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记一次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2012-10-25 23:02:07)
标签:

教育

记一次数学教学研讨活动

余广武

为参加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我让新合小学林老师准备了一节课,上一周,林老师把教案发给我,看完教案,从目标定位到教学重点和难点的确定,我觉得基本上可以。可是细看教学流程,就发现不少问题,教师对教材理解不是很到位。为了让林老师能通过这次比赛,更新自己的教育教学观念,我提出若干问题让她去思考。

20121023星期二上午第一节,我组织镇中心小学成员去听林老师试讲。课上不到一半,我的心就凉透了:这样的课明天要参加县比赛,没希望了。问题主要出在,对教材编排的意图解读不清,教学设计忽视本册教材的前后联系,教法上没有整体把握,将学生内容分割得支离破碎。课的一开始,林老师先引导学生复习89的组成,主要通过提问的形式进行,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接着进行新课的教学,教师将例题里有关8的计算“一图四式”的图,按不同的算式依次出示了不同的图,让学生根据图去列式。教师怕学生不懂,一直“牵得学生走”,每出示一个图,都要让学生看图意、写算式、说思路。接着,出示9支小棒图,让学生根据图意,列出四道不同的算式。对于教材里另两道89的计算,教师指导学生先摆小正方体,然后填上得数,并跟同桌说一说怎样算出得数的。整节课下来,看似有动手操作,有小组讨论,似乎这样就体现了新课标的理念了。可是,这真是新课标的理念吗?

刚一下课,我就关于这节课的教学设计问题,跟余校长争论起来了。我说,这样的设计有问题,第一个图不是那样教的。余校长说,这个设计就是通过引导学生看8朵花这幅图,列出四个算式,为了让学生理解图意,所以需要不断变换图的呈现形式。在学生学习8朵花这幅图之后,让学生利用知识迁移解决9枝小棒图。我说,首先我们要弄清这节课要学什么?学生在此之前学了什么?学这节课的目的是什么?本课时教学的关键点是什么?然后才考虑如何实施。如果对本课时教学的目标不明确,不管你有什么样的教学设计思路都是枉然的。

因为第二天就要参赛了,所以我临时决定,这个课不评哪好哪不好,先让主讲教师明确教学目标,然后整理教学思路,讨论出这一教学内容总的思路出来。因此,我先向林老师提出一个问题:这节课要教什么?目标是什么?林老师这样回答我:“引导学生经历根据一幅图写出两道加法算式和两道减法算式,并算出得数的探索过程,感受加减法之间的关系,会看一幅图写出四道算式;掌握得数是89的加法及8减几、9减几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进行相应的计算。”我说:“这么说,按照你的想法,这节课的主要任务就是解决89的有关加减法计算。”答:“是。”我说:“这就好办了!这节课我们要教学的是89的加减法。之前学生学过哪些知识与这个内容有关?”答:“89的组成和分解。”我说:“很好!除了这个内容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相关的内容。”这时,参加听课的一位老师说:“在这之前,已经学习了67的加减法。”林老师说:“是的。”我说:“这么说就好办了,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明确了,学生的知识基础也清楚了,下一步就是考虑如何实施的问题?”接着我又提出几个问题,让参加讨论的教师思考:一是如果直接呈现8朵花图,学生能不能写出四道算式出来?学生是不是什么都不懂?二是课前复习要做哪些事?复习什么内容?采取何种手段?三是这节课的教学内容如何按照一定的程序呈现并展开?四是教材中的练习要采用何种方法,怎样检查学生的练习效果。

一开始,大家把讨论的焦点放在“如果出示‘8朵花图’,学生能不能直接写出算式来?”我说对林老师说:“我们教学之前要了解学生,你的学生看了这幅图,能不能写出这样四道算式来?为什么?”林老师一时答不上来,这时,长年教低年级的黄老师发言了,她说:“按我的经验,学生是能直接写出来的,因为前面他们学习了67的加减法,这幅图无非是增加了两朵花,而学生也学过89的认识,89的组成和分解,所以我认为学生是可以写出来了。”我说:“是不是可以让学生看图写算式,不要求写出得数?”大家纷纷发言,说,如果学生能写算式的话,肯定会把得数写出来。我说:“那么,让学生说思考过程怎样解决?大家想一想。”然后,我指出,其实学生不一定能说怎样算53的,也许有部分学生已经达到“自动化”的程度,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教学,我们可以在复习的环节加以引导,如果之前的教学扎实的话(因为67的加减法也是采用67的组成、分解进行计算的),这个问题是完全可以解决的。从而讨论的话题又转向了新课如何导入的问题上,黄老师说,复习89的组成可以用对口令的方式,并示范如何做,大家都说这样好,肯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讨论后,大家把复习环节的两个内容也初步定下来,一是用对口令的方式检查学生上节课所学的知识,同时暗示本课时所学的内容这这一内容有关;二是出示由4朵红花和2朵粉花组成的“6朵花图”,复习关于6的计算“一图四式”。之后,我们还讨论了教材编排的其他几个内容,包括“填一填”、“想一想”和“做一做”,其中,对“填一填”如何操作,参加讨论的老师意见有分歧,有的认为要先操作再填空,有的认为可以不操作,只需要直接填空就行。我没有直接说怎么做,而是提出两个问题让老师们思考:先考虑本课时的教学目的,再想想教材的编排意图。从而形成共识:这一环节的目的在于让学生用上面所学的方法(用数的组成和分解算89的加减法)尝试计算两组89的加减法,如果学生不会用刚学的方法计算,也允许他们自己摆一摆学具。林老师思考后说,这样还不行,如果让允许学生摆一摆,他们都会把学具拿上来,到时课堂调控起来就麻烦了。我考虑一下,认为这不是什么大问题,只要教师的在语言上有所设计,合理引导,学生是不会随便拿学具来摆的。比如可以这样说:“这些算式,你们能自己填一填吗?老师相信大家都能自己填得数!如果有哪位同学不能一下子填出得数,没关系,你可以用小方块摆一摆。”因为学生都争强好胜,他们不希望同学看出他因为不懂而摆学具,所以应该不会有学生会还会摆学具的(林教师采纳了我这个说法。在实际教学中,我们看到,没几个学生摆学具,倒是看到几个学生在掰手指头。可见教师的教学准确的教学语言确实能起很好的调控作用!)。在讨论“想一想”时,我把问题交给三位年轻的男老师去讨论,分别讨论编排意图和教学设计思路。对于“做一做”第2题,这是一道关于基数、序数、数的组成、数的加减法等知识综合起来的一道题。老师们普遍认为教材编排有点难,有的教师甚至说这个内容不应该在本课时练习。但是我认为,如果在前几个课时教学比较扎实,学生具备89的基数、序数和数的组成等方面的知识,再加上本课时学习的内容,是完全能做好这道题的。结果,这道题的教学任务还是保留下来。

1024星期三上午第三节,林老师参加县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比赛。整个教学过程基本上按照前一天大家讨论的意见去实施。从一开始的复习引入,到由复习题迁移到例题教学,再归纳总结计算方法,一气呵成,基本上完全了教学的任务,虽然最后“做一做”第2题完成得还不如人意,但是相比之前的教学,我已经感觉很满意了。

通过本次磨课,我有几点想法:一是小学一年级的数学教学很重要!一年级的数学教学是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掌握数学思考方法,为学生今后学习打下基础的关键阶段,作为一年级的教师,不要以为教材内容太容易而忽视它,不深入研究教材,那样会贻误学生的。二是研读教材要整体把握,突出主线,抓住重点。所谓整体把握就是要把本课时的教学内容置于全册教材的体系中研究,找准学生的前位知识,了解他们掌握旧知的情况。突出主线就是要把这节课用一条线索串起来,从89这个课时的内容看,主线就是由情境图列出算式——初步总结算法(用89的组成和分解去计算)——逐步抽象、应用算法——总结算法——练习巩固、综合应用,只有抓住这条主线,教学才不会偏离教学目标。三是要抓住重点。即抓住新旧知识的连接点,找出本课时新知识点与前面所学旧知识的不同点,进行点拨,切忌“胡子眉毛一把抓”,抓住教学重点了,本课时的教学任务就完成一大半了。在本课时的教学中,教学重点是“掌握89的加减法”,而这个加减法中很关键的一个基础是89的组成,所以在教学的时候,要善于引导学生总结方法,并让学生模仿着说,以达到强化的作用。三是通过本次研讨活动,我看到了我镇小学数学中心组的希望。在讨论过程中,大家畅所欲言,毫无保留,说明大家是本着对事业的热爱参与这种研讨活动的;另外,从老师们观点的交锋中,我发现大多数教师具备相当的理论水平和实践经验,对小学数学教学的基本规律、基本方法掌握得较好,具备比较新的学生观、数学观和教学观。

                               20121025星期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