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修炼名师
(2013-05-25 22:56:50)
标签:
转载 |
不是名师,来说名师,未免有点水中观月,镜中窥花。但“法取乎上,得乎其中,法取乎中,得乎其下”,“虽不能至,心向往之”。面对自己终生从事的职业,我们只能在仰望崇高、追求崇高的过程中,才能与崇高渐行渐近。
一、
1、名师品质
说到名师,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各人有不同的解读。我个人理解,名师是在学校管理、教育教学、学科建设等方面能发挥示范引领作用的校长和老师。若只是人云亦云,只有执行力,没有创造力,既使把上级领导和专家的理念和意图执行的再好,充其量只能称之为合格教师,难担名师称号。那么具有那些特质的老师才能称为名师呢?一是要有自己的教育思想。“人是有思想之芦苇”“我思故我在”,若一个校长、教师脑中除了执行上级任务、红头文件和盲目追求一些教育时髦名词外,自己没有对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校本教研、学科建设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独到认识,不能称其有思想性。当我们对教育行程中所遭遇的教育问题、教学事件、学生个案,抛弃“理所当然、应该如此、大抵如此、司空见惯”的思维模式,换一种“为什么、还可以怎么做得更好”思维和心境来看这些教育事件和教育个案时,一些新颖独到的看法便会涌入你的脑海,一个既不“贫血”又不“缺钙”思想者形象便会长留在学生的心中。二是是善创造。教育是艺术,其实质是激励和唤醒。如何唤醒?如何激励?作为教师,我们期望自己拥有面对各种突发和偶发事件的教育技术和教育策略,一劳永逸,希望学生的问题犹如“孙悟空一样逃不如来佛的手掌心”被轻松解决。但教育具有情景性,面对家庭背景、生活环境、智商情商不同的学生,教育是预设和生成的相伴相融的过程,作为班主任,需预先贮备一些经验、积累一些策略、掌握一定技术,但任何预设不可能穷尽所有的问题,因而生成才是教育之常态,面对随机发生的一些问题,我们必须利用教育学、心理学原理,并结合学生的成长规律,创造性解决问题,即我们不能只当“照方抓药”的药剂师,而是要争做能根据病情开出不同处方的中医大家。“能因人因事而异而开出有效处方”,这就是创造性。
2、修炼名师
名师能打造吗?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名师培养工程,把打造名师作为教师队伍建设的重中之重,但实际效果总达不到学校所希望的理想境界,原因何在?现实中,也有一些教师通过几节课的包装就被打造成了名师,昙花一现,几年之后,这样的名师便销声匿迹。因为被包装了的课中多了许多虚华、表演和打磨的痕迹,少了真实、扑实和扎实的“真功”,让听课者可以欣赏,可以心动,但缺少了心动之后行动,其示范引领作用也就表层化了。因此名师不是来自外力的打磨,而是源于自我的修炼。
二、
骨干教师成长规律研究表明,参加工作后的1-5年为教师的“入格期”,通过锤炼让自己变成合格教师;5-10年为“升格期”,能够处理教育教学中一般问题,成为经验型教师;10年以后,为“风格期”,能创造性解决教育教学中的问题,成长专家型教师。但很多教师在升格期之后,会遭遇高原期,教育教学水平停滞不前。如何突破高原期、超越高原期呢?秘诀是强化四项修炼。
1、主动的精神状态。一个人是否能够成为名师,不仅受家庭、所受教育及所处环境等众多因素的影响,更多是受自我精神状态的影响,“思想有多远,你就能走多远”,而自我的精神状态是与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相关联的。因而拥有高度的职业认同感和强烈的职业幸福感是保持积极向上精神状态的动力之源。我不赞同把教书定位为“天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也不赞同把教师比喻为“红烛和春蚕”,因为这些说法剥离了教师身上的人性,让老师成了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今天,我们必须去掉教师身上神圣的光环,让教师返朴归真,回归到人之本位,保护教师的合理利益诉求。随着媒体的片面宣传,社会家长的误解,班主任处于风险的风口浪尖,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若我们只是眼盯这些消极的因素,职业倦怠成为必然。在网上流传的《教师的二十二军规》一文第八条中有这样一句话,如果你在30岁以前还未跳出教师队伍的话,那么你就必须将这一职业视为终身职业。也就是说30岁之后的你跳槽改行的可能性很小,你将贴着教师的标签行走一生。细想一下,每届学生中总有那么一个两个喜欢打点小架的,三个四个不听话的,五个六个违规讲话的,七个八个不交作业的,面对这样的学生,你生气、你心烦,你发怒,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学生呆上三年后就走出了学校大门,然而你是终身职业,就不得不长年累月去面对一届又一届这样的学生,其实,最终伤害最大的是你自己。那么我们为何不换一种眼光去看学生,变一种心境去做教育呢?调整自己的心灵摄像机,寻找学生身上的“长板”和闪光点,用人类的基本精神之火:平等、民主、宽容、善待……创造性地去教,你的职业认同感和职业幸福感就会越来越强,你的内在精神状态就会越来越主动、越来越积极。
2、积极地学习。随着通讯和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学生获取信息和知识的渠道由教师的单向输出变成立体的多维输入,信息多元,真假难辩,泥沙俱下。如果我们还抱着一次充电,终生放电的学习理念,在遭遇学生问题时,你就会显得力不从心,格格不入,学生眼中这样的老师一定是老气横秋的学究式形象,最后恐怕连仅存的一点学科知识魅力也会显得苍白无力。为了在学生面前树立“常教常新”的教师形象,解决之道只能是学习、是阅读,别无它途,也别无选择。李镇西在他的《心灵写诗》一书中说道,为了写的精彩,必须做得精彩,为了做得精彩,则必须准备和思考的精彩,这精彩之源就是阅读,就是学习。朱永新教授说:“阅读滋养底气,思考带来灵气,实践造就才气。”离开了向同学学习、向同伴学习、向大家学习、向书本学习、向网络学习,我们的职业生涯就是无源之水,日渐枯萎。
3、自觉的反思。波斯纳关于教师成长的经典公式:成长等于经验加反思。叶澜教授曾指出: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可能成为名师,但一个教师坚持写三年教学反思就有可能成为名师。作为教师,如果只是读书,教书,不写作,不反思,不梳理自己的成败得失,就不可能提升自己的教学理念。要使自己尽快成长起来,只有不断反思,坚持写教学后记或教学随笔,这样不仅能培养起随时开展教学反思的习惯,更能使我们逐渐向专家型教师靠拢。在空闲时间,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精彩之处、神来之笔来个深度挖掘,探寻行为背后内隐的理念;对自己教育教学中的“滑铁卢”和“麦城”,来个颠覆性思考,深究败笔成因,思索解决之道。夜深人静时,守着茶香,想着今天发生的有意思的事,让手指在键盘上跳着轻盈的舞蹈,真实地记录学生、记录事件、记录思考、记录感悟。你的生命会因此而增色,你的生命会因此而不衰老。
4、深入的研究。曾经何时,教育科研还很神秘,“不敢为、不能为”的认知还弥漫在很多老师心中;曾经何时,教育科研很虚华, “为了装门面、为了评职称”,一阵风吹遍了大江南北,大而无用,华而不实。时值今日,我们有必要反思中学教育科研,重新定位中学教育科研?李镇西的《心灵写诗》和万玮的《班主任兵法》等成果肯定不符合传统意义上学术论文规范,但我们不会否认它是研究成果,正是这种教学一线的另类研究给中小学校科研带来一股清新之风,让人耳目一新,这样的研究我们可称之为草根研究和小课题研究。这样的研究既不需要立项,也不需要结题;既不是为了学校的脸面,也不是为了自己评先表模评职称,自身的专业成长和学校的发展既是这类研究的出发点,也是这类研究的终极目标。把教育行程中困扰自己的问题当作思考点,为之收集资料、设计方案,为之实践论证、反思改进,在这样的行程中,你不知不觉地就成了一个研究者。其实,教育具有情景性,因此我们的草根研究是一个从小处着眼、从小处着手,问题即课题、实践即研究、成长即成果的自我修炼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