一所小学考察教育大臣对我们的小学大加赞赏冷不丁冒出一句:“78等于几?”随行人员不知道葫芦里卖什么药旁边的一名小学教师随口说七八五十六呀没想到大臣伸出大拇指由衷地赞叹不简单后来才知道大臣不是卖关子因为英语数字的读法不是单音节不便于编乘法口诀表因此计算起来很麻烦

是大臣的数学知识匮乏差劲?还是我们的研究生大智若愚?

大臣不会乘法口诀,在我们看来不可想象,可是依然不影响他当英国的教育大臣,似乎也未影响英国的教育发展;而我们的专业研究生,掌握了那么深奥的“微积分”,却不能估计出日常生活中常见事物的长度、面积和体积(容积)的大小。

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或许有一大堆理由:体制的弊端、内容的陈旧、价值取向的偏离,等等。两者对比,作为教师,我们不禁要思考,学习数学的价值是什么?不禁要问,我们需要什么样的数学?

仅仅关注知识的习得是不够的。知识学得完么?不可能。在这个知识爆炸、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学习知识的速度已经远远跟不上知识产生和传播的速度。怎么办?是拼命地加快接受新知的速度,还是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关注“沿途的风景”,如学习的方法、数学的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答案显而易见。

知识是学习的载体,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引导学生体会数学思考的方式方法,学会数学的思考和解决问题,关注学生的情感,启迪智慧,点化生命,既学习了知识,又获得了智慧。一句话,习得知识的过程中,应“带着孩子往前走一步”。往前走一步,并非是加大难度、增添内容、拔高要求,而是就着基础知识与技能,向着数学本质、数学素养等迈出关键的一步。

一、向着核心素养走一步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标2011年版”)拟出了十个核心关键词: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意识。这十个关键词涵盖了“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实践与综合应用”四大领域内几乎所有数学素养的内容。每单元每节课的教学活动,都应该围绕核心要素来展开。

比如,“空间与图形”领域各个单元和课时的教学,需要思考每节课的内容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发展学生的“几何直观”。

【案例1】

二年级学习角的初步认识”,出示两个平面角让学生比较大小因为两个角大小差别不大不能直接比较孩子们想到借助重叠”“中间角”“做角做一个与其中一个角一样的移动角)”等比较方法有一个小女孩发现:“不用那么麻烦只要量出这条线的长短就可以比较角的大小了。”她边说边画角的符号

立刻就有孩子支持:“可以角大的张口大这条弧线就长角小的张口小弧线就短。”

不对不能这样那个弧线的位置会变化也可以划在这里呀那就不行了……二年级的孩子对这个还说不清急着跑到黑板前画了起来 如下

)。“如果弧线画在这里就变了比以前长了。”

http://mmbiz.qpic.cn/mmbiz/wicdstdpeSdUqQHXAZrCCibkybgVMRNgVIXnssksBibyDMh5uaeXDlfSVTLozeyk6rnVrbdIpZWclr7V5icfobq9ww/0

那能不能我们都在一点画弧线……孩子的意思是以角的顶点为定点圆心),5厘米为定长半径),这样一来就能通过弧线长短来判断角的大小了后来学生在对话讨论中进一步完善了方案弧线长度不好量,“连接弧线与角的两边上的交叉点”,就是把它变成直的”(测量弦长),这样更好测量

上述讨论已经拓展到“弧长与弦长”的关系,这是初中才涉及的知识,小学二年级孩子居然能懵懵懂懂地“创造”出来。是什么原因呢?显然是图形的直观支撑了孩子们的“数学直觉”。真为这些孩子们叫好!捕捉和发展学生的这种直觉,其价值绝不亚于知识习得,因为数学直觉是创造和发明的重要源泉。

我们往往觉得“直觉”是很玄很虚的,“数学直觉”更是不好把握。可在我们平常的教学中,在孩子不经意的话语中,在孩子发散的思考中,却常常出现数学直觉的智慧闪光。敏锐地捕捉学生的数学直觉和智慧,引导孩子们向着数学核心要素走一步,或许就能成就新的精彩。

二、向着数学本质走一步

“考什么教什么”已经受到充分的批判,“不唯考试,但也不畏考试”是课改应有的效果。新课程背景下,绝大部分内容仍然是以往的旧知,面对的也还是认知、心理水平相当的学生,怎么改革?延续以往的教法?依旧围绕传递知识本身来教学?怎样在知识习得的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思考、方法和情感,关注学生

对数学内容本质的理解,领着孩子往数学本质靠近一步,这是我们要思考的问题。

【案例2】

在学习小数加减时学生因为已有小数意义认识和整数加减的基础所以小数加减的计算对学生来说不是难点能否相信学生给学生一个较大的空间,放手让学生独立探索,让学生在不同方法的汇报交流中相互质疑、相互启发,从而理解算理、掌握算法呢?

有了这样的想法后,我进行了一次课堂教学的尝试。由情境“买酸奶用去1.25元,买饼干用去2.4 元,一共用了多少钱”抽象出算式“1.25 2.4=”后,放手让学生独立尝试后说理,汇报时有如下方法。

第一类:1.25元等于1元2角5分,2.4元等于2元4角。元加元,角加角:1元 2元=3元,2角 4角=6角,5分 0分=5分。3元 6角 5分=3元6角5分=3.65元。

也有孩子用竖式呈现:

http://mmbiz.qpic.cn/mmbiz/wicdstdpeSdUqQHXAZrCCibkybgVMRNgVIkHxmIsdtEdwGUKPrjXDKKXJMJSACu4hVgxTkHXic27ibGoo0fXRc6qqg/0


此类方式是结合生活中元、角、分的现实背景,进行“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解决问题。利用生活经验来解决问题,或者说结合生活实际来学习数学,把数学与生活实际建立联系,这是学习数学非常好的方法,应该加以鼓励。

但也应该看到,这类学生的思维水平还是停留在一个比较浅层次的水平,数学抽象程度不高。对于此类学生,应该帮助他们将数学问题从具体情境中逐步抽象出来,加强他们对数学本质的理解和关注。因为数学最终还是要抽象的,我们有责任领着学生往前走一步。

我们可以抓住孩子呈现出来的竖式,引导学生去掉元角分,抽象出竖式,为学生建立理解竖式的表象支撑。同时,在讨论交流中,应特别关注此类孩子对利用整数加减法推理小数加减法方法(竖式)的理解程度,并多给此类学生口述(重复)算理的机会,加深他们对抽象方法的理解,促进抽象思维的发展。

第二类:一是用计数器(下左图)先拨1.25(浅色珠子),1在个位上,2在十分位上,5在百分位上;再拨2.4(深色珠子),计数器上合起来就是3.65。

http://mmbiz.qpic.cn/mmbiz/wicdstdpeSdUqQHXAZrCCibkybgVMRNgVI07U12BIYGCwbrujQoKeXiaAvUj3jhfxxDmxTKhLy5y1SnACUGibDwCkQ/0


二是把小数用图形表示出来(上右图),1.25用一个块,两个条,五个格;2.4就是两个块,四个条;块加块、条加条、格加格就是三个块、六个条和五个格,也就是3.65。采用这些算法的孩子有很好的理解方式,能迅速地从头脑中提取小数加减法的表象支撑并再现,借助图形来帮助理解并说明,他们对于数学的理解是饱满的、丰富的、鲜活的。这些孩子的数学学习不是死板的记忆和模仿,而是一种建构。对于这类学生,我们的数学重点应该放在小数加减法的应用上。当然,也应该发挥他们的作用,让他们解释和汇报,以启发其他孩子明白算理。

第三类:把1.25 和2.4 先看成整数125 和240来计算,然后把整数变成小数。

http://mmbiz.qpic.cn/mmbiz/wicdstdpeSdUqQHXAZrCCibkybgVMRNgVIrGtWG1mmtBsLoGnzVVsaPCAbyO4SJvNAhBiadyK2EfshRBUd31WVc9Q/0

此类学生具有较强的推理能力,利用整数加减法的方法合理推导出小数加减法的方法。但是,这类学生真的就理解算法的本质涵义(相同数位上的数相加减)了吗?每个孩子都能找到表象的支撑吗?都能找到图示的原型吗?这是值得关注和思考的。有时候,我们的数学教学还真得把孩子拉回知识的原始起点,找到表象的支撑。对于孩子们来说,这样的数学学习才是丰实的、厚重的,才是有后劲的。所以,第二类算法(数形结合的方法)的交流对采用此类算法的孩子有很大的帮助。

至此,学生应该说都已经明白算理和算法了,教学目标可以说已经达成了。但是这节课就此完结了么?其实还可以向前走一步,引导孩子思考:这三类算法有相同点吗?

http://mmbiz.qpic.cn/mmbiz/wicdstdpeSdUqQHXAZrCCibkybgVMRNgVIjTIiajUUH3Z4vfQWTbPYsmxRuSsK4tzEWKqm6aKL4L9vTdCLKV1DOiaA/0

相同点就是数位对齐,相同的单位才能相加减。我们经常强调小数点要对齐,其实小数点对齐只是一种表征,其本质就是相同数位上的数要对齐后再相加减,这才是整数、小数加减法的本质属性。这已经不是知识教学了,而是指向了数学思想和方法。这样的计算课,才显得厚重、丰实。这可能就是我们常常说的不仅要让学生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

计算教学可以说是小学数学的一个永恒主题,在小学数学中的比重占到了50%。如此重要的计算教学,仅仅靠技能训练,让学生获得一种纯熟的计算技巧,显然是不够的。孙晓天教授曾说:“那些形如‘想大算小’式的‘算理’,多半会随着儿童的成长淡淡隐去,而伴随着一连串‘为什么’发现的运算规律、道理和方法倒有可能长久驻留,成为伴随学生一生的本领。”

0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