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想像来还原人物美德:王琼华的《一汤陈》赏析
(2019-10-31 20:41:38)
标签:
微型小说人物描写故事方法 |
分类: 作品研读 |
王琼华的一组系列微型小说《裕后街风情》(6篇)写活了湘南“裕后街”上6个中国社会最底层的普通乡镇人物——黄半子、一汤陈、光头剃、蛋婆、刘三步、担水的——你光是从6个乡镇人物的名字上就可以悟出,他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谋生本领和绝招;在这些谋生的本领和绝招中又生动有力地凸现了被全民族、全社会看重的、要努力传承和发扬光大的传统美德和人性善根,而每个集传统美德和善根于一身的乡镇底层匠人、艺人,人人都有着独特鲜明的个性和令人感慨的命运。我们可以从写活系列人物的具体方法上学习微型小说创作。
“一汤陈”的命运是靠着自己的诚信和善心改变的。“瓜脸女人”为了儿子能读大学,自愿去“陈八碗”的餐馆打工,她靠着自己做鱼头汤的招牌手艺,使“陈八碗”的餐馆生意从萧条冷落走上了红火兴旺;而当“陈八碗”跌伤,餐馆改由儿子经营,“瓜脸女人”被辞,餐馆就开始走下坡路、直至闭馆歇业;此时的“瓜脸女人”不忘“陈八碗”的旧恩,她重新用“熬汤绝招”救活了“陈八碗”餐馆,自己当了老板后又请回过去的恩人来重新坐台收银。昔日的小工如今反转成了老板,“陈八碗”餐馆名自然得改为“一汤陈”了。
王琼华在这个人物个性和命运中能展示体现正能量的文学创意,靠着他机智的微型小说特有的构思。这个智慧构思首先体现在他的情节设计和叙事策略上。他常常是从人物底层的“平凡普通的生活”来起步做微型小说的“启动细节”;从人物的平凡起笔,然后才写到乡镇艺人们手艺的“特别”;“特别”的“叙事”之后,再发展为“奇特”;“奇特”之后常常通过“跳移式”的折叠情节,把原来故事讲述中“留白”了的谜底内容在结尾时突然补叙——通过补叙——使奇人不奇,奇事不奇。让人心悦诚服的因果关系的揭示,才让我们感受和领悟到寄寓在人物个性上的传统美德与文学立意的机智创建。用最简洁的写人套路来概括,就是:“平凡——特别——离奇——美德”。
《一汤陈》的情节流程最能代表王琼华这组作品的机智叙述。“陈八碗”的“八大碗”招牌菜,尽管出名,但裕后街饮食业的竞争让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这就是乡镇平凡而又正常的百姓生活。那个“瓜脸女人”当了小工、做了鱼头汤后,竟使“陈八碗”的店子起死回生了。故事情节至此就开始有些“特别”了;而情节发展到“陈八碗”摔伤,儿子接班辞退“瓜脸女人”后,陈家餐馆就败落到要关门了。这个“瓜脸女人”究竟有什么“离奇”的绝招?情节的由“特别”到“离奇”的过程和详情,正是王琼华省略了、留白了从“特别到离奇”的关键。直到作品最后的高潮细节——“瓜脸女人”的报恩,重回陈家餐馆执业当老板,让关门死火了的餐馆重新兴旺红火起来,“瓜脸女人”与“陈八碗”的身份反了一个个——女人变成了老板,“陈八碗”则变成是有高薪的收银员了。作品的结局细节终于解开了故事的悬念:原来是“瓜脸女人”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中药,才使得陈家的“鱼头汤”鲜美无比,那绝招还是“瓜脸女人”的奶奶传授的,这个被移至作品结尾才补叙的情节,使得“发展细节”的“特别与奇特”能建立因果,特别不特、奇事不奇了。从“平凡到奇特”的因果关系的建立,便把“瓜脸女人”的善良、报恩的美德仁义显现了。作品的最后,还有王琼华的“神来之笔”——补叙的细节——那两味中药究竟是什么?王琼华在这此故意“留白”,而这样的“留白”正是微型小说在小篇幅里制造最大的审美信息,创造一个供读者展开想象的艺术空间的有效举措。因此,《一汤陈》的用“跳移式情节”来揭示情节因果和人物美德可以这样归纳:“平凡——特别——离奇——跳移+留白”。
我们可以用这样的“跳移式情节”模型来分析王琼华的其它5篇作品。“光头剃”为什么后来不再给女人做头发了?在最后的情节结局里,通过他自言自语的“补叙”和他要把剃刀交给那个瘦小子,要他埋在他奶奶的坟头。这就是“既揭秘又留白”的“半点破细节”,作家把“光头剃”坚守纯美爱情的“人格拼图”放到最后才“拼全”,并再留出“一块空白”供读者去想象,这几乎成了王琼华“系列微型小说”写人情节的常用技巧。用自己最熟悉的创作方法写自己最熟悉的故事题材,最容易形成一个作家的创作个性;而用最能体现微型小说文体魅力的情节方法来写人叙事,就最容易形成系列微型小说的艺术风格和文体特征。
一汤陈
王琼华
这一口汤还得上“一汤陈”去喝。
“一汤陈”是一间馆子的店名。店子原来叫“陈八碗”。老板姓陈。俗称陈八碗,还是缘于祖上传承下来的“八碗菜”。细眼一看,都是他老家宴席上几碗有头有脸的菜。头,即牛头;脸,即猪脸。但花了心思,俗菜也做出了几分特色。陈八碗接手馆子时,裕后街吃饭的地方越来越多,他的店子被逼得不死不活了。
陈八碗只得把几个小工辞了。
一个月后,掌勺师傅也走了。一天没两桌客,馆子养不起小工和掌勺师傅。陈八碗自己掌勺洗碗了。
这天傍晚,有个瓜脸女子上门,问:“老板,要小工吗?”
刚好整个一天没半个客人来吃饭。陈八碗便脱口即说:“你是老板,你要小工吧。”
瓜脸女子一噎,露齿地:“老板开玩笑呐。”
“开啥玩笑?我这个狗屁老板今天都没饭吃了。”
瓜脸女子知道怎么一回事后,便往店门走去。她走了几步,又转过身子,跟陈八碗说:“老板,点菜!”
“你、你吃饭——”陈八碗有点意外。
瓜脸女子点点头。
陈八碗说:“看见了吧,你才是我的老板。”
“我第一次上馆子,好让你老板今天开个张吧。”
原来瓜脸女子想帮自己!陈八碗心里不由一热。瓜脸女子点了一份青椒炒肉,他多抓了一把五花肉扔进锅里。炒好后,瓜脸女子说打包,拿回去给儿子吃。陈八碗便问了个明白。原来,瓜脸女子进城陪儿子读书,家底又不厚实,便想来城里最热闹的裕后街找份小工做一做。陈八碗一吁:“都不容易呵。”就在这时,八九个吃饭的客人嚷嚷闹闹走了进来。瓜脸女人马上跟陈八碗进了厨房,帮他洗菜切菜。菜炒好后,她又把菜端上桌。陈八碗见她做事利落,一张笑脸,嘴巴爽甜,便跟她说:“你是一个带财来的人。行,就在我店子做点事吧。不过,工钱只能拿人家店子的一半。等生意好了,我再跟你加点。”
“好好好,谢谢老板!”
第二天,瓜脸女子便来上班了。
但接连几天的生意又不太好了。这天晚餐,好容易才来了三四个客人。瓜脸女子见他们点菜差不多了,就说:“我们店子的汤更是一绝,不妨点一个汤。”
“什么汤?”有个胖男子问道。
“鱼头汤。”
“鱼头汤也算你店子一绝?哪个店子没鱼头汤?”
“这汤你们喝了觉得一般般,算我请客呗。”
陈八碗听到瓜脸女子这么一说,吃了一惊。客人倒是很乐意听到瓜脸女子这般说话,马上加了一份鱼头汤。不过客人结帐时也没说什么,直接便把鱼头汤的帐也给结了。
客人走后,陈八碗跟瓜脸女子说:“做生意可不能这么说话。你今天算运气好。遇到一个不好说话的角色,这碗汤我得扣你的工资。”
瓜脸女子笑道:“该扣就扣。”
第二天中午,又来了十几个客人。带头的就是昨晚来吃饭中的那个胖男子。他跟朋友说:“今天,我请你们喝鱼头汤。如果这鱼头汤算不上是裕后街最好喝的鱼头汤,我今天就把盆里的鱼骨头统统吞下去!”
陈八碗一惊,又来了一个乱说话的人!
但他感到意外,一碗鱼头汤让客人们喝得连声叫好,还追加了一大盆。很快,店子里的生意好了起来,来吃饭的人越来越多。每拨客人第一个菜就是点鱼头汤。陈八碗有点莫名其妙,这鱼头汤自己熬了那么多年,怎么突然招人喜欢上了?他尝了一口汤,惊呆了。这汤怎么比以前的好喝多了?鲜而不腻,回味无穷。呵,看来自己要走运了吧。
很快,他跟瓜脸女子加工钱了。
瓜脸女子笑道:“老板,你是个好人。好人有好报。”
第二年,陈八碗把店门口的“陈八碗”的招牌换了,取名叫“一汤陈”。这牌子一亮,店子的生意更加火爆。
这年冬,陈八碗上街买鱼头时滑了一跤,屁股上的骨头全裂开了,店子只好交给儿子去打理。
小老板走马上任的第一天,就把瓜脸女子辞了。理由就是一个,瓜脸女子年龄大了一点,有损店面形象。他又花大价钱找了几个如花似玉的姑娘来当服务员。
陈八碗一唏嘘,这店子他做不了主啦。
几年后,瓜脸女子来找“一汤陈”店子。结果发现,店子不知道什么时候倒闭了。她敲了半天门,才见陈八碗撑着拐杖把门打开。瓜脸女子称,她儿子刚刚考进北京城里读书,便想上门来答谢店老板前几年的帮助。
又问:“怎么馆子不开了?”
“妹子,你不晓得,我儿子一接手,生意就越做越差。”
“这回事呀。”
“你说奇怪不奇怪,你走后,这鱼头汤就没人喝了。我尝了一口,是不好喝了。我都把熬鱼头汤的方法一五一十传给了儿子,怎么汤就是不好喝了?”
“老板,您还蒙到鼓里头吧。”
陈八碗想了想,猛地抬起头望着瓜脸女子,问道:“难道是你……”
瓜脸女子说:“老板,我不瞒您了。在您做的鱼头汤里我偷偷加了两味中药粉末,鱼汤才特别好喝。放心好了,我奶奶传给我的一个秘方,不仅好喝,还补身子。”
“天呐,原来这样!”陈八碗才明白一切,又说,“谢谢你呀。”
“谢个什么?我奶奶说过,帮人便是帮自己。”
没多久,“一汤陈”又开张了,老板换了,瓜脸女子做老板。不过,店名并没换。因为女老板也姓陈。她把陈八碗请来坐收银台,还开了一个很高的工钱。陈八碗说:“这行不行呢?”瓜脸女子爽朗朗说:“有啥不行的?当年我最艰苦时,你收留了我。”
女老板在鱼头汤里放了两味什么中药,至今仍是让街坊们津津乐道的一个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