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惊愕:生命的漠视》博文做点评
标签:
转载博文做点评 |
分类: 时评 |

原作者:萨日朗
母亲突然呼吸困难,仰面大口喘着粗气,样子古怪吓人,我和小妹立即叫了120,急救车一路呼啸,一会儿就到了距家不远的医院。
救护车与活动病床对接,母亲立即被推进急诊室。医生询问病情,护士忙着将各种管子插上,输氧,心电,采血,体温、血糖,一切按部就班。转眼间,母亲的胸前、手臂、脚踝被贴上多个吸盘,台架上显示屏闪烁不停,红红绿绿的数字曲线实时记录着母亲的生命体征。
我向医生介绍病情,呼吸困难,进食困难,昏睡,压疮,高血压、高血糖,医生边听边翻阅病历,他告诫,不要给病人吃东西,不要喂水,不然肺部会再度危险。
很快,初步诊断出来,吸入性肺炎,需住院治疗,可病床紧张,需要等待。
配药打针,一番处置后,母亲病情得到控制,呼吸不再急促。
急诊已不急,母亲带着悬挂的滴注液被推到急诊室拐角处。
虽是肺炎,可母亲不发烧,且无过敏史,只要对症用药,立即见效。眼见着药水滴滴落下,母亲的状态趋于平稳。有女儿在身边,她心安气静。看着母亲开始舒展的面容,我和小妹稍稍舒了口气。下面的事就好办了,有床位立即进病房,我暗自思量。殊不知,在随后三天里发生的事,让我们始料未及。
病人被撂在急诊室无人过问,极度虚弱的母亲几乎命悬一线,医院对老人生命的怠慢和漠视令人惊愕,我们经历了一场艰苦的鏖战,身心备受煎熬。
入院第一天,直至晚上仍无床位,只能在急诊室过夜了。
急诊室是接治突发病人的场所,嘈杂无序,人来人往,昼夜不宁。那排排日光灯闪亮通明,从不关闭。医生可以三班倒,可病中母亲只能在混乱环境下无奈守候,刺眼强光无情地射向每个角落,让人无处躲藏,彻夜难眠。
一宿未合眼,母亲在烦嚣的急诊室艰难熬到天亮。
第二天,刚有好转的母亲一下子蔫了下去,她无力说话。
继续做检查,拍片、CT,所有数据出来了。会诊结果:吸入性肺炎、左股骨粗隆间骨折、右下肢血管瘀斑、压疮,糖尿病、高血压,还有后脑血栓后遗症。
令人吃惊的是,母亲骨折了,而且很重,大腿那根最粗的骨头断了,已陷在股骨中开始生长,因骨折她才整日昏睡,才出现肺炎压疮。保姆将母亲摔过之后没说实话,却一口咬定是腿扭了,母亲失忆无法还原真相,我们竟然相信了保姆。
母亲病情复杂,症状涉及呼吸科、骨科、内分泌、血液科、神经科。
那母亲应该住哪科呢?肺部感染,理应呼吸科,开始时医生也认同。
呼吸科主任说“现在没床位,需等待,老太太骨折,可以住到骨科去!”显然,他不愿意接收母亲。
骨科主任说:“住骨科可以,要动手术,把已长上的骨头拉出来重新复位,然后打钢钉固定,还有,压疮需做植皮手术!”
血液科主任说:“老太太腿部有栓塞,要做个滤网拦截手术,防止血栓上移,如果不做,随时有生命危险”。
科主任从各自专业出发,极力劝说做手术,如果不,结果会很严重。
仔细分析后,我们的回答是,既然骨头已长上,没必要拉出重新固定,当务之急是肺部消炎,而不是马上做各样手术!
劝了半天,一个手术都不做,医生对不听劝的患者历来不满。那医生毫不掩饰地说:“你们认为老太太此次来医院还能回去吗,她病情严重,你们不同意手术,随时可能死掉,也许明天早上就走了?”
医生的话让我大为吃惊。
不允许进食了,医生给母亲插上胃管,插胃管是要打营养液的,可这里却不提供,理由竟然是“电脑不支持”,只有住进病房才有;那我们就自己去买吧,也不行,急诊室不提供打营养液设施;那我们就自己粉碎食物吧,却找不到空位电源;病人需要开水,也没有,饮水要到另一幢四楼;陪床只能站,没有坐。
这是一家三甲医院,看似光鲜亮丽,硬件齐全,可病人却是步步坎,处处难。
不做手术,医生立即淡忘了病人的存在,你就等去吧!主任医生迅速消失在我们的视野中,不再出现。
已经两天没吃没喝了,生理盐水怎能长时间支撑人体运转,母亲就这样被撂着,耗着。在我一再恳求下,医生说急诊室只能打葡萄糖,可母亲此时血糖已远超正常值,打多葡萄对身体更加不利。
医生轮班上岗,可再无医生察看母亲病情,吊瓶空着,胃管空着,周围急诊患者已纷纷离开,他们陆续被安排到相应病房,唯独母亲无人理睬。
我感到问题严重,与其它患者相比,母亲年龄大,问题多,病情复杂,谁愿意接收这样的患者呢?科主任拒绝,谁也没办法。
母亲病情告急了,心跳加快,开始发烧,右腿肿胀,身体更弱,她双眼紧闭。我向医生求救,病人过于饥饿,她需要休息,需要床位,急诊医生回答,这里只能用药退烧,营养液没有,还是那句话 “电脑不支持”。
饥饿疲惫的母亲只好在乱哄哄的急诊室熬过第二夜。
怎么办?怎么办?继续下去,母亲会有生命危险!
好心护士悄悄告诉我,要盯住呼吸科主任,只有他签字才好使,不要在这等,要去呼吸科找。
第三天,我早早去呼吸科找主任,今天定要进病房。
呼吸科主任笑呵呵地接待我,他说话和缓,语气平静,他仍劝我不要住呼吸科,要去骨科做手术。我无法继续听下去,我要的是病床,可无论怎么恳求,他坚决不松口。想到仍在等待的母亲,看着主任无所谓的样子,我再也忍不住,泪水一下子流了出来,我请他行行好,快些救妈妈!
这主任一定是见得多了,他早已铁石心肠,对我的急,我的哭,我的苦,无半点同情,还是那几句话,没病床,没办法,需等待。
当我再次回到急诊室,碰到了急诊室主任。
来这三天了,还是第一次见到这位主任。主任年龄不小,样子似慈眉善目,面带微笑。我以为人老了,心肠会更善,可我错了,就是这位老主任,竟然提出让母亲住到急诊室的重症监护室(ICU)去。
什么,重症监护室?
常识告诉我,ICU是危重病人才进去的,母亲现在只是极度饥饿疲倦,她呼吸虽弱,可无脏器衰竭,无休克,他们究竟安的什么心?
我说:“我妈妈现在没到抢救那一步!”
医生说:“那再过一天就要抢救了,现在进去也是可以的!”
原来将老人耗在这里,就是为了进ICU吗,我愤怒了!
呼吸科主任也来了,两个主任一块劝我将母亲快些送到ICU,旁边医生在帮腔,那样子虎视眈眈,似乎只要我哼一声,这群人会立即七手八脚将母亲推进ICU。如果真的进了ICU,我想母亲不会活着出来。
我感到前所未有的无助,突然要窒息,小妹不在,她在给学生上课,老父亲在家等消息,我一下子慌了,泪水再次涌出,我大声喊了起来:“我妈妈来三天了,现在是没吃没喝没人管,不能休息,不能睡觉,别说是老人,就是年轻力壮小伙也受不了,她不需要抢救,不需要呼吸机,她只需要营养液,只需要一张普通病床。那么多人都安排了,唯独我妈妈不能,就因为她年龄大吗?老年人也是人,所有人都会老的……
我泪如雨下,我可能声嘶力竭了,我一定很失态,我怎么了?
围拢的人多了起来,有个高大的身影挤到身后,他轻轻在我肩上拍了两下,一看,原来是儿子,不知什么时候来的,他悄悄对我说,妈妈,要冷静。
是的,我需要冷静。
我回头看着风烛残年的母亲,她病着,她老了,我是她的监护人,我绝不能让她受到伤害,我定要保护她。
现实不相信眼泪,救母亲不需要眼泪,我不再哭泣,不再作声。
显然,我的一番哭诉未起任何作用,主任见我不说话,以为我想通了,马上对年轻主任说,要不,你带她去ICU看看!我答应了,我倒要看他们葫芦里卖的什么药?
年轻主任介绍,ICU设备齐全,封闭式管理,不允许家属陪护,每天只许探望半小时,现在闲着3张病床…… ,最后补充一句,ICU每天的费用要高些。后来我知道,ICU一张床每天收费1万元以上。
原来如此,他们极力想送母亲进ICU,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利益,是金钱。“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体弱多病的老年人是他们最好的猎物。患者的痛,家属的急,他们熟视无睹,他们毫无恻隐之心。而ICU闲了3张床,他们却急得要命,不填上空位誓不罢休。
小妹赶来了,主任们继续向她进攻,快些进ICU吧!
这些利欲熏心的家伙真是看错人了,我们姐妹不会随意任人摆布。遇到问题我会观察思考、分析判断,我不会上当。而小妹呢,她是老师,她懂得人的心理,那些人虽没将真实目的说出,可那一个动作,一个眼神,不经意的一句话,怎能逃过小妹的锐利之眼,她也早就看出他们的居心叵测。
我们商定,今天母亲必须进病房,必须。
正门进不去,那只好走旁门了。小妹这才想起,她的同事认识这所医院的院长,电话立即打了过去。
随后事态势如破竹,一路绿灯。当晚,母亲就被推进温暖安静的病房,在这里,还遇到了医术不错、妙手仁心的好医生。营养液终于挂上,母亲可以睡个安稳觉了。
这张床,让年近九旬的母亲等了62个小时。
这次住院经历,让我真正体会到了百姓的“看病难”,让我看到了无良医生的丑恶嘴脸,让我看到了他们对生命的漠视。当然,大多医生是好的,是有良知的。我们很幸运,不是每个患者都有这样的运气认识院长,如果不是小妹同事帮忙相助,那母亲的结局会怎样,真的不敢想。
医院创收极大地伤害到患者的健康和利益,如果我们的医院仍将金钱和产值挂钩,那医生心灵就会继续被扭曲。作为百姓,真的希望医院把着眼点转到为百姓服务上来,救死扶伤,提高医术水平,实行人道主义,这才是医生应该做的。
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
以上的文章是我的博客好友“欢乐每文”转载的一篇博文,她在转载的留言栏里留下如此评语:“转载一位博友的亲身经历,文章中刻骨铭心的描述,反映了目前医疗系统所普遍存在的现实问题。让我们深刻地感悟到:人的生命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值得我们尊重!”
晓薇逐字逐句读完全文后作了如下点评:看完全文,客观地说说,医院床位紧张是个实情,老太太去的那日没床位,运气也差。老太太的年纪大,毛病多,棘手,让医生望而却步是个事实。这么多的毛病可以涉及很多科室,因此医生都不想揽麻烦事而推脱了,都怕负责任。据我所知,年纪大的病人做骨折手术,一旦困倒很容易得并发症,严重的还会引起肺炎甚至引发到严重的痰堵塞呼吸不畅而猝死,切开气管是必要的救治办法,而这个状况就必然要进ICU了。文中医生建议进重症监护室的提议也不坏,因为确实那里有空床位,护理也更到位,当然价格也昂贵,不到万不得已,家属是不愿进的。认识院长,当然能够开绿灯了,碍于情面也会悉心照料。这年头认识医生就是好,这个我的体会太深了。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