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江门市白沙祠文化考察之旅

(2013-05-14 00:57:38)
标签:

教育

江门市白沙祠文化考察之旅

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余广武

 

511,星期六。我们的同学丁老师向我们推荐了江门市区的旅游胜地,首推白沙祠。

于是,我们几位跟岗的学员早餐后打的直奔白沙祠。白沙祠又名陈白沙纪念馆,位于江门市区白沙大道,始建于明万历十二年(1584年),是江门市首屈一指的历史文化品牌。

陈白沙(公元14281500),原名献章,字公甫,是明代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由于他是江门市白沙乡人,故世人称他为“白沙先生”,陈白沙以其渊博的儒学哲理,创立了哲学领域的“岭南学派”,亦称“江门学派”,其学说观点为“心即理也”,主张“自然为宗,忘已为大,无欲为主”。白沙先生是明代心学的奠基人,学术界素来把他和陆九渊,王阳明相提并论,可见其学说在当时影响之大。陈白沙20岁应乡试中举人,55岁时始以荐举官授“翰林院检讨”, 当时朝廷上许多大小官员及文人学士都喜欢与他交往,将他视为“奇才”。 但是白沙先生淡泊名利,以侍奉母亲为名,辞官还乡。回到白沙后,他在碧玉楼读书讲学,从此没有做官。公元1574(万历二年),明神宗皇帝下诏建白沙祠,特赐额、联、祭文和肖像。公元1585(万历十三年)皇帝又下诏,让陈白沙以翰林院检讨的身份入祀孔庙,陈白沙成为了岭南唯一享有这一殊荣的人,被后人誉为“岭南一人”。

1985年,江门市政府拨款大修陈白沙祠并辟为陈白沙纪念馆,祠内正中为陈白沙塑像,旁有用白沙手迹刻的匾联和碑刻。

陈白沙纪念馆门楼建成于上世纪90年代,门楼上的“陈白沙纪念馆”几个大字为书法家黄兆纪所书。门楼两侧的对联容是:“理学绍程朱,紫水黄云兴邑里;真如传孔孟,光风霁月耀江门。”

走进纪念馆,最先看到的就是陈白沙铜像,他身着长袍,头戴方巾,眼睛眺望远方,目光炯炯有神,神态庄严,庄重肃穆,颇有圣贤风范。铜像前有一块石刻横匾,上书“千秋仰止”四个大字。

沿着石板路前行,是一座牌坊,这就是“贞节牌坊”,该牌楼为四柱三楼三间,进深两间,结构精减,主楼和两边的檐下均施如意斗拱。四根中柱合抱般粗细,用整根红木做成,八成,八根檐柱为八边形石柱。木构架上陀墩、雀替和通榫出头无刻卷草纹。牌楼的明楼市布瓦庑殿顶,次楼是布瓦歇三顶,配以绿琉璃瓦剪边及如意斗拱。外观瑰丽,结构严谨。牌坊上挂有一块刻有“圣旨”字样的木匾,在“圣旨”木匾下还有“贞节”木牌一块,木牌背面刻着“母节子贤”四字。门前木石结构牌楼,立面三间,四柱三楼。楼上有檐,檐下有玲珑致密的斗拱、枋椽及精美的瓦面雕饰,是广东现存的精巧明代牌楼。

 “贞节牌坊”的背后,便是陈白沙祠。祠堂建成于明朝万历十二年(1584年)。祠堂的结构为四合院式,座西北向东南,占地面积近千平方米,其主体建筑排列在纵轴线上,坐北向南,共四进深。由春阳堂(门厅),贞节堂,崇正堂,碧玉楼组成,每进都是一堂挂两廊。均为面阔进深各三间、山墙搁檀、硬山顶、绿琉璃剪边,前后之间的建筑以左右对称的庑廊相连接。

    在白沙祠内东、西两侧庑廊上,有几块保存至今的明代石碑,其中,最早的一块为万历年间礼部尚书何维柏所撰《白沙家祠碑记》,主要介绍了陈白沙“笃志圣学,德成道尊”的道德风范,以及创建白沙家祠的经过。

陈白沙的书法数百年来独步书坛,继者不绝,甚至比他的儒学成就还要出名。他独创“茅龙笔”,即以茅草捆扎制作成笔使用,作字雄浑挺劲;而他提倡的“法而不囿、肆而不流、拙而愈巧、刚而能柔”的书写原则,则被后人尊为金科玉律。

白沙先生的独创精神不仅体现在茅龙笔的创新上,更体现在他的思想上。他的哲学思想上承宋儒理学、下启明代心学,强调“立诚以为始”、“致虚以立本”、“自得以为验”,为儒学的发展开辟了新路;白沙先生的道德文章闻名遐迩,形成极具影响的哲学流派——“江门学派”,极一时之盛。

白沙祠的周围,还有文献楼,嘉会楼,春阳台,楚云台,怀沙亭,讲学亭,洗墨池等多处建筑。

我们走进陈白沙先生事迹纪念馆,了解陈白沙先生的生平和他的哲学思想。白沙之学以“宗自然”与“贵自得为基调,教人从静中养出端倪”,构筑了别开生面的哲学体系:“以道为本”——“以自然为宗”——“道通于万物“—— “心具万理”、“万物归我”——“静养端倪”,从而确立岭南地域第一个在中华文化中具有深远影响而定于岭南特色的哲学体系。

走出陈白沙纪念馆,我在思考:在这个浮躁的年代,接受陈白沙先生的哲学思想,让自己静下心来,脚踏实地,潜心研究,是大有裨益的!此外,对于教育,我们也在去除浮躁,不着急,不好高骛远,不搞花架子,去伪存真,还原教育应有的本色!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