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说山西好风光之佛光寺

久仰五台山佛光寺的盛名,趁着清明节小长假,特意驱车前往。
佛光寺虽然地处五台山,但是它不在五台山景区范围里。我们从五台县下高速沿着崎岖的山道辗转来到佛光寺。1937年梁思成、林徽因想必是经历了艰难的跋涉才找到隐秘在偏僻山村里的佛光寺,从此被梁思成称为“中国第一国宝”的佛光寺,打破了日本学者的断言:在中国大地上没有唐朝及其以前的木结构建筑。佛光寺1961年3月4日被国务院批准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佛光寺地处五台县城东北32公里处的佛光山山腰,始建于北魏孝文帝时期,后因唐武宗禁止佛教而被毁。唐大中十一年(857)又因唐宣宗提倡佛教而重建,至今已有1000余年的历史,被列为佛教十大名寺之一。建于唐代的山腰大殿为正殿,坐东向西,称东大殿。东大殿居高临下,雄伟古朴,气势壮观,是五台山最大佛殿之一,无论在构造做法上,还是在造型比例上,都集中地反映了唐代木结构建筑的特点,在我国乃至世界建筑史上都占有重要地位。
东大殿采用梁柱木结构作为框架,以柱子承重,以樟卯固定接头,是一种柔性结构体系,已接近于现代框架结构。房殿式屋顶,屋檐出挑近四米,坡度平缓,显得舒展平稳。殿身与屋顶之间的斗拱硕大,在整个立面中的尺度感和重量感因而特别突出,具有很好的结构作用和装饰效果。柱子向内倾,倾斜度由里向外依次加大,起到了稳定大殿的作用。大殿中央有一尊佛像。为衬托佛像的高大,建筑者有意将佛像伸出柱身,并使其后背光与后排柱头斗拱的出挑、天花的斜度相一致,达到了佛像与建筑空间的紧密结合,加上内外槽上部繁密的天花与简洁明快的梁杭、斗拱、精致的背光等形成强烈的对比,充分体现出唐代建筑艺术处理空间位置的特色。
佛光寺的文殊殿,其年代之久、规模之大,仅次于东大殿。它建于金天会十五年(1137),为节约木材,扩大空间,采用了金元时常用的建筑处理手段减柱法。
佛光寺的建筑堪称瑰宝,佛光寺的唐塑、壁画和墨迹也久负盛名,它们与建筑合称为寺里的四绝。仅大殿内的佛坛上就有主像5尊,胁侍24尊,罗汉500尊(后部分毁损)。这些塑像布局合理,姿态各一,面目浑厚圆润,生动逼真,线条自然流畅。正殿内现存的十几平方米唐代壁画,描绘了佛教故事,其中右次间内柱前额上的横幅,人物姿态都极优美,富有唐代特征,而其颜面、胡须笔法则部分保留了汉画的风格。大殿左右四梁下均有唐人题字,这些墨迹字迹清晰,笔法沉劲,实在不可多得。遗憾的是因保护古建筑的需要,殿内禁止拍照,所以很多遗迹和内部建筑结构无法在此呈现,只在大殿外面照了一张殿内的塑像,可谓管中窥豹、略见一斑。
东大殿左侧有六角形砖塔一座,名祖师塔,是创建时主持禅师的墓塔。塔两层,总高12米余,塔形为国内所罕见。底层空心,内置六角小室,门洞外作莲瓣及火焰形券面,塔檐叠涩砌筑。上层塔身作假券洞式门及破子棂窗。
佛光寺唐代石幢2座,一在东大殿前,大中十一年 (857)镌,轮廓秀美,雕工精致。幢总高 3.2米,下设束腰六边形基座,刻有狮兽壶门及仰覆莲瓣,幢身刻佛顶尊胜陀罗尼经,末尾刻有“女弟子佛殿主宁公遇”之名,与东大殿内墨书题记可相印证,是该殿建造年代之依据。另一幢在山门内庭院当心,唐乾符四年(877)造,总高 4.9米。束腰基座刻宝装莲瓣和壶门乐伎。幢身亦刻陀罗尼经,上雕宝盖、矮柱、屋檐和宝珠。
佛光寺盛名远扬,但每天前来瞻仰的游客屈指可数。寺庙保护的非常好,关键还不收门票(阎锡山旧居门票居然60元),可敬可敬!
P1
P2东大殿
P3
P4
P5
P6
P7
P8 管中窥豹
P9
P10
P11
P12
P13
P14
P15
P16
P17
P18
P19
P20
P21 文殊殿
P22
P23
P24
P25
P25 祖师塔
p25 唐代经幢
P26
P27
P28
P29
P30 新车就便跑跑高速磨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