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心态与叙述突转:《那团云雾》(濮本林)与《复原》(白小易)评点
(2017-05-17 06:54:19)
标签:
情节突转人性人物描写意外结局微型小说 |
分类: 作品研读 |
《那团云雾》和《复原》这两篇作品在短小的篇幅里和瞬间的生活片断中写出了人性深层的劣根性。在这一千字左右的篇幅里面,把一些人性深层的东西挖掘出来,不动声色地加以批判,展现了微型小说所能达到的穿透人性深层的一种力量。这两篇作品的情节我们读过之后都会觉得比较简单,和我们前面欣赏到的陈洁的系列和姚霏的系列都不相同,那两个系列由好几个情节单元构成了一个情节链,情节的开头与结尾发生了变化,但在这两篇作品当中,他们都只写了一个很短的生活片断,而我们看到的《那团云雾》里面的主人公,发现自己多花了五毛钱买了一袋云雾茶后,突然情绪低落,美好的黄山景物刹那间失去了美的魅力;而当他发现同伴也吃了同样的亏的时候,他的情绪才顿然扭转,变得高涨起来,黄山的景物在他的眼中又充满了美的魅力。在这个故事当中,他的情绪的突然转换,十分生动形象地揭示了人性深处的一种什么劣根性呢?要吃亏,大家一起吃亏。我吃了亏,你没有吃亏,那么我就难过;我吃了亏,你也吃了亏,而且你吃的亏比我大,我就高兴。你痛苦,我就高兴;你高兴,我就痛苦。这样一种心态,就是人性中的恶的东西。它在我们生活当中非常普遍。恐怕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感觉到,日常生活当中,在我们所接触到的人当中,都会发现这样的生活现象,只是没有用很准确的语言、很生动的文学形象把它传达出来。把我们大家在日常生活中感觉到而又没有表达出来的东西非常鲜明地提示出来,把它对我们的为人处世、我们的生活方式和情感方式的影响用生动的文字形象表达出来,让读者惊讶、惊喜,这就是文学的力量,尤其是在越短小的篇幅里,越是写到人性深层的东西,就越能显示文学的力量。
在《复原》里面,也写了一个人的思想、行为的突然变化。故事主人公“他”在手术前,对自己以前做过的所有的错事深感后悔和内疚。他一再下决心:一旦他治好了病,就要重新做人。从所阅读到的内容,我们能感觉到他要重新做人了。可是当手术成功以后,他的风流本性又突然复原了。这里面也写出了人性深处的一种耐人寻味的劣根性。假如说得深奥一些,每个人都是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和谐统一的生命有机体,每个人身上都会存在一些自然属性,因为“人”是从动物演化来的。动物的一些本能,虽在人不断社会化的过程中,受到一些抑制和改造,但是,人的本性中的一些东西,总会在某种特定的场合顽强地表现出来。这就是人性深处的自然本性。这篇作品虽然写的只是一个生活片断,但它对人生深层劣根性作了非常有力的表现。
其次,这两篇作品的艺术构思都非常符合微型小说的创作规律。这两篇描写心态的作品中如何表现人性深层的劣根性的东西的呢?作者采用的手法叫“叙述突转”。在分析陈洁与姚霏的系列时分别讲过“叙述重复”与“叙述对比”,这两篇作品均采用了“叙述突转”的手法,也就是说,“叙述突转”的形成使故事的开头与故事的结尾发生了180º的大转变,人物的行为、思想、情感180º的大转变。我们用符号来表示是“A—―A”,即从情感“A”发展到“―A”。在《那团云雾》里面,他的情绪很低落,后来到结尾的时候,突然变得高涨,从低落到高涨,短短的几分钟里,就发生了相反的突变。《复原》里的“他”一再忏悔,一再表示病好以后要重新做人,但手术后,他一觉醒来,风流病又复发了。改正与复发也是相反的突变,而且这个突变是在很短的生活瞬间完成的,我们更加感觉到文学表现人性的力量。本来,在我们欣赏叙述性文学作品的时候,特别是欣赏一部电影,一部长篇小说,或是系列电视剧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发现有这样的规律,在作品人物开始出现时的情景到作品结尾时一定要发生变化,不管它从哪一个方面发生变化。若人物的性格、行为不发生变化,那这样的文学作品,写出来是很一般化的。而短小的微型小说里,它的突变是在一个三五分钟的阅读时间里迅速完成的。那么,越是在短小的篇幅里面越是能够完成情节开头与结尾的突变,那才容易制造文学的阅读震憾,容易启发、诱导读者来思索它的意蕴。
第三,这两篇作品,是采用“第三人称全知叙述者+第三人称限知叙述视点”来构成特定的叙述模型。因为是第三人称的全知叙述者,叙述者就比较容易调动各种手法和材料来组织这样一种突变的格局。第三人称叙述者讲“他”的故事,“他”如何,“他”怎样,天上的事情、地上的事情、人物内心的事情他全部知道。这样的叙述者和叙述视点,比较容易调动材料,安排叙述流程。但是,这种全知全能的叙述者在短小的篇幅当中如何构建叙述的魅力?如果他调动和使用限知叙述视点就容易达到一种新奇的效果。因为当叙述者采用第三人称的限知叙述视点时,整个小说都是从“他”的感觉、“他”的眼中表现生活。“他”视域以外的任何的事物,叙述者都可把它们全部移到幕后,不必正面加以表现,这样就能突出故事主人公的独特的感觉,写出一种叙述者和人物能够融为一体的叙述语言。也就是说,我们几乎感觉不到这究竟是人物的语言呢,还是叙述者的语言;叙述者的感觉呢,还是人物的感觉。这样两种叙述方式的相加,才容易制造这样一种特定的模式和产生特定的效果。
总之,这两篇作品,写出人性深处的一种劣根,让我们感受到微型小说的力量,感觉到微型小说的人物刻画可以达到的深度。微型小说如何塑造有深度的、有概括性的人物,如何通过这样的瞬间描写与人性深层内涵的揭示来体现深刻的主题和立意,这两篇作品,都给我们留下相当多可以探讨、借鉴的材料。我认为,作为写人性的小说,写到这种程度是非常难能可贵的。因为它概括的是人的普遍的深层的一种内涵,又在这么短小的篇幅里面展开写,所以我们感觉到,这样的作品,这样写人性深层的东西,比我们前面看到的写特征性人物的作品,有很多不同的内涵。
那团云雾
濮本林
真见鬼!尽管他一遍遍地自我宽慰,可缠绕在他心头的惆怅,仍像严严实实地包裹着天都峰顶的那团云雾一样,推不走,排不开。
他是来游玩的,却失落了兴致,那惟妙惟肖的巧石、苍郁虬髯的青松、清澈透明的流泉,在他的眼里,似乎只是一片空白。
早晨从北海下山,面对大自然的造化神工,他手舞足蹈,如醉如痴,每一个景点,他都细细品味,流连忘返,以至同行的伙伴们再也经不住他那磨蹭劲,先下山了,相约在玉屏楼等他。
可现在,唉……,他深深地叹了口气。
他为自己而悲哀:堂堂五尺之躯,竟然被一件小事搅得心绪不宁,而且无法自拔。
确实是小事一桩——光明顶上,他花了一元钱从一位老太婆手里买了一袋云雾茶,可没到莲花峰,他就知道吃亏了,那里也卖这样的云雾茶,只要八角钱……
“真没出息。”他在心里又一次骂自己,现在几角钱算得了什么?加个夜班,少吃根冰棒,或者——虽然他企图从愁云悲雾中解脱出来,可是不行,头昏沉沉的,一切思维都没了头绪,步履也越来越沉重了。
好不容易走到玉屏楼,他懒懒地坐在一棵松树下。对面有个地摊,不看倒也罢,一看心里更窝火了:那里也在卖茶叶,和自己买的一模一样,可价格只要五角了。
他又叹了口气,闭上双目。
“你怎么才来?”不知什么时候,几个伙伴站在他面前。
他没有回答,下意识地摸着那袋茶叶。
“哟,你也买了云雾茶?”一个伙伴问。
他点点头,小声说:“刚刚……在这里买的。”说完感到脸上有点发烧。
“那你可没吃亏,瞧,我们每人四袋,都是在光明顶买的,一袋要贵五角钱呢。”
“真的?”他眼睛里突然迸射出一道光亮,一阵莫名的欢悦使他猛得站了起来。怪呀,眼前的一切又显现出迷人的魅力,每一座山峰,每一棵青松,都像一幅绝妙的图画,在他的眼前跃动起来。
失去的兴致又在身上复归了,狂喜竟使他的心怦怦乱跳起来。
再看天都峰,峻峭宏伟,直插霄汉,看着,看着,他感到奇怪了:那团云雾呢?……
复原
白小易
他以为这下子完了。在病床上已经躺了一个星期。手术的日期越来越近了。他从没做过手术,对这个怕得要命。现在他连抬一下手腕的力气也没有了。糟糕的是他的意识还清醒如常。这使他每秒种的痛苦一点儿也无遗漏。他就躺在那儿,一面尽情享用各种各样难以描摹的感觉,一面回想着往日的自在逍遥。
他真觉得以往的每一天都很不错。甚至连那些当时自己以为倒霉透顶的时日,也忽然变得很亲切了。他发现自己过去对许多美好的东西竟视而不见。他更能体会出他儿子的可爱。他奇怪自己过去怎么没发现他的妻子是这样美,这样温柔多情。他不明白那次去郊外春游,自己为什么不好好看看碧蓝的天空,不醉心地亲一亲躺在草坪上的妻子,而偏要偷偷摸摸地和别的女人眉来眼去。捞到机会就瞟几眼在花丛中跑来跑去的那些女孩子……
他想要是他能囫囵个儿地出院回家,他肯定不会再做一件对不起任何人的事。
只有他自己才知道他的忏悔是多么虔诚。在一个稍稍平静些的晚上,他盯着病房的天花板,深刻地悟到:这些歉疚和遗憾,真不知要比病魔带给我的痛苦大多少倍……
这种加倍的痛苦一直折磨着他,直到有一天上午他被推进了手术室,麻醉师使他丧失了意识……
他醒过来时,觉得窗外的阳光明媚。他向四周张望着。病房里只有他自己。他试着动了一下。很疼。但只是疼,那种周身不适却似乎不明显了。他静静地就那么躺着。似乎体会到了某种清醒的快意。
一个女护士进来。告诉他他妻子刚刚离开,但不会很久就会回来。还回答了他的问题,说他的手术非常成功。
他的心情更不错了。
女护士把一支体温表插到他的腋下。他从女护士垂在他面前的头颈上敏捷地捕捉到了她温馨宜人的体温。他惊异地发现自己的心脏还能跳得这样短促有力。
他的心脏就保持着这种频率,直到4分钟后女护士又把手伸进他的胸襟来取体温表……
其实他这会儿什么也没想。他一只手忽然抓住了女护士的手。然后另一只手又移上来,双手揉捏着那只柔嫩的手。
柔嫩的手迟疑了一下,便灵巧地撤走了。
“37.2º。”她只把这名话留在屋子里。
他又静静地躺着。妈的……他忽然想,这一场罪又白遭了。