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小小说的刘海涛
小小说的刘海涛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4,916
  • 关注人气:1,035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留一个创意空间让你想:蔡中锋微小说的“建模分析”

(2019-10-09 15:35:37)
标签:

微型小说

情节

模型

悬念

故事

分类: 作品研读

蔡中锋的微型小说创作有较为明确的文体意识和审美追求,一批仅600字微型小说佳作充沛地显现着这种文体的基本创意结构和文体特征——它们常常是从正常的情节形态开始启动,然后用3个左右的细节来渲染和铺垫由正常形态转为反常形态的过程,由此产生微型小说特定的悬念来吸引读者的阅读注意力;到了高潮细节里,则通过转折突变,快速地给出一个解释正常与反常之间的令人信服的艺术因果:或者通过回溯故事情节来补叙暗示,或者通过主人公之口和第三人称叙述者之口来或全点破、或半点破、或全留白这篇作品的机智创意,使微型小说孕育出特别丰富的审美信息,实现微型小说震撼读者心灵的阅读效果。

《鸳鸯名片》的开章就写“我”发明了“鸳鸯名片”后,在全市范围内无论办什么事都一帆风顺:先找张局长办事,张局长一看印有“老王”一面的名片,要办的事情立刻畅通无阻;再找刘县长办事,也是同样的效果。这2个发展细节外表形态不同,但本质内涵却相同,这“鸳鸯名片”为什么有如此大的魅力?这就是形成悬念的“反常情节”了。高潮细节迅速地翻开了“底牌”:原来名片里面印着的“老王”是现任市长,而“我”是谁?这里故意“留白”了。这个创意实际上是含蓄地批评当前职场上靠领导的权力来办事的不正之风,这个创意的产生是通过“补叙”进前面情节的留白内容,而启动了读者的深入展开的全方位想象,可以说这叫“通过补叙情节的客观性半点破”。

《最好的魔术师》也是这样的“微型小说创意套路”:姚老师给学生玩转移钢笔的小魔术,第一个细节是将钢笔变到刘军的书包里,这是“正常”的魔术表演情节;但姚老师第二次将钢笔变到王梅的书包里就“反常”了。直到30年后,姚老师回答“我”的疑问:姚老师是看见了王梅一个人在办公室偷藏了张老师的一支和姚老师一样的钢笔。这个结尾仍然是“补叙前面留白的情节”,让奇事不奇,让反常和正常建立起因果关系。作品最后一句“他足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魔术师相媲美”。可以说这仍叫“通过补叙情节的客观性半点破”。作家留白的内容是催发读者去想象姚老师不让王梅出丑、爱护学生的幼小心灵、促成学生健康成长的博大爱心与教育智慧。

《游鱼》则是通过人物自己的主观意识来点破“他”反常的救人后反而自杀的人物心理动机——“他”得了治不好的病,不愿拖累家庭——这也是“半点破人物动机”来营造读者的想象空间。那篇1500字的微型小说《局长中了500万》也是同样的“创意模型”:局长为什么一而再、再而三地做出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反常言行”——他竟愿意多给人10万元来替人去领500万的彩票奖金?这个“反常”的因果,作家全留白了,但正是这样的留白,才创造了微型小说能给读者带来的丰厚的审美信息。这个局长的奇怪的并做了3次渲染的反常行为,究竟是为了什么呢?作品的创意我们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局长硬要替人去领彩票奖的真实动机可能是想用中彩的500万来“掩护”自己来历不明的巨额钱财,这个隐含的创意当然全留给读者想像了。

这样一种“正常——反常——留白”的情节设置和创意表达的模型,基本上形成了蔡中锋微型小说的创作个性。一方面显示了蔡中锋微型小说的文本风格,另一方面也展示了微型小说特殊的文体魅力和创作方法。蔡中锋的艺术实践和文体追求代表着中国的微型小说创作已形成的艺术风貌和目前所能达到的艺术成就。

40年来中国微型小说的发展,从创意的内容角度讲,已从微型小说表达的多数为贴近现实的政治内涵,逐步增加为与历史相关的哲理内涵,再增加为现实生活中的人性内涵。这个创意内涵的排序是:展现为人性内涵的最多;哲理内涵的次之;政治内涵的再次之。从文本结构的角度讲,已从《醉人的春夜》里“正常+反常——斜升”;逐步开始出现类似《客厅里的爆炸》那样的“正常+反常——突转”;更多的是像《游鱼》《鸳鸯名片》《最好的魔术师》那样的“正常+反常——留白”。这就是说:微型小说创意表达的结构形式,已从较多的故事情节的“斜升和转折”发展到更多的“情节留白和人物动机留白”了。于是从创意表达的结构形式来说,虽然3种形式均有,但这3者在混合状态中的排序也发生了变化:第一,最多的是“正常+反常——留白”;其次是“正常+反常——转折”;然后才是“正常+反常——斜升”。当代微型小说40年来,从创意内容与创意形式的这种逐步的演变,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文体特征和审美规律,这证明着:我们对微型小说文体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越来越接近微型小说的本质特征和基本规律了。

                   鸳鸯名片(蔡中锋)

  自从我发明了鸳鸯名片并投入使用之后,我在全市范围内无论办什么事情都一帆风顺。

  那天我找张局长办事,就先拿出了我的名片:“张局长,您好。这是我的名片。”

  张局长看后很是奇怪:“这?不对吧?”

  我忙解释:“噢,对不起,我拿反了。这面是老王的,那面才是我的。我们这叫做鸳鸯名片,我这种印法在全世界还是首创呢,哈哈!”

  张局长听了,受宠若惊地说:“原来是您呢!有什么事您打个电话就行了,您怎么亲自来了?

  我说:“老王不是整天在外面忙吗?他一直没有空,我一个女人在家闲着也没有什么事可干,凑给别人办点小事的空算是出来活动活动身子骨吧。”

  张局长忙说:“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还有一天我去找刘县长办事,我也是先拿出了我的名片:“刘县长,您好。这是我的名片。”

  刘县长看后一脸的莫明其妙:“这?不对吧?”

  我忙解释:“噢,对不起,我拿反了。这面是老王的,那面才是我的。我们这叫做鸳鸯名片,我这种印法在全世界还是首创呢,哈哈!”

  刘县长听后,恭恭敬敬地说:“原来是您呢!有什么事打个电话就行了,您怎么亲自来了?

  我说:“老王不是整天在外面忙吗?他一直没有空,我一个女人在家闲着也没有什么事可干,凑给别人办点小事的空算是出来活动活动身子骨吧。”

  刘县长忙说:“有什么事您尽管吩咐,我这就安排人去办!

  老王是我们市的现任市长。

  我是谁呢?不告诉你。

                       最好的魔术师蔡中锋)

    三十年前,我在定陶四中上初中,姚老师教我们语文。在授课时,姚老师的教学方法往往不拘一格,妙趣横生。

  一天中午第三节课铃声响过,只见姚老师健步走向讲台,笑着对大家说:“我刚跟人学了一个小魔术,为了活跃一下气氛,正式上课前我先给大家表演一下好不好?”

  “好!好!好!”听说姚老师要表演魔术,全班同学一起欢呼,课堂内的气氛立即热烈起来。

  等大家安静了一下,只见姚老师从上衣口袋里取下了一支钢笔,笑着对大家说:“大家注意看好这支笔,我一会儿就将它变没了。”说完,姚老师拿笔的手在空中晃了几下,手中的笔果然没有了踪迹。

  正在大家纳闷的时候,姚老师说:“我已经将这支钢笔变到了刘军同学的书包里!

  说完,姚老师走到第三排最右边刘军同学的座位前,果然从他的书包里找出了那只钢笔。

  大家非常惊奇,一齐为姚老师鼓掌。

  姚老师走向讲台:“我再给大家表演一次好不好?”

  大家一起说好,于是姚老师再将那只钢笔举起,又晃了几下,那只钢笔又在大家地注视下从他的手中消失了!

  姚老师说:“这次我将这只钢笔变到了王梅同学的书包里,哪位同学愿意帮我去找一找?”

  大家纷纷举手。姚老师说:“那就让班长陈明去找吧。”

  陈明走到在最后一排靠左边王梅的位子前,竟然真的从她的书包里找出了那支钢笔!

  大家掌声雷动,大呼神奇……

  日月如梭,光阴似箭,转眼间三十年过去,姚老师已经退休多年,但我仍然常常去看望他。

  有一次师生见面,我突然想起姚老师三十年前表演魔术的事,仍很不解:“后来我能想明白的是,你第一次一定是趁大家不注意让钢笔落到了袖筒里了,当你翻刘军的书包时,再让它回落到书包里就可以了。但第二次您是如何将笔瞬间变到最后一排王梅的书包里的,我至今仍没想明白。”

  姚老师说:“你说的是对的。其实我根本不会表演什么魔术!第一次我就是让钢笔落进了我的袖筒里了。至于为什么第二次王梅的书包里翻出了那只钢笔,那是因为,下完第二节课时,只有王梅一人进过语文组的办公室送作业,当时办公室里也没其他人,可是她走出办公室后,张老师放在桌子上的那只心爱的钢笔却不见了,而我恰巧有一支和张老师一样的钢笔……”

  听了姚老师的话,我恍然大悟。姚老师虽然平生只表演过这么一次魔术,但我却觉得,他足可以和世界上最好的魔术师相媲美。

游鱼蔡中锋)

    他从小就喜欢鱼。

  在他的童年时代,他就常常一个人蹲在小河边看河里游来游去的鱼,心中不住地想:“我要是能变成一条鱼该多好啊!”

  到了少年时代,他成了远近闻名的游泳能手,一个猛子能扎出半里去,出水的时候怀里还常常抱着一条大鱼。在水里的时候,他觉得自己就是一条鱼,感觉特别的舒畅。

  高中毕业后,因为家里穷,没钱供他上大学,他只好出去打工。在武汉打工的时候,他认识了一个打工妹。不久,他们结婚了,过了一年,他们又有了一个男孩。日子就这样过着,简单、劳累、清苦、快乐。

  有一段时间,他常常在长江边徘徊,长时间地望着江水发愣:“做一条鱼多好啊!无忧无虑地生活真幸福!”

  那天,他辞去了工作,决定再领着老婆孩子散最后一次步,吃最后一顿饭。

  当他们走到长江边的时候,突然,一个女孩跳到江里,接着,一个男孩也跟着跳进去。转眼间,他们都被江水吞没了。

  他毫不犹豫地跳下江去,把男孩女孩都推给了岸上的人们。

  他深情地朝岸上望了最后一眼:“永别了,老婆,永别了,儿子。从今天开始,我就是一条真正的鱼了!老婆,这几年咱俩打工挣的钱都在你那儿呢,你和儿子好好过日子吧。你们娘俩还不知道,我得病了,要活下去一年就得花十几、二十万。咱看不起,咱不看了,一分钱咱也不花。”

  “我已经成了一条真正的鱼了!”想着想着,他就朝江心游去,不久,就和滚滚的江水融为了一体。

                       (《微型小说选刊》2018年第八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