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人物侧写与叙述跳移:《走出沙漠》《杭州路10号》赏析

(2017-05-31 15:16:26)
标签:

文学写作

微型小说

情节

叙述

方法

分类: 作品研读

《走出沙漠》和《杭州路10号》共同的特点,都是采用了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塑造人物。

这两篇作品塑造的主人公都没有出场,一句正面描写都没有,全部是通过侧面描写来完成对人物的塑造的。《走出沙漠》里的肇教授,在面对死亡地威胁时,他想出了用装满沙子的水壶佯为一壶水的主意来使大家走出沙漠,挽救了考察队队员的生命。这个人物没有出场,但从这个计谋来看,他的胸怀、品德和谋略,一下子全部在读者的面前熠熠生辉。

《杭州路10号》里的骆教授,也没有出场,全篇没有一句正面描写他的语言。他在病重、病危的半年时间里,特别是在他生命最后的两个月里,还写下了一批鼓励、规劝叙述主人公勇敢地面对生活,以至是改变了叙述主人公一生的信件。骆教授为人的善良,砺志的艺术,以及他从容豁达的精神境界,也令读者肃然起敬。

这两个人物虽然都是侧面描写的,但人物的精神和生活境界,人物的品德和为人,我们都可以在自己的脑海里想象出来。

这两篇作品侧面描写的故事主人公之所以能够成活,得力于它们的表层故事。就是说,在这表层故事里面,叙述主人公思想剧变的情节,依托了一个表层突转的故事。人物精神与品德是这个故事发展的动力。这个故事在发生突转以后,我们才看到这个人的精神面貌和他的生活境界。

《走出沙漠》中的“我”,为了一壶水与其他3个同伴对峙了一整天。当“我”对生的绝望已达到最顶点时,故事也一步一步发展到了高潮。作品中考察队队员由绝望到希望的突转,全部靠了那一壶假水的支撑。《杭州路10号》中的“我”也一样。“我”待业的苦闷当中,由“百无聊赖”到“获得新生”,这是骆教授在生命最后的日子里写下的一批信件促成的。

可以说,故事主人公虽然没有出场,但是我们看到的表面的故事当中,故事主人公是用了伴随着生命的代价的特殊的、机智的行为促成了叙述主人公的人生转折。所以侧面描写的人物,它必须包含一个巨大的情节突变的表层故事作为基础。这两篇作品的共同的地方,在于叙述主人公的经历都有一个巨大的转折。这个转折是如何产生的呢?就是因为没有出场的要正面歌颂的主人公的精神境界和他的行为特征导致的。这样,表面上写的是一个故事,实际上折射的是另一个没有出场的正面人物。所以这两篇作品,虽然没有一笔是对人物的正面描写,但人物的精神境界却已显现。

这两篇作品为了制造这种故事情节的突转,都采用了一种“叙述跳移”的手法。上一节我们讲了“叙述突变”和“叙述重复”。那么什么是“叙述跳移”呢?就的把故事里正常的情节链中的某一个重要情节环节挪移到情节的最后才快速补出。因为故事进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情节被抽出来了,便制造了情节的空白和叙述的悬念,因为重要的情节在故事的结尾会被快速补出,这样,才给故事的真相突然展示来形成情节的突变,给读者制造了阅读的震惊。我们看到的这两篇作品的叙述突转是如何产生的呢?把情节抽出来,放到最后快速补出,让大家知道真相以后才形成开头与结尾的巨大的变化。

现在用一张图表来表示它们的叙述流程:

                                              《走出沙漠》情节流程图

 

3

1

4

5

2

“我”与3人为水对峙

迷路、缺水的原因

坚持到黄昏

发现了绿洲

肇教授的精心安排

                                              《杭州路10号》情节流程图

 

1

2

4

5

3

概述“无聊”

写给想象中的人的信

突然收到回信

继续收到信而转变

信是骆教授生前写的

在《走出沙漠》的情节的流程图里,本来情节应该从1-2-3-4-5这样叙述;在《杭州路10号》里,其情节从1-2,本应到3-4-5,但它把“3”调出来,挪到最后。《走出沙漠》稍为不同,从“3”开始讲起,接下来讲“1”,然后讲“4”、“5”,把最重要的情节“2”,挪到了最后。本来,按原来的叙述顺序应是“1-2-3-4-5”,但作者在叙述时为了制造叙述的波澜,把中间的一个情节挪出来放到最后,这是它成功的奥妙所在。

《走出沙漠》一开头就讲“我”为了这壶水和3个同伴进行了紧张的对峙,然后,再回溯到他们之所以落到今天这个境地,是因为半个月以前他们跟随肇教授来这里考察风土人情,迷路了,不久便缺水,由此叙述了迷路和缺水的原因。本来这时候就该讲他们没有水了,肇教授为了鼓励大家对生不要绝望,对走出沙漠要有信心,就用一壶沙佯作一壶水,这本应是第二个情节。但这里没有讲,作者省略了,作者有意把这个情节挪到最后再讲。然后马上就跳到第三个情节,也就是作品里的第四段,他们坚持到了黄昏。第五个情节是他们发现了绿洲。最后才讲出了事情的真相——肇教授的精心安排。肇教授在临死前有意地安排了一壶沙佯作水,让大家不要陷入绝望。因此,从《走出沙漠》这个情节流程图来讲,它的叙述结构机制,从中间讲起,然后把前面的内容天衣无缝地加进去,再把中间省略掉的情节到结尾的快速地补出。这就是叙述的跳移。

《杭州路10号》也一样。一开始就概述“我”很无聊,“我”待业了半年,无聊到“我”想玩一个游戏,给想象中的人儿写一封信——收信人:袁小雪,地址:杭州路10号——这全部是想象出来的。本来故事讲到这里,到了情节“3”的话,马上就讲这封信,真的有个杭州路10号,杭州路10号没有袁小雪,有个骆翰沙教授。骆教授于是顺水推舟冒充袁小雪,给他回了信。但这时骆教授已患骨癌病危了。这本属于情节“3”的。但叙述主人公把这个情节撤出来不讲,移到最后,却讲“我非常惊讶地”真的收到了杭州路10号“袁小雪”的信。不但一封,以后每个月都准时收到信,从此导致了他的生活的、人生的转折。最后他的生活态度改变了,去寻找“袁小雪”的时候才知道,给他写信的人不叫“袁小雪”,叫骆翰沙教授,人已去世两个月了。在他死之前嘱交一沓让老伴每个月都寄给“我”,鼓励“我”面对这个困境,勇敢地生活下去。到了最后揭示出真相,才使我们读者大吃一惊,了解到整个故事的谜底。因此,从我们以上所归纳的两个流程图来说,这两篇作品最重要的叙述特征,是将关键性的情节单元在第一人称限知视角的遮掩下跨跃过去,形成了激活读者震惊的阅读效果。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你们在中学里所学过的课文《麦琪的礼物》、《警察与赞美诗》、《最后的常春藤叶》这几篇作品不也是把关键性的情节移到最后再讲,制造故事令人震惊的结局吗?

这两篇作品都分别采用了第一称现在时叙述与第一人称过去时叙述。《走出沙漠》是第一人称现在时叙述。故事的经历者和故事的叙述者都是一个人,这样容易写出故事当时的紧张气氛和主人公强烈的感觉。《杭州路10号》中,故事的经历者是过去的“我”,故事的叙述者是现在的“我”,所以在叙述的过程当中,叙述者有许多主观介入式的叙述和主观评论式的叙述。它一开头就讲“今年的夏天对我来说太重要了”,“这是撒谎”,“就在这个屋子里,我被杀死了。从那里出来,我就成了另外一个人”。这些都是评论式的话语。一方面突出故事的惊人效果,另一方面提示了故事的内涵,增强了故事主题的理性色彩。第一称现在时叙述与第一称过去时叙述的区别也在这里。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