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岗日记(第六天)

标签:
杂谈 |
时间:2011年12月9日
地点:顺德区西山小学
主持人:张秋平
活动主题:听课、评课
主要内容:
1、上午第一、二节,跟岗学员李玉祺老师试教,跟岗小组评课,提意见。
2、上午第三节,到指导教师的课堂听课。
3、下午,指导教师潭艳辉与跟岗教师李玉祺同课异构,课的内容是《成员间的关系》,广东第二师范学院专家组组长许兴业教授,特级教师陈仲秋老师,西山小学所在大良镇的教研片区的高年级教师,骨干教师跟岗培训的学员共四十多人参加听课,评课和研讨。
体会和收获:
1、今天下午的同课异构,给予我们所有参与这次活动的教师提供了一个非常好的学习、思考和交流的机会。这两节课有不少共性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也有一些东西诱发我们去思考、反思。首先,从两个老师的课堂表现来看,她们都具有比较扎实的教学基本功,潭老师老练,精干;李老师年轻,富有激情。她们都设法从不同角度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谭老师的教学语言精练,有启发性;李老师善于应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启发学生。其次,从教学流程来看,两位老师都能从落实新课标理念出发设计教案,实施教学。一是都能创设问题情境,加强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的联系。潭老师从《家和万事兴》这首歌引入新课,通过让学生说家庭成员,说家庭成员的关系,从中教育学生学会感恩。还借助多媒体课件的演示,吸引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建构新知。在练习的环节,也设计了很多与生活密切相关的练习。而且通过“一星级”习题到“五星级”习题,一步一步地引导学生探究、思考,这样练习的情境设计不入俗套,有挑战性,符合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能激发学生的探究欲望,从而达到巩固新知的目的。李老师在情境的创设上也做了一些尝试,她从师生的关系入手,通过示范说明老师与学生的关系,让学生模仿着说,拉近了教师与学生的距离,消除了陌生感,为课堂教学做好铺垫。然后,也是通过说学生说说家庭成员引入“家庭成员关系图”。这样做,能有效地诱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二是两位老师都能重视探究性学习。从课堂的实施来看,潭老师在提出“有没有更好、更简单的图来表示家庭成员的关系”之后,让学生设计一个图,并指名学生板演关系图,学生板演的图都不够规范,但是体现了他们对关系的理解,有的学生比较有自己的想法,做出来的图基本上能准确地体现家庭的关系。这时,教师进行适当地引导、点拨,并出示了她自己制作的关系图。从而使学生在辨析中建构新知。李教师的做法略有不同,她是在创设情境之后,设计了一个台阶,让学生先观察教师出示的师生关系图,从中初步感知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可以通过一些符号来表示。继而出示家庭成员关系,让学生自己思考,探索画一个关系图。这样有层次的设计,既可以降低学生学习新知的难度,又培养了学习动作实践的能力,使学生敢于探究,乐于探究。此外,李老师还让学生进行合作交流,让学生跟同桌说一说自己的想法,这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充分暴露学生的思维。二是在练习的设计上,设计有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练习,体现了“精讲多练”的教学思路。从两位老师设计的练习看来,她们都是精心挑选习题,练习内容有层次性,能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体现的不同的人学习不同的数学的教学理念。在这些练习中,既有基本题,又有拓展提高题;形式不拘,既有封闭题,又有开放题。谭老师在习题的设计上,力求突破学生的思维瓶颈,设计的有一定思维含量的、比较复杂的拓展题,借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接受一次又一次的挑战,弄懂各种复杂的关系,从而发展学生的智力。李老师则注重在学生的练习过程中进行归纳总结,使学生理清各种不同关系的类型。同时,还通过问题变式,拓宽学生的思路。在开放题目的设计上,两位教师都设计了一道开放的题目,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充分地发展。总之,这两节课的精彩之处可圈可点,很值得我们学习。
2、从两位专家的评课中,我也学到不少的东西。比如,许兴业教授谈到了关于“符号美”,我以前只听说过“符号化”,今天许教授所说的“符号美”让我茅塞顿开。确实,数学符号有着无可比拟的魅力。其次,许教授还谈到了“关系的传递性”。这个说法我也是头次听说,感觉自己在数学方面要学习的东西还有好多,我得多学习。陈仲秋特级教师的评课给我的感觉是,他评课入木三分,准确地对两个课进行客观的评价。他善于发现每位教师在教学中的亮点,评价十分得当。在陈老师对谭老师的评课中,他说到,谭老师灵活地体现合作学习,不是小组合作,而是同桌合作,机动灵活。这一点我有同感,其实落实课标精神应该重在实质,不要为了合作而“合作”。在评价李老师的课时,陈老师谈到,李老师能给足时间让学生观察、思考,有气魄。我的想法是,数学课堂只有真正让学生思考了,才能使他们真正理解数学理解,掌握数学方法,否则,学生会似懂非懂,会出现“夹生饭”的。
3、从今天的同课异构中,我还想到两个问题:一是如何有效地利用课堂生成资源。从下午两位老师的课看来,她或多或少地忽视了课堂的生成资源。在让学生自己画一画关系图时,学生所画的图里都有一些很有效的信息可供采纳,教师没有比较全面地分析学生的作品,没有借助学生的已有认知去进一步开发。例如,李老师让四个学生上台画关系图,其中第二个学生没有画箭头,第三个学生有画箭头,只是箭头的方向与课本中的不同。如果教师能加以引导,让学生再一次观察之后,进行讨论,我估计学生是可以画出正确的关系图的。这样做,知识的获取就变成学生自己独立思考得来的,这对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更有好处。而且,还能够借此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如果进一步考虑的话,我想,还可以在第一个学生画出比较有创意的关系图时,教师不仅给予肯定,而且用这个学生名字命名,那样的效果会更好。二是怎样使课堂的节奏慢下来。记得在陈良华教授在广二师为我们开讲座时就说:“小学的教师逼着教学快点学,这样的做法是不好的。”对于下午这两节课,我的思考是:两位教师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内容偏多一些,搞得满满的,课上大部分时间都是教师赶着学生走,这样的教学容量,对于程度好的学习来说,尚且有一定的压力,对于程度一般的学生,可能就很难掌握了。我记得一位专家说过:“思考的时间决定思维的深度。”如果没有深入的思考,很多想法可能是不成熟的,甚至是错误的。因此,我个人感觉,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不要把教学内容安排得太满,多留一些时间给学生思考,多留一些时间让学生提问。
http://s5/middle/895fe056gb3a996e45534&690
http://s8/middle/895fe056gb3a9a47142c7&690
http://s4/middle/895fe056gb3a9f5c86253&690
http://s12/middle/895fe056gb3a9f5f612ab&690
http://s3/middle/895fe056gb3a9f6427632&690
http://s14/middle/895fe056gb3a9f67f674d&690
http://s7/middle/895fe056gb3a9f69dee26&690
http://s6/middle/895fe056gb3a9f6bc7c35&6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