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2012-12-16 22:45:58)
标签:
教育 |
基础教育教学改革路在何方?
余广武
2012年12月16日上午,在南京金鹏饭店会议室听了南京师范大学的博导杨启亮教授所讲的《朴素与普适:基础教育教学创新的品质》。
杨教授从当前的一些教育现象出发,一针见血地指出当前社会的“浮躁”心理,形式主义对教育所产生对严重影响,所以造成当前教育的一片乱象。因而,杨教授提出他的观点,主张普适与朴素。
接着,杨教授解释了什么叫朴素和普适。他指出:“朴素就是中国道家的自然主义的教育,顺着自然的道路。”“普适就是普遍合适,普遍适应。”在此基础上,杨教授谈了为什么要主张朴素和普适。
之后,杨教授谈了三个问题,一是教育的目标,即教育到底是干什么的?其中有三个观点,1、基础教育是终身教育的基础。2、基础教育是培养负责的公民的基础。3、要优先关注弱势群体。二是课程给我们带来的困惑是什么?在这部分内容中,杨教授谈了当前高考对于教育产生的影响。指出,好多人把基础教育的终点和高等教育的起点混为一谈,过分重视孩子的考分,而忽视他们的道德品质的形成和身体素质、劳动习惯、劳动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形成和发展。他强调,要按照《纲要》的要求,坚持德育为先,培养学生知识技能,让学生学会生存、学会生活、学会做人、学会做事。三是关于教学方法的思考。杨教授指出,基础教育的教学创新,不是为创新而创新,而是为打好基础去创新。1、要特别慎重地不要随便谈创新——慎言创新。“历史上哪个创新是教育培养出来的?是违背教育才有创新的。”2、二是教法是最朴素和普适的一种方法。不管是自主建构、探究、启发式、发现,还是灌输,都是教学的方法,只要能让学生学好知识就是好方法。教师要踏踏实实地教,只是选择什么方法!合适的方法!顺其自然就好!最后,杨教授谈了三个方法:一、教学自然;二、儿童自然;三、教师自然。
杨教授对当前基础教育现象的剖析有一定的道理。作为基础教育,我们要保证每个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教育。我们要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良好的心理基础、习惯基础、身体基础和知识基础。这是无可置疑的!我也赞同杨教授对于教法的说法。俗话说,教无定法。不管采用何种教学方法,都要为考虑为学生的发展服务。当前,不少展示课、赛课,所呈现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根本就不切实际。这些课中,在本质上讲,是教师个人表现力的一种展现,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教师在“做秀”。有些教师上课表现上看热热闹闹,可是真正能让学生积极思考,让学生喜欢读书的不多。教学活动实际上是不断地打击学生,不断地让学生丧失学习信心的活动。就像杨教授说的,即使有些课堂上教师所谓地与学生“对话”,所谓的“对话”,只在个别学生与教师之间进行,其他绝大多数的学生当“听众”,当“背景”,当“道具”。然而,就是这样不好的课,反而成为正面的典型,作为其他教师学习的榜样。这其中,一些教育主管部门和教育机构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还有一些教师,口头上说要发展学生的素质,可是行动上却是扎扎实实地应试。我去年到珠三角的一所学校跟岗学习,那所学校的老师跟我说,他们的数学课通常是十分钟把新课上完,剩下的时间都是让学生做练习,不仅做当节课的巩固练习,还对前面所学的知识用练习题的形成呈现出来,让学生做大量的练习。我从观察中发现,这些练习大多数是机械的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作用并不太大。他们学校一位特级教师特地把这个当成经验介绍给我们,还告诉我们,每一学期他们通常期中考后就把新课上完了,其余的时间就进行练习。于是我想,像这样“快餐式”的教学,学生能真正获得多少东西?他们会思考吗?会学习吗?会对学习感兴趣吗?在那次跟岗以后,我经常在想,思维时间的长度决定着思维的深度。如果学生浅尝辄止地进行所谓思考,这种思考的价值究竟有多大?事实上,要让学生喜欢思考,根本的做法就是要给他们思考的机会,让他们体验思考的乐趣,从而进一步体验学习的乐趣。只能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了,才能产生学习的源动力。
杨教授谈到:当前,基础教育是浮躁的,是很功利的!于是,我思考:基础教育的浮躁和形式化,是谁造成的?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还是社会的问题?是政策的问题,还是我们思想的问题?是教师的问题,还是教育主管部门的问题?答案不言而喻!作为一线的教师,我们能做得很少!我们无法左右政策的制定,我们不敢违背上级的意愿,我们不敢跟逆潮流而行,只能随波逐流。要说我们有责任,我想大概在于此。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均衡,造成教育资源的不均衡,这种不均衡不仅体现在教育设施、设备上的差距,更严重的是体现在教师水平的差异上。教育设施的差异是外显的,是看得到的,教师的差异是内在,不容易看到了。大城市里边学校规模和环境没得说,教师待遇是农村边远地区的好几倍,广州教师的工资就是我们的五、六倍,农村教师的工资在当地都比不上农民工,这样的低工资,只能满足温饱。这样的低收入根本无法吸引高素质的人才当教师。因此,教师水平参差不齐。当专家在担心大城市里边学生学习压力太大的时候,农村学生面临的不是学习压力的问题,而是他们想读书,读好书,却没有好老师,有的地方甚至开学一周都找不到教师。农村教师的素质确实令人担忧!教师教学的态度、教学的方法都远远达不到合格的水平。即使你让他去“满堂灌”,他都无从下手,更不用说让他去启发了。此外,教育管理机制、教师管理机制、教育评价机制等等方面的问题,都使广大农村教育雪上加霜。
综上所述,我认为,要真正提高教育质量,要做三方面的事:一是提高师范学院学生的入学门槛,提高教师入职的门槛。二是切实提高教师的待遇,要使教师的收入能让社会所羡慕。三是讲教育均衡应该从教师均衡做起,不同地区的教师要有同等的待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