暗示性创意:聂鑫森的《鸳鸯锁》赏析
(2019-09-25 09:08:05)
标签:
微型小说人物描写细节创意 |
分类: 作品研读 |
聂鑫森的《鸳鸯锁》的故事结局是“折叠式反转”;文学创意是“暗示性半点破”。
故事的总体情节是:一对夫妻颜笑和茅矛准备办离婚手续,需要到鸳鸯谷去解开他们结婚时系上的“鸳鸯锁”。路途中,杨老大讲述自己儿子和儿媳的故事;颜笑又特意为茅矛准备了“苏州红绸折叠伞”;此时杨老大的钥匙已打不开鸳鸯锁了;结尾时一个“暗示性动作细节”(从分开住到住到一起)表示他们重归于好。从准备离婚到不准备离婚,这就是情节的反转。故事开头先是“背景细节”:张家界的鸳鸯谷有套牢的鸳鸯锁;发展细节(1)是杨老大送颜笑和茅矛去解鸳鸯锁了——故事是从中间开始的。接下来发展细节(2)则是“折叠”进颜笑和茅矛4年前来这里旅行结婚,专门来购买、套挂鸳鸯锁的原因和过程。这样的折叠叙述,完成了故事反转前的要交代的缘由和铺垫。发展细节(3)是杨老大对他们不带钥匙来开锁有直觉:“不带钥匙,说明有舍不得对方的地方。”发展细节(4)是颜笑特意为茅矛预防感冒而准备的一把“苏州红绸折叠伞”。发展细节(5)是杨老大的儿子、儿媳因现实生活的“累人”也各分一方,杨老大和儿子照顾瘫痪大娘的故事终于感动了茅矛。这3个发展细节实际上是为情节的反转,为茅矛和颜笑的情感变化,打下了让读者可以认同的“因果铺垫”,正是因为这3个情节才使得我们理解了他们从想离婚到不离婚的反转是合情合理的,是有因果逻辑的。
高潮过后的结局细节是个暗示:“夜深了,茅矛听见颜笑小心地拉门、关门,听见轻悄的脚步声朝自己的木屋走来,她赤脚下床,蹑手蹑脚地去把门栓抽开,然后兔子一样钻进热烘烘的被子里。”这个动作性的细节描写,不用直接明示,已暗示他们重新和好的反转结局。注意,对这个高潮与结局的细节,作家没有点破一句立意的内涵,全靠读者凭借这个细节来想象故事的结尾,作家的“暗示细节”仅仅是客观叙述主人公的一些动作——通过动作细节来暗示未来可能会出现的或必然会出现的情节,让这个想象中的情节包蕴着故事的底蕴,这就是“暗示性创意”的艺术呈现。用具体的细节、情节,用具体的人物动作和情节意象来做读者展开审美想象的“艺术起跳板”,这就是“暗示性创意”的基本涵义。
这篇作品的“暗示性创意”,有着较大的生活哲理性和艺术概括性。颜笑和茅矛从相恋到结婚,从结婚到想离婚的过程,是当下无数中国年轻人的真实的生活写照:他们热爱生活,向往浪漫,想通过脚踏实地的奋斗去实现高质量的生活。但困顿、困难的世俗生活,又一步步地磨损着他们的激情和理想,逼迫着他们“倒退、撤离、逃跑”,常说的“理想是浪漫的,现实是骨感的”,就是当下无数青年生活现实的写照。而在困难中坚持,在矛盾中奋起,不忘“初心”,坚守爱情的信仰和理想,正是这篇作品具有正能量的鼓舞人们勇敢面对生活挫折的“文学创意”。
这是个春雨如丝的午后,六十岁的杨老大领着颜笑和茅矛离开农家休闲村,沿着石磴道,朝左侧的一个小石坪走去。小石坪叫“天长地久”坪,立满了一排一排的铁索链架子。每个架子古朴、结实,两根大石柱,绷着五根黝黑的铁索链,像五线谱一样;铁索链上套牢了一对一对的鸳鸯大铜锁。所以,这条处于张家界远郊的大峡谷,叫鸳鸯谷,是四年前开发的一个景点。更吸引人的是谷中碧水盈盈,必须乘船进来,而且随处可见野生的成双成对的鸳鸯。
颜笑和茅矛,是午前乘大木船进入鸳鸯谷的。一个来自北京,一个来自广州,各乘各的航班,又各乘不同的旅游大巴来到这里,先后相差不过四十分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