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课程总体目标》的体会
(2012-03-26 16:22:16)
标签:
杂谈 |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今天,学习了《课程总体目标》。几位专家从课程目标的架构、理解和从数学学科的角度怎么样能够更全面的理解数学课程提出的目标要求等几个方面进行详尽的解读。使我对修订稿的课程目标有了更深入的理解。总的来说,修改稿对于课程的总体目标作了一些必要的改动。特别是明确了“四基”目标。通过学习,我掌握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课标修改稿的课程目标按课程目标——总体目标、学段目标展开阐述。其中总体目标先概述,后具体阐述;学段目标按第一、第二、第三学段阐述。
二、课标修改稿相对于实验稿来说,明确了“四基”目标,实验稿里面也提到“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但是在修改稿中,第一次明确写出“四基”,并强调了“基本思想和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性。在讲座中,专家厘清数学基本思想,包括抽象思想、推理思想和模型思想。这些数学思想方法具有“关键性“和“独特性”的特点。不论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基本数学思想,都是要在学生有充分的数学活动经验的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要在学习过程中真正经历或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从中进行独立思考。
我的理解是:学生只掌握基础知识和技能是不够的,他们还要学会思考。一个人如果不会思考,只会人云也云;如果不具备思考能力,就不会具备进一步学习的能力。在当前的教学中,“满堂灌”的做法仍旧普遍存在,学生没有自己独立思考的时间和空间;个别教师为了让学生掌握知识的结论,没有让学生充分经历、体验;即使有的教师采用所谓的探究方式进行教学,也大多是走过场,形式多于实质。因此,大量的假探究、假实践、假思考充斥课堂。对照课标要求,上述做法是很可怕的。如果学生只会按教师说的方法去做,教师教得累,学生学得更累。最近有这样一件事,一位教师在教学一位数除法的时候,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步骤一步一步学计算。结果,学生只会“依样画葫芦”,教材所编写的一组由浅入深的例题,教师都很费力地讲,学生也费力地学。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我想,问题的关键在于教师没有让学生独立思考,没有深入理解每一步计算包含什么意思。对于课标修改稿的“四基”要求,我们在扎扎实实地落实到课堂上,需要费一定的功夫。
三、专家在解读总体目标第二条时,指出:修改稿新增了“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马教授说:“以前以前学生更多的习惯于解决现成的问题,以前所谓的解决问题就是老师或者书本上,给出的问题,这些问题条件问题的已知条件和结果都有了,这些问题是已经数学化的问题,但是在现实世界中,有很多问题是蕴含在具体的情境,表现的形式并不是直接的数学问题,它是一个具体的事情,在一个具体的事情里边,你能不能看到它里边有数学,有数学问题,发现一个问题,或者提出一个数学问题,这是一个创造性的,或者是一种创新的动力,创新直接的来源。”
其实,在课标实验稿中,我们已经做了不少的尝试,也取得一些成果。在实验中,我也发现,有的教师投机取巧,当遇到一个现实情境时,教师要学生尽量不提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理由是,问题提得难了,容易做错,考试容易失分。换位思考,教师基于考试的考虑是可以理解的。问题是:长此以往,学生也学会了投机取巧。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是百弊而无一利的。我们是警惕这种现象,并且研究出如何针对“提出问题”的命题。让这些投机的想法“无机可乘”。
四、在基本理念的学习中,我发现了修改稿与实验稿理念的变化,也认为是比较辩证和客观的说法。在《课程目标》的学习中,专家指出:“原来在研制标准的过程中,特别强调了过程,这次修改,不仅没有削弱,而且强化了这件事情。”对此,我认为,课标修改稿在要求上比实验稿的要求提高了一大截。既强化了“过程性”目标,也明确了“知识性”目标。从这一点看来,课标四个内容领域是相辅相成的,主要有两个层次,一是经验的积累,二是掌握知识和技能。当学生的经验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量变导致质变,而这样的经历所形成的知识技能才能在学生的头脑中长久保留,也才能让学生更好地把握数学本质的东西。对于使学生形成数学观、数学地思考、掌握数学思想方法都是有好处的。当然,在四个领域中,培养学生对数学产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也是一个不能忽视的重点。学生只能在数学活动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只有感受到数学有趣、有用,他们才能爱数学、学数学,并通过学习,形成良好的数学思考习惯,形成科学的态度。
以上是今天的学习体会,分析尚不深入,有待进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