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之代县边靖楼
历代对州城的建筑、修葺,不仅使城池更加坚固,也使城池内外出现过众多楼观、园林。今天,巍然屹立于代县县城中央的边靖楼,就是明朝留下来的一处人工景物。边靖楼系明朝代州城的鼓楼,又称谅楼。初建于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是由当时的将领唐胜宗、陆仲亨主持修建的。那时,朱元璋的北伐军刚刚平定了山西地区,元朝的残余势力还在这里策动变乱。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代州境内一些旧军吏策动了叛乱,明朝政府便把唐、陆二将派到此地平叛。他们平息叛乱之后,便修筑加固城池,在城里建起了楼台。因为当时的代县城还不是州城,所以这座楼台就起名为边靖楼,意思是守卫北边,使之安宁,实际也带有纪念这次平叛成功的意思。到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代县又恢复为州,这座边靖楼就成为州城的鼓楼了。
初建的边靖楼通高约10米,、楼分七楹,结构较小。经历过近百年时间,到成化七年(公元1471年),由于一场大火,将楼层的木构建筑全部烧毁。于是,当地官员又重新募资修建,将台基增高到4丈(13米多),楼身增高到8丈(近27米),通高增加到12丈(40米),依照原有式样,仍保留了7问楼阁。3丈(10米)的台基中,有南北可通的石券门洞,气势颇为雄壮。成化建楼之后,又经过万历十四年(公元1586年)、清雍正十一年(公元1733年),两次大修,更显雄壮。今存建筑基本保持了明清原式,台基高13米,长43米,宽33米,石券门洞纵贯南北。楼身高26米,宽7间,深5间,四周仍为廊坊。整体建筑规整精巧,雄浑壮观。登楼四眺,山河辽阔,塞上风光无限。楼上高悬“声闻四达”、“威镇三关”、“雁门第一楼”三块大匾,真实地描绘了她的雄姿。当地常将边靖楼与应县木塔、河北正定隆兴寺的铜铸菩萨像相比,有“代州鼓楼应州塔,正定府的大菩萨”的谚语。
2001年06月25日,边靖楼作为明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P1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