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研究学生才能真正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2-04-20 22:36:41)
标签:
教育 |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昨晚,听了第二次专家在线指导的视频重播,张丹老师谈到学习前对学生的研究,我感触很深!
长期以来,不管是哪位老师上课,都开口闭口“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没有一个教师不说自己不了解自己的学生的,都说对自己的学生了如指掌。而事实并非如此。
由于班级授课制的限制,当前,大多数教师对学生的了解只停留在个人主观的判断上,缺乏科学的研究的方法指导。教师没有在课前深入了解每位学生掌握前位知识掌握的情况,因而上课的时候,对学生现有的水平估计不足,导致教学出现“生拉硬扯”的情况。比如,教学小数乘法,学生之前已经学过三位数乘两位数。对于授课教师来说,大多数教师应该都知道学生之前学过,然而,对于具体到本班,学生知道了多少?有多少学生掌握算法?有多少学生理解算理?有多少学生只知道算法,不懂算理?学生可能遇到什么困难?可能很多教师上课之前都是糊涂账。除了整数乘法这一基础外,还有小数点位置变化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学生能掌握吗?能理解吗?教师心中并不一定有个数。很多教师都知道利用知识迁移讲授新知,可以获得比较好的效果,所以课前进行复习引入,一旦在复习的时候发现学生知识缺陷过多,就生怕新知的教学受到影响(当然,一定会影响的),只好想办法补旧知。等到补旧知识到差不多的时候,教师认定多数学生基本会了,才进行新课的教学,这时候,一节课已经过半了,学生的注意力开始不集中了。新课就在这样的情形下勉强地进行,难免就出现了“夹生饭”。这样,周而复始,每天的教学效果都不好。更有甚者,有一些教师一上课就评前一节课的作业,复习,搞了十几二十分钟,都没上新课,试想一想,学生在这种氛围下能学好吗?
我曾经思考过,如何在新课的教学之前对学生进行教学前测,也尝试过通过习题或者小测验的方式进行了解。虽然取得一些效果;但是比起张老师今天谈的,差距还很大:不够系统,不够严谨,没有整理出数据进行深入的分析。对照张老师的说法,我的做法也有类似的地方,比如,我也采用了测试法,访谈法,通过测试或者在课前了解学生对旧知的掌握情况,并进行一些分析和判断。可是由于数据整理不规范,得出来的结论可能不够准确。
今天,张老师的讲座给我的启示是:1、要把研究学生当成一个个小课题来做。虽然不可能每一节课都这样去研究,但是,我们通过若干次类似的研究,形成自己一套研究体系,今后面对类似的问题时,就可以拈手即来。2、研究学生的方法有测试法和访谈法。3、研究学生的基本流程。一是分析学习内容承载的学习目标和学习任务;二是确定调研目的和调研重点;三是设计调研方案(内容和方式)和具体的调研题目;四是进行访谈;五是结果分析,进行教学设计。4、研究学生的几个方面。一是学生已有的基础(知识基础、经验基础);二是学习困难;三是学习路线;四是学习需求。正所谓“磨刀不误砍柴工”。只有真正研究学生,读懂学生,才能真正把学生当成主体!
吴正宪老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读懂课堂。”我想,真正要把学习当作学习的主体,就应该从读懂学生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