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给故事中的人物贴上标签:学校没有教的故事力(15)

(2019-09-27 07:33:46)
标签:

故事

人物

个性

标签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在文学作品中,我们会努力创造一种真实鲜活的、多维组合的人物形象,千方百计地避免给人物“贴标签”或者“脸谱化”。但是,在用声音做载体的故事讲述里,我们需要迅速地给故事人物贴上“标签”,让听众马上联想现实生活中类似的人物,实现情感的共鸣。

 一、“标签效应”:帮助故事人物植于听众的大脑

 心理学上有一种说法叫“标签效应”。美国心理学家贝科尔认为:“人们一旦被贴上某种标签,就会成为标签所标定的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心理学家在招募的一批行为不良、纪律散漫、不听指挥的新士兵中做了如下实验:让他们每人每月向家人写一封说自己在前线如何遵守纪律、听从指挥、奋勇杀敌、立功受奖等内容的信。结果,半年后这些士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他们真的像信上所说的那样去努力了。一个人被别人下某种结论,就像商品被贴上了某种标签。当一个人被一种语贴上标签时,他常常会使自己的行为与所贴的标签内容一致。

讲故事也一样:你为故事中的人物贴上标签以后,听众“标签”的定性影响。这时候,无论人物的行为走向是“斜升”,还是“反转”,都能让听众在自己的意识和生活中找到相匹配的人物。在你讲的故事里创造一个贴有独特“标签”的型人物,无论是“好”“坏“不好不坏”“又好又坏”的人都能让听众联想起自己的生活、唤醒自己的认同感,这时候,你给人物贴的“标签”就持续影响听众

《故事会》里的许多故事,用平易浅显生动活泼的叙述语言,讲述了普通百姓身边的故事。它有精彩的核心节,情节结局又常常出人意料。如果我们来分析《故事会》里的人物,就会发现有很多标签式的人物——冲动的小伙子 、有心机的大叔、善良的姑娘、偷懒的大学生、擅长各种疑难杂症的老中医、八面玲珑的办公室主任……因为他们身上的“标签”,就让我们能够与自己身边生活中的人一一对应起来,唤起我们对自己生活的代入感。所以,你所讲故事中的人物一旦贴上了“标签”,就更容易影响听众。

 二、带普遍性的“人性标签激活听众的情感共鸣

 写过20部小说开创了美国“海史密斯流派”犯罪小说的女作家海史密斯认为:

 首先,读者想看的是人,是那些他们能够相信的角色,而且最好与他们有那么点相似。我认为,一名天真、鲁莽但幸运的英雄主角能吸引读者,是因为我们都害怕自己在危机中无法做出明智的应对。但如果有这样一个角色出现,并且最后成功度过难关,读者就会到鼓舞。你必须让读者对故事中一、两名角色产生共鸣。

 口述故事时,如果角色人物不能给听众带来情感共鸣,他们不会继续听下去。你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你的听众了解:人物的动机是什么在特定的故事情境中他们会有什么反应、会说什么话做什么事你根据听众的故事期待心理,去找到一个曾经在他心中留下过痕迹的人物而要塑造一个这样的人物,就应该抓住人物的某种具有概括性的思想意识、心理动机,并使之明确化。这样听众才能调动他以往的生活经验,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验进入到你所描述的故事情境中。

古希腊口口相传的《伊索寓言》,故事主角虽然大都是拟人化的动物,但每个人物都贴有鲜明标签。《农夫与蛇》里的农夫有一个善良的、因怜惜恶人而遭恶报的标签;《龟兔赛跑》里的兔子有一个骄傲自满的标签;《狐狸和葡萄》里的狐狸有一个酸葡萄的标签;《牧童和狼》里的牧童有一个撒谎者的标签……每个故事之所以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留存,就是因为——标签式的人物,形象化地传达了人类某种共性化了的思想理想情绪情感这些短小精悍的故事、类型化的人物,只要看过、听过一次,就会和自己生活中的经验相结合。这就是——给人物贴这样的带普遍性的人性哲理的“标签”,才能激活听众和读者的情感共鸣。

 三、外在标签+内在标签=有特点的类型人物

 罗伯特·麦基在《故事》一书里曾说:

 人物塑造是一切可以观察到的人的素质综合,一切通过仔细考察便可获知的东西:年龄和智商;性别和性向;语言和手势风格;房子、汽车和服饰选择;教育和职业;性格和气质;价值和态度——我们可以通过日复一日地记录某人的生活而获知关于人性的所有方面。这一特征的总和使得每一个人都独一无二,因为每一个人都是通过遗传给予和经验积累组合而成的仅此一个的个体。这种各种特质的独特组合便是人物塑造。

 这样的人物实际上就是高尔基说的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在故事里创造这样的“熟悉陌生人”,需要有“内在标签”和“外在标签”。讲故事时,我们需要给人物贴上一个“外在标签”,需要贴上一个“内在标签”——即具备了概括性的人物内在精神和人性深层的共同内涵如果故事里的人物,内外的标签一致,那么在你的心中人物形象就会被放大。如果内外表现不一致,那么在你心中人物的形象激活自己的思考。无论是哪种情形,我们都需要为你所讲述的人物划定明确的“内外标签”,然后在故事讲述时强化,形成“标签效应”。

麦基的书里记录着一个这样故事:

 两辆汽车在公路上飞驰,其中一辆是锈蚀的客货两用车,后面放着水桶、墩布和扫帚。开车的人是一个非法移民——一个不苟言笑、性情羞涩的劳动妇女,靠打黑工做保洁来维持全家人的生活。与她并驾的是一辆光可鉴人的全新保时捷跑车,驾驶者是一位衣冠楚楚、有钱有势的神经外科大夫。

 你看两人的“外在标签”是不是已经非常明朗了。两人具有完全不同的背景、信仰、人格和语言。故事继续:

 突然,在他们前面,一辆载满学童的校车失去控制,撞到了高架桥的一根水泥柱子上,大火燃起,将孩子们困在了车内。现在,在这一可怕的压力之下,这两人的本来面目究竟会是如何?谁选择停车救援?谁选择继续往前开?他们都有继续前行的理由。那个家庭保姆担心,如果她卷入这场事故,警察也许会盘查,发现她是一个非法移民,将她逐出边境,这样她的家人就会挨饿。外科大夫担心如果他受到伤害,双手被烧坏——那可是一双施展神奇微创手术的手,那么成千上万未来病人的生命就会因此丧失。

 你看,人物的“内在标签”是不是呼之欲出了

 现在,大夫和清洁工都击碎窗玻璃,爬进炽烈燃烧的车内,抱起号哭的孩子,将他们推向安全的地方。但是,选择还没有结束。熊熊的大火很快就把汽车变成了一座炼狱,他们脸上的皮肤被灼烧着,每一口呼吸都痛得撕肝裂肺。 在这一恐怖的深渊中,他们两人都意识到,只剩下一秒钟的时间可以救出后一个孩子了。大夫的反应会是如何?在这千钧一发的本能反射中,他是伸手去够远处的白人孩子还是顺手拉出身边的黑人小孩?清洁工的本能又会让她如何反应?是去救那边那个小男孩,还是畏缩在她脚边的小女孩?她将如何做出“苏菲的选择”?

我们也许会发现,在这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物塑造深处,是一种完全相同的人性——千钧一发之际,他们都愿意为陌生人牺牲自己的生命。文化渗透的不可见力量也许会促使他们做出一个不由自主的选择,从而暴露他们无意识的性别或种族偏见……我们将窥探到他们的内在本性,并在智慧之光闪现之际把握住他们的性格真相。

 无论故事从哪个方向推进,我们都可以从中看到2个“外在标签”截然不同的人,却有着共同的“内在标签”不同外貌、不同种族、不同性别的人,有着共同的人性美德,都愿意用自己的生命去拯救别人。在故事讲述中,把带着某种人性美德的普遍性“内在标签”与不同人物的“外在标签”组合,就更能唤醒听众内心深处善的意识、美的情志,更容易激活听众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独特形象的个性化外在标签+共同人性的概括化内在标签”,就会塑造出生动、精彩、鲜活的故事人物。

想一想,你听过的故事里哪个是给你留下印象最深刻的人物,然后分析他身上的标签是什么?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