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统与创新兼顾

(2012-03-23 22:56:33)
标签:

杂谈

传统与创新兼顾

——学习课标修改稿基本理念一得

 广东省潮州市饶平县黄冈镇中心小学  余广武

今天早上,听了王尚志、马云鹏、刘晓玫等几位教授关于课程标准基本理念解读的讲座。几位教授逐一分析了课标基本理念的五个方面,阐述了制定相关内容的背景及其理由。结合前段时间的学习,我的体会是:《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是对实验稿的升华,同时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传统教育中的一些做法,比如,承认了接受学习是学生学习的一种主要方式,强调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平等地看待教学评价所关注的几个方面,提出要注意信息技术与课程内容的整合等等;使《标准》更具合理性、科学性和实用性。

一、在数学的定义上,由实验稿的“数学是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把握和定量刻画、逐渐抽象概括、形成方法和理论,并进行广泛应用的过程。”改为“数学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这样做,回归了我们原先对数学的认识。虽然数学是在不断应用和发展的过程中形成的;但是,作为一门学科,新的《课标》将其表述为“是研究数量关系和空间形式的科学。”体现了数学不仅作为一个过程存在,更是需要一门科学。

二、在基本理念中,将实验稿的“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改为“人人都能获得良好的数学教育。”在几位教授的谈话中主要有几点:一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每个学生都接受良好的教育。其理由是,数学素养是学生公民素养的一个重要部分;所以,每个学生都要提高数学素养,进而提高他们的公民素养。二是数学教育是基础性和发展性的学科,是核心的课程。所有的人都必须接受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义务”在某种意义上说,带有一定的“强迫性。三是良好的数学教育就是让每个学生获得他所需要的良好的数学素养。良好的数学教育并不是以分数为目标,但是要有一定有考试能力。因此要着重营造一个良好的数学教育氛围。

对于这一点,我的体会是:要把握好数学教育的对象,要面向全体学生。不管学生愿不愿意学,作为教师,都要想尽办法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使每个学生获得良好的数学素养。

三、对于“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为每个学生存在着差异,他们都要接受义务教育,他们今后的发展也会有区别。因此,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既有统一的目标,又要有所差别。对学困生,要宽容;对数学学习能力强的,要适当提高要求。

对于这一点,我的理解是:要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作为教师,我们不能一味强调客观因素。什么学生基础差,家长不重视,什么学生不想读书,这些都不能成为教师不想教、教不好的理由。每个学生都有他们的发展空间,关键是我们怎样去挖掘他们的潜力,使他们爱上数学,使他们在数学上有所发展。

四、《数学课程标准(修改稿)》指出:“除接受学习外,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处理好讲授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在修改稿中,对教师的主导作用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在《课标(实验稿)》之前,教师通常的做法是单向地传输知识,当然也不乏一些教师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课标(实验稿)》没提及接受学习,使一些教师认为“接受学习”是一种错误的、不合时宜的教学方式,所以连说都不敢说。在修订稿中把“接受学习”与其他几种学习方式放在同等的位置上,给予他应用的位置。其实在小学数学教学内容中,有一些内容依然是可以采用“接受”方式进行学习的。此外,修改稿也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与实验稿比较,有很大的改变,实验稿说“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实验稿改成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主人”改为“主体”,一字之差,意思改变不少。从一个侧面我们可以看出,修改稿对于教师在教学中的地位给予重新定位,强调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五、课标修改稿整合了传统过于重视结果和实验稿只重视过程性的评价方式,与实验稿最大的不同有两个方面:一是把实验稿对评价目的的表述“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改变为“学习评价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数学学习的过程和结果”。这样一来,给人的感觉是,课标的修改稿不只强调对过程的评价,而是既要评价过程,也要评价结果,可操作性更强,也更合理。二是在评价的做法上,实验稿:“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更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更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修改稿:“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学习的结果,也要重视学习的过程;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也要重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情感与态度,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在这里,将“更要”改为“也要”,在程度上有所减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修改稿在把握“结果”与“过程”、“学生数学学习的水平”与“情感态度”的关系上,回归理性,将“过程”与“结果”,“学习水平”与“情感态度”放在等同的位置,从而不再过分地强调评价学习过程与情感态度了。此外,几位专家也谈到,评价的要求有“三多”。即:评价内容多、主体多、方法多。可以看出,课标修改稿对于评价更加全面、具体,更实在。

六、在关于课程内容和数学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方面,专家的说法让我思考得更多。专家谈到,课程内容基于三方面的需要:社会需要、数学的特点、学生的认知规律。在内容的组织上,要处理好三方面的关系:过程与结果、直观与抽象、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这些说法使我想到课标实验稿实施前后的一些现象:课标实验稿实施以前,过于重视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的对于数学的体验和感悟;过于重视结论的给予;教学内容脱离现实生活,出现了所谓的“繁、难、偏、旧”的教学内容。在实验稿中,矫枉过正,为了突出一些新的理念,把原来的一些好的做法也全盘否定了。通过再次修订,专家们听取了一线教师及不同方面的意见,做了这样的修改,我觉得这样做体现了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更正客观。作为一线教师,我们要深刻领会其中的涵义,正确处理好上述几个方面的关系,不要走偏了。对于信息技术与数学的整合,我学到了信息技术发展的三个阶段,即:计算机辅助教学,信息技术作为探究的工具,信息技术作为搜集、整理的工具。专家在应用信息技术方面给予充分的指导,他们以为,学生对网络技术有特殊的敏感性,要采取疏导的方式。因此,我想,在今后的数学教学中,要让学生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网络技术,从中吸取数学知识,比如,探究数学史,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搜集、处理数学信息。

总之,通过对《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修订稿)》基本理念的学习,更新了我的数学教育观念。同时,通过对比,我发现了修订稿与实验稿存在的差别,如何把握新课标的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些理念落实到平时的教育教学当中,是今后一段时间我必须思考和实践的方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