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读后感(二)
(2012-11-09 16:17:11)
标签:
教育 |
《教师职业生涯规划与发展设计》读后感(二)
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从职业目标的价值取向来看,可分为生存取向和成就取向两大类。就我所看到的教师来看,发达地区的教师更加敬业,把教师这一职业当成事业的教师所占的比例更大。而在落后地区,把教师当成谋生手段的人偏多,他们缺乏敬业精神,做一天和尚敲一天钟,埋怨声不断。这大概是落后地区之所以落后的一个原因吧!
书中指出:成就取向进一步细化为对职业的专业化、知识的获取、能力的提高以及自身形象的社会认同等非物质层面的追求。目前由于市场经济的泛化,职业目标的价值取向出现了一些混乱的现象,如在教师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发展中,究竟应该是以能为先,还是应该以德为先呢?对此教师队伍内外,许多人并没有搞清楚。不少人认为,先要成为一个教学者,然后才是一名教育者,说白了,就是行问才,后讲德。学校人力资源管理中片面追求高学历就是这种错误的表现,对师德评价体系的偏差是这种错误的另一表现。我认为,谈论教师的素质,先得引用韩愈的话:“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所谓“传道”,传的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品格、一种境界。在韩愈看来,“传道”是首位的。如果一个自身道德品质不怎样的人当教师,他教出来的学生是可怕的。教师必须用自己的个人品格魅力去影响学生。如果一个教师只把自己的职业当作谋生的手段,是不可能让他去全身心投入教育工作的。因此,应该把道德品质放在首位考量教师。然而,我们在衡量一个教师的时候,还不能片面地追求所谓的“品德高尚”。有的人其实心地很好,规规矩矩做人,可是他并不具备当教师的条件,不具备相应的能力,让他去当教师,也可能会贻害学生终生。所以,我的看法是,“学会做人”是教师职业专业化的首要标准,“学会做人”是根本,是每个教师必须具备的先决条件,当一名教师,就要有专业态度、工作责任感、专业伦理、创新意识、信念理想和价值观念。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教师还要具备专业能力,有全面的知识体系,熟悉教育、教学理论,能驾驭课堂,能充当学生知识学习的引路人。这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偏向哪一方面的说法都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