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好友 发纸条
写留言 加关注
2025年7月29日飞机稳稳停在邦达机场,当布达拉宫的金顶在远处云层中若隐若现,我知道,这场奔赴雪域的旅程,终于抵达了信仰的核心。第二天一行人穿行布达拉宫的红墙白瓦、八廓街的转经人潮、大昭寺的酥油灯海,西藏的风土人情,便在海拔3650米的阳光里,愈发清晰可触。
布达拉宫的早晨已经人头攒动,沿着千级石阶向上攀登,脚下的石板被数百年的脚步磨得温润,身旁不时有身着藏袍的老人擦肩而过,他们手持转经筒,口中默念经文,每一步都走得沉稳而虔诚。白宫的墙体由白灰混合牛奶、蜂蜜涂抹而成,在晨光中泛着柔和的乳白;红宫的红墙则取自当地的红土,浓烈如火焰,象征着佛法的庄严。走进殿内,酥油香与藏香交织成独特的气息,照亮幽暗殿堂的是一盏盏长明的酥油灯。壁画上的释迦牟尼佛、宗喀巴大师栩栩如生,色彩历经数百年依旧鲜亮,画师们用矿物颜料勾勒的不仅是宗教故事,更是藏人对信仰的执着。站在顶层的平台远眺,拉萨城尽收眼底,远处的雪山与近处的藏式民居相映成趣,那一刻,仿佛能触摸到雪域高原的脉搏。
午后的八廓街是流动的生活长卷。这条围绕大昭寺的转经道,被藏人视为 “圣路”,无论男女老少,都沿着顺时针方向缓缓前行。转经的人群中,有手摇转经筒、步履从容的老人,有背着孩子、面带微笑的妇人,还有磕长头的信徒 —— 他们身着藏袍,双手合十举过头顶,再俯身、匍匐,额头轻触地面,每一个动作都标准而虔诚,膝盖与手掌磨出的厚茧,是信仰最真实的印记。街边的藏式小店摆满了唐卡、藏刀、绿松石饰品,店主大多是藏族同胞,他们不会刻意吆喝,只是安静地整理货物,有人询问便用略带生硬的汉语耐心解答。转角处,几位阿妈围坐在一起,手里捻着佛珠,用藏语低声交谈,阳光洒在她们银白的发丝上,温暖而祥和。偶尔有穿藏袍的少年骑着电动车驶过,车铃清脆,与转经人的诵经声、小店的叫卖声交织,构成了最鲜活的藏地烟火。
大昭寺的酥油灯海点亮了。寺门正中的释迦牟尼 12 岁等身像前,信徒们排着长队,只为献上一束哈达、添一盏酥油灯。殿内的酥油灯由无数信徒亲手点燃,橘黄色的光芒摇曳闪烁,将佛像的脸庞映照得格外慈祥。墙角下,几位僧人正在诵经,低沉的梵音在大殿内回荡,让人内心瞬间沉静。走出寺门,八廓街的转经人群依旧络绎不绝,路灯的光晕里,转经筒的金属光泽随着脚步流转。街边的甜茶馆里人声鼎沸,点一壶酥油茶,就着藏面,听邻桌藏民用藏语谈天说地,尽管听不懂话语,却能从他们爽朗的笑声中感受到纯粹的快乐。酥油茶的咸香混着甜茶的醇厚,暖意从舌尖蔓延至全身,驱散了高原的寒气。
离开拉萨的那天,阳光依旧炽烈。回望布达拉宫的金顶,想起八廓街的转经人潮,念及大昭寺的酥油灯火,才明白西藏的风土人情,从来不是孤立的风景。它是布达拉宫红墙内的信仰坚守,是八廓街转经道上的生活热忱,是大昭寺酥油灯下的心灵安宁。这里的人们,用最质朴的方式守护着信仰,用最纯粹的笑容拥抱生活,让每一位到访者都能在雪域高原的阳光里,遇见最本真的自己。这份刻在骨子里的虔诚与烟火,终将成为记忆中最珍贵的藏地印记,在岁月里愈发清晰。
喜欢
0
赠金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