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跟岗日记(第十天)

(2011-12-13 20:13:14)
标签:

杂谈

时间:2011年12月13日

地点:顺德区西山小学

主持人:张秋平

活动主题:跟岗学员上汇报课,听课、评课

主要内容:

1、早上第一节,听指导教师江光华老师的一节的课——《观察范围》,第三节课听跟岗学员陈国肖老师的汇报课——《观察范围》。

2、上汇报课——《观察物体》。

3、下午,跟岗学员与基地学校领导教师共同评课。

收获和体会:

1、江老师的课和陈国肖老师上的是同一个教学内容的课,有点同课异构的味道。从两个课实施的情况看,两位老师的风格不同,教学理念有差异,课的效果也有很大的不同。首先,说说两位老师教学共同的地方,一是他们都善于创设有利于学生学习思考的情境,张老师从学生身边的事物说起,从学生的座位谈到以观察小树林,从小树林又谈到猴子看桃子,还谈到坐车,这些都是学生能实实在在感受到的直观的事物,同时张老师还重视让学生亲身体验,创设了用粉笔盒遮挡物体,让学生观察的情境。这些情境既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观察的范围。陈老师也创设的教学情境,他的引入很有意思,是以《登鹳雀楼》这首古诗引入新课的,让学生接着说“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使学生初步感受到,观察的范围跟高度有一定的联系。接着,也是用了猴子看桃,司机看楼,猫抓老鼠等内容让学生始终保持积极的学习状态。特别引人注目的是陈老师有课末把教材中的一道要求学生课外去完成的实践操作题放在课上来完成,增强了趣味性。这道题目是“在黑夜里把一个球向电灯移动时,球的影子是怎样变化的?”大多数学生没有这样的经历,他们观察得很认真。这个内容如果让学生回来去完成,其效果会大打折扣的。二是他们很注重教学语言的设计。张老师的教学语言风趣,采用儿童化的语言,激励学生动脑思考,动手操作,使学生在一个又一个的问题中不断思考,获取知识。陈教师则是采用准确、简洁的教学语言,传递信息,他把自己对教材的理解准确地表达出来,使学生在教师的讲解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其次,谈谈这两位老师各自的特色。江老师重视学生的亲身体验和自主建构,在课件演示完小明走向小树林时,让学生独立思考,并通过提问的形式让学生交流自己的想法,学生在交流中说到:“从A点到B点的看到的树林会越来越小。”“视野的范围小了。”教师没有给予正面的评价,而是说:“我不知道‘视野的范围变小了’要怎样解释。”通过这个问题,我感觉到,江老师的厉害之处正在于此,他不是把知识硬塞给学生,而是诱发学生去思考,他把话语权下放给了学生,目的是培养学生去独立思考。学生回答:“他用眼睛看到的范围,因为小屋挡住了他的视线。”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给予肯定和修正,同时让学生借助粉笔盒上台演示,进行观察,从而得出结论,越近看的越少,越远看的越多。在此基础上,江老师还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证明,越远的看的越多”。这个讨论的设计恰好能为学生解决心中的疑惑提供了保证。在江老师的教学中,他就是善于应用自己语言的优势,不断激发学生积极思考、探索。使学生的对话中修正自己的想法,从而建构新知。此外,江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重视由立体到平面,由抽象到直观,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陈老师的教学比较扎实,他比较重视知识点的落实。在出示猴子看桃的图之后,他通过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后,重点谈了“观察点”和“障碍物”这两个概念,使学生明白,从观察点引出的射线到达地面后就可以看到“观察范围”,并示范连线,教给学生画图的方法。之后,让学生仿照教师的做法自己做一做,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接着,陈老师提出问题:“观察的位置发生变化,从下往上看,越往上面,看到的越(   ),从上往下看,越往下面,看到的越(    )。”让学生回答,并投影出示答案。这样做,既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总结,又能使学生对新知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在教学猫与老鼠图时,教师先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问题,然后指名叫学生上台板演,学生画出了不同的图,这些图体现了不同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从学生完成的情况看,学生出现不同的答案,陈老师不急于评价学生的正误,而是问:“有没有不同的想法?你是怎样想的?”让学生交流、评判,上学生上台改正错误。从整个课堂实施的情况看,学生基本能掌握本课时的学习目标,学得比较扎实。此外,陈老师的课堂连有两个亮点,一是通过借助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二是在课末回应开头的情境,进行思想教育。

当然每节课都会有一些值得思考的地方,从这两节课看来,两个老师在教学进度的推进上差别很大,江老师的课推进得比较快,而陈老师的教学稍微慢一些。我个人的感觉是,要想让全体学生学得扎实,教学过程的推进不能太快。否则,一些思维稍微缓慢的学生可能会跟不上步伐,那样会出现“夹生饭”。

2、西山小学的领导和老师真诚地与我们跟岗学员进行了深入地交流,他们毫无保留地提出他们自己的看法,客观地评价了汇报课,并给予高度地肯定。参加评课的老师对汇报课的分析十分透彻,这也反映了他们的教学理论水平和他们治学的态度,很值得我好好学习。

3、北师大版的《观察物体》与人教版的观察物体在编排上有很大的不同,今天我上了这一内容,操作起来有几个问题:一是怎样把握住学生的认知起点开展教学?二是在本课时如何处理好直观与抽象之间的关系?三是如何知识点的落实与学生的体验?此外,在教学语言、教态等方面我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地方。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