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微篇小说的立意方法:广西获奖微篇小说解读与赏析

(2017-07-31 11:07:48)
标签:

文学写作

微文学

微篇小说

广西

获奖

分类: 文学写作教参

微篇小说的立意方法

——广西获奖微篇小说解读与赏析

 


广西的微篇小说文体创作在广西小小说学会的组织、引导、推动下,进入到一个繁荣兴旺、精彩纷呈的新阶段,营造了一道靓丽的中国地域文学的新风景。

广西小小说学会在200711月由广西作家协会批准成立。可以说,这是全国最早的一个省级微篇文学学会。学会成立后,亮出了“小小说桂军”的旗号,凝聚了全广西的小小说作者,以中国小小说集团军“桂军”的形象,不断向外“突围”,“攻入”了许多大报大刊。其中《广西文学》《广西日报》及广东的《羊城晚报》;《红豆》《金山》《精短小说》《伯乐》杂志,还有泰国的《新中原报》等30多家海内外报刊组织并刊发他们的专版、专辑。申弓、刘林、张凯、张弘等的30多篇作品入选国家级文学大刊《小说选刊》;会员中有200多篇作品被《小小说选刊》和《微型小说选刊》刊用;1500多篇作品入选小小说、微型小说重要选本、年选本;300多篇作品成为中小学教材及考试的读写材料。获得市级以上小小说奖400多篇次,其中申弓获第四届小小说金麻雀奖,梁安早获第七届广西文艺创作铜鼓奖,何燕获首届浩然文学奖及第20届梁斌小小说奖,韦延才、杨汉光、申弓分别获第七届、第九届、第十届中国微型小说年度奖一等奖。

学会的成立,使“集团军”的构架、功能显形了。他们年年组织评奖,已连续进行了九届:首届命名为“钦南杯”,二届“灵渠杯”,三届“界首骨科杯”,四、五届“方隆杯”,六届“崇左杯”,七届“皇马杯”,八届“捕鱼达人杯”,九届“德云杯”;并承办首届全国性的广西廉政小小说大赛。学会不断地筹办小小说创作笔会和作家作品研讨会。其中影响较大的有钦州“品味初夏绿意笔会”;“作家看宾阳写宾阳笔会”;灵山“烟墩的荔枝笔会”;崇左的“左江小小说创作笔会”等。举办的作家作品研讨会有:“梁重懋作品研讨会”、“蒋育亮小小说研讨会”、“蔡呈书作品研讨会”、“韦延才、何燕作品研讨会”;国内名家的“坭兴小小说研讨会”、“孙方友《泥兴荷花壶》研讨会”、北海“李家法小小说网络研讨会”等。频繁的笔会和作家作品研讨会,对于总结微篇小说创作经验,提高广大会员的创作积极性,促进微篇小说文体的繁荣产生了较大效应和推动作用。广西微篇小说的“八虎将”(黄自林、杨汉光、韦延才、蒋育亮、蔡呈书、韦锦雄、张凯、墨村);“五金花”(唐丽妮、何燕、林巧云、彭育彩、廖玉群)及“新势力”(杨柳芳、张弘、沈荼、潘金凤)等“品牌”和“名片”的形成,就是广西微篇小说作家队伍建设和创作业绩的标志性成果。

现在,这一本《广西微篇小说优秀作品选》,具体、生动地将上述广西小小说学会10年来的创作、征文、评奖、研讨等各项文学活动的精华做了荟萃,其中一些优秀作品已作为经典进入大学的《文学创意写作》《微文学创意写作》《青少年创意写作》等课程,成为生动、精彩的教学范文和案例。希望下列对“她们”的欣赏和解读,能对广大读者的微篇文学的创作与欣赏有所帮助和补益。

 

微篇小说的细节形态和故事材料,一般是从正常形态开始的,我们看到这本作品集的多数作品的“背景细节”、“启动细节”以及“发展细节”等,都像是故事从远道来,以生活中常有状态和逻辑进入读者的阅读中。从发展细节(1)或(2)开始,微篇小说的情节、细节开始“渐变”或“突变”为“反常”形态了;人物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出现异常、反常、怪异等传奇因素、色彩。“反常”与“传奇”的出现,当然会迅速凝聚读者的阅读注意,读者内心开始形成悬念:怎么会这样呢?人物为什么会有如此“怪异与反常”呢?这种“怪异与反常”发展下去会有怎样的结局呢?高潮细节出现时必定带来读者没有猜测到的意外结局。此时,作家的机智构思,就是让高潮细节里的“反常”与启动细节和发展细节(1)(2)里的“正常”建立起因果关系,能建立因果关系的,就能让读者理解、认同人物“反常”背后的生活合理性与人性合理性,理解、认同了“反常”背后的合理性后,读者才进入顿悟,有了阅读顿悟就将形成微篇小说的“文学创意”。现在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作家让读者理解“反常”的合理性的“路径”,将大致有这么几种方式:点破、半点破、全留白。于是:微篇小说的材料和立意的组合形态将出现:“正常+反常——点破”;“正常+反常——半点破”;“正常+反常——全留白”。

2012年“崇左杯”一等奖作品《一棵树的非正常死亡》(梅寒)属于第三种情况。

一个画家在一个镇上,看到林林总总的造型生动的根雕艺术,听到了少年的介绍:树根是从不远处的原始森林运出来的。这个“启动细节”可以说是人物与故事的正常形态。从正常到反常是这样的:画家从少年口中得知真相后,仓皇而逃;画家在旁人看来,他已“疯了”;他卖掉自己的所有家产,承包了那产出树根的原始森林;画家竟然“只要守护权,不要拥有权”——这是发展细节(2)——画家反常的、怪异的、带上了传奇色彩的人物独特的行为方式。“高潮细节”:画家“倚着树根,睡着了”,“无人知道画家的死因。”高潮细节是画家用了最高的“行为代价”(死亡)将反常和怪异推入了极致。如何理解画家的反常与怪异呢?作家“全留白”了。看作品的最后一句话:“风吹过,满林的松声叶声呜呜咽咽,如诉如泣,似问,似答……悲剧性的叙述基调,能让读者想象出作家留白的内容:作家的“环保良心”让他用全部的家产,甚至是用自己的生命来守护原始森林的自然美和生态美。这就是读者想象出来的人物的“行为动机”。这个想像出来的人物“行为动机”,会让读者理解发展细节(2)里的人物所有怪异的“行为内容和行为方式”,理解这个反常的细节和材料出现的生活合理性和人性合理性。

微篇小说的文学创意的产生和微篇小说文体魅力的产生,相当大的根源就在这种“正常+反常——全留白”的情节模型里。

 

如何写出微篇小说人物的性格真实性?如何在真实的人物细节的叙述中,让隐含的立意贴近生活的现实性和体现深度的多重性?申弓的《前朝遗老》值得分析和评鉴。

《前朝遗老》实际上是写了当今官场的生态,但申弓笔下的官场人物并不像《人民的名义》那样,大起大落、惊心动魄;申弓的微篇小说最擅长的却是从大时代、大场面的某一个微小的角度来写出普通小人物人性中“真善美”的一面,他的大时代背景下的平凡、普通的人物,即真实、又暖心。

伍师傅是局长的司机,当“局长是市里的红人”时,“他也跟着红了一半”;当局长被上级纪委查出问题后,他就离开了“给领导开车”的岗位。这是当前官场中“领导司机”的命运的一种真实概括,属于“正常”起笔的微篇小说材料。伍师傅的“反常”倒是他被贬至坐简陋的办公室开始:他不自暴自弃,安心坐在只有三条腿的办公桌旁,毫无怨言地做好领导交办的所有杂事;对接任他的新局长的新司机小陆,他不卑不亢,真诚相待;他听出小陆开车时出现的“前球轴”的隐患声,及时相告,避免了高速路上的车祸,可说是挽救了新局长和小陆司机的生命;当小陆司机随着官场的沉浮变迁,也搬一张只有三条腿的办公桌来与伍师傅做伴时,他说了一番真心话:“老哥我彻底没希望了。判了15年,后半辈子就押给他了。”这才让我们看到他内心里难以言说的痛苦。

伍师傅的“反常”以及对这个“反常”背后显露的真实的心理动机,却让我们真切地、立体般地触摸到一个普通人“真善美”的灵魂。伍师傅和那些腐败官员的司机截然不同:他的命运没有捆绑在“领导”的荣辱兴衰上。他靠着一颗做人的良心和高超的职业技能来面对官场里的风云变幻。无论政治生活和职业生涯如何变化,他永远是坦然地用自己立身的信条和职业的匠心来应对;生活和工作变了,他的“初心”没有变。但伍师傅这个普通人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吗?坐在只有三条腿的办公桌旁时,他也喝酒了——“烧酒,成为他解渴的饮料”——这个前后出现两次的“闲笔细节”,一方面反衬出伍师傅在“有车开”时,他是如何地遵守职业行规;另一方面,这暗中也透露他“无车开”时需要用酒来解愁的内心痛苦。这个细节生动地完成了普通人性格元素的“二重组合”。

申弓写活一个大时代变幻背景中普通人的心灵与个性,选用真实的人物细节,他的“动作性+传奇性”细节用客观的、平淡的叙述方式来讲述,那个“情感性”因素用了“半点破+留白式”组合方法轻快地带出。这种处理“三性细节”的微篇小说叙述方式,在申弓的其它创作中,较为多见,基本上以此形成了申弓微篇小说的叙述个性和文体特点。像他的《界河边》《小山村》以及三岔口系列微篇小说,都是在平平淡淡、不动声色的客观讲述人物细节时,却留白着、隐含着普通人人性深处的“真善美”和时代变迁背后的深刻生活哲理。

 

侯发山的《唐三彩》的文学创意形成的公式是:“正常+反常(1+反常(2+反常(3——全点破”。

村里的脱贫户栓保的女儿梅花考上北京大学了,村主任老贵和康乡长发现栓保正为梅花的学费发愁。这是故事的“启动细节”的正常形态。康乡长突然发现栓保家里一个腌咸菜的瓷罐是古物唐三彩,他愿意用3万元买下这个宝物。这个发展细节是反常(1)(一个需要脱贫的困难户,和爷爷一起只用两个鸡蛋在集市上换来的瓷罐难道真的是古宝物?)而梅花此刻认定瓷罐是传家宝,她不愿意让祖传的东西流落他人手中,于是向康乡长提出:5年后用4万元将唐三彩瓷罐赎回。这个“发展细节”属于反常(2),对反常引起的故事悬念做了“斜升”处理。谁知紧接着梅花的赎回意愿,康乡长却进一步“加码”:赎回可以,但不是4万,而是10万。这个“发展细节”可说是反常(3)。故事的“高潮细节”来了个“全点破”:梅花读书发奋,成绩优异,毕业后被一家公司聘为年薪20的副总。她真的带上10万,开着小车找康乡长。此刻,康乡长说了实话:这是一个很普通的瓷罐;梅花也说了真话:我当初就知道是个很普通的瓷罐。3次“反常”把读者的疑惑和悬念“吊”到了极致。这篇作品的文学创意和阅读情趣来自于1个“正常”与3个“反常”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全点破”。梅花为什么要用4万元赎回瓷罐?她说“做人得讲良心”;康乡长为什么要从4万加码到10?梅花说破了:“康乡长一是不愿让我赎回这个假的唐三彩,二也是在逼我学业有成,干出一番事业。”

这个“全点破”后,不仅仅是呼应了故事的3个“反常细节”,更重要的是“一个细节”写活了2个人物。康乡长的2次“反常”言行,那是因为他既要解决栓保家的困难;又要尊重栓保的自尊心;还要激励梅花的上进心。这样一个爱民有心、助人有方的乡长形象就这一个细节给写活了。这个“全点破”的细节也捎带写出了梅花做人的道德和读书的奋进,承诺的兑现证实了梅花的成长。一个细节写活了两个人物的力量就来自于作品机智的“全点破”。

值得提醒的是,我们所说的“正常与反常”之间的因果关系的“全点破”,不是指作品的“文学创意内涵”的“全点破”,而指“故事悬念”的“全点破”,指在故事的具体情节中用人物的独特语言“完全点破”人物的“行为动机”。这是微篇小说产生文学创意的方法之一。“全留白”是让读者通过想象,理解“反常”背后的人性的合理性与事件的合理性,当文学创意来自于读者通过想象对“反常”的合理性的理解;或者,当文学创意来自于作者机智地、艺术地对“反常”理解的“全点破”时,这便是微篇小说的创作规律和读者的阅读情趣。

    

    墨村的《走马陈仓》属于“双线式跳移+全点破立意”。刚和强20年前是一对战场上生死患难兄弟,强在战场上救下刚时,下身被子弹洞穿,强把自己的女朋友飞燕托付给刚;20年后,强为了姑姑的孙子的减刑想去求情于已是监狱长的刚,但姑姑和强都不敢直面说情,一切都想通过“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方式,想在生死与共的兄弟酒桌上隐含求情。但刚知晓这一切后,仍然在“情感和理智的激烈冲突”中,为患难兄弟强和姑姑坚守着法律和廉洁的底线。

仍然是“正常”起步逐步地走向“反常”。但这篇作品设置了“历史”与“现实”的双线,并通过“折叠”将“历史”线索中兄弟互救的往事,折叠进现实的场面描写中,加大了现实场面中情感一方的“戏码”,使这篇作品的核心冲突一方的情感力量增至极限。在进入“反常”叙述时,强为什么不愿到刚的家里与刚相见(这可理解为不让刚的妻子、强的前女友飞燕难堪?);为什么在酒桌的高潮,强用轻描淡写的方式提及这次“兄弟相求”的核心事件(盼刚能给陈宝列减刑?)为什么强在得知陈宝列的“反改造行为”后不再言及此事(说不认识此人)?所有的“反常”都出现在明线的两兄弟喝酒的场面描写中。折叠进来的历史暗线故事,为作品的“情感与理智的冲突”做足了渲染和铺垫。

矛盾冲突的解决在于作品叙述过程中对事件的原因和人物独特反常的行为方式做了“全点破”。为什么强不辞而别?通过他留下的一封信把一切给“全点破”了:陈宝列是他姑姑的孙子,判了12年后又因为违反狱规被关禁闭;姑姑知情后大病身亡。他因失亲的痛苦而想求助于刚。这一“全点破”,使强的所有反常行为和描写有了“可理解的因果”。“全点破”后建立的“因果细节”写了3个人:一是写了刚的原则性不被兄弟情压倒;二是写了强在“情与法”的二难冲突中,让“法和理”战胜了情感,可歌可泣;三是已死去的姑姑并没有将求情的难事托付给了强。“全点破”后写出了3个人“理智战胜情感”的合理性,这才创下了一个具有正能量的文学创意。

这篇作品的“全点破”技法给我们提供了如下的成功经验:“全点破”不是用明确、精炼的语言来概述创意的内涵,而是通过点破,使情节、事件的因果呈现完整性,通过具有完整故事形态的叙述,让读者理解人物深层的行为动机,对人物反常的行为方式的“合理性因果”的理解才能建立,此刻文学创意才能清晰地浮现出来。

 

沈荼的《局长的宝马》获广西首届反腐倡廉小小说征文一等奖。这篇作品反映了一个执行“八项规定”中“严禁公车私用”的严峻事实,塑造了一个“新官上任”的局长,如何在家庭生活中充满善意和智慧地遵守党纪国法的正面形象。在作品的描叙的情景里,新局长配了一辆宝马公务车,而局长夫人的愿望就是想沾宝马的光。全篇的矛盾冲突就从这里开始。局长坚决执行“公车不能私用”的规定。但在如何解决夫人想用公车的言行和思想上,有三个发展细节来依次推进:第一,局长先“约法三章”,定下规矩在前;第二,用贷款的方式帮夫人购买一辆麒达;第三,局长到超市购物,有意借夫人的车;第四,夫人的好朋友想借局长的宝马用于儿子的婚事,他反过来巧妙地再借夫人的车出行。这样充满生活情趣的发展细节,实际上是一个围绕着情节元素“公车不能私用”而做足了不断向上的“斜升发展”。

这个特定的夫妻矛盾的“斜升发展”的故事,是发生在夫妻间的对话和生活中,因而能够形成特定的情趣。这个情趣的构成方法有两个:第一是男女主人公的“心口误差”。即男女主人公口头上讲的和心里想的并不完全一致。夫人心中总是自信:他一定会听我的;所以她口中讲的总是故意示弱、求情的语言。而局长心中想的是如何不折不扣地贯彻“八项规定”。但因局长总是给夫人讲软话,讲好听的、奉承的话,给夫人“戴高帽”,这样两人在“公车私用”的问题上变成了:夫人不但没有“公车私用”,结局反倒是自己“私车公用”了。这就是充满生活情趣的“斜升反转”。第二是作者巧妙地把人物的心理语言、口头语言、对话语言的标志性“引号”全拿掉,人物语言变成了小说的叙述语言,人物对话的过程变成了小小说的叙述文本;于是,故事情节推进的速度较快,并使带出人物个性、人物情感的叙述语言,充满了家庭生活气息和夫妻间的幽默情趣。这是微篇小说的一种特定的、精炼的、功能特别的并带有审美趣味的文学文本。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